講師畢仙蓉〈中間〉與台中市頭家國小閱讀社群合影留念
作者:張家瑜 |
作者:王芊驊 |
作者:張庭瑄 |
作者:楊硯傑 |
作者:王喜文 |
作者:王柔涵 |
keyword+key point 測驗卷範例(2015/12/11更新版)
以下僅為部分演講內容(未紀錄的部分,凡參加由畢老師主講的研習者方可現場聽得)
以防舊平台無法呈現歷史資料
今將它們一一整理重現於此平台......
閱讀理解策略
講師:臺中市立惠文高中 畢仙蓉老師
演講時間:12/18 星期三13:30-16:00
演講地點:台中市頭家國小
研習成員:閱讀社群
壹、從PIRLS閱讀歷程開始(ppt.)
國際閱讀素養評比(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閱讀歷程的四個層次,我將它們歸納為「尋找線索」與「思考力」這兩大項──這是為我現今在教學上的重心。當然我認為閱讀習慣的養成與理解能力的訓練,勝過記憶題的傳授,但我也覺得張潮說的有理:「能用不難,能記為難。」所以仍會建議學生不要偷懶不背誦,因為先記住了,才知道如何使用,才不會書到用時方恨少,更不會因錯用而貽笑大方,甚至貽誤一生。只是一般學校考試卷上的記憶題有不少是一輩子幾乎用不到的。所以哪些記憶題必須考,哪些不不考,這也是各校各領域應該有的共識。
貳、訓練尋找線索的能力(keyword+key point)
在鼓勵學生閱讀的時候,老師您知道學生讀了什麼,或者讀了多少?以前我不知道,但現在我想知道而且要看到──看到他們在閱讀中的思考力。
過去幾場演講我曾談到自己對「閱讀」下的定義。簡單說,我認為閱讀不是僅限於白紙黑字的書,也不是非要捧著一本厚厚的書才叫「閱讀」。我也不希望學生輕易被批評為「不愛閱讀」,因為這樣的評語只會使他們把自己真歸類為「不愛閱讀」,而因次更不想閱讀。如果學生讀報、聽音樂說心得、看動畫談感想……,我們對他說:「看來你也很喜歡閱讀喔!」我想「比馬龍效應」會使他繼續閱讀。所以我認為書本以外的形式──只要是能啟發心靈、引起感動的都是一種閱讀,就像看電影,特別是一部好電影。
大部分的老師應該希望學生多閱讀,也希望學生考試考出課堂上的學習成果。或許我比較貪心,常會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學可以魚與熊掌兼得。因此會藉由試卷訓練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使他們知道閱讀時,如何讀到關鍵、如何讀出意旨。所以有了畫記keyword和key point的訓練(請各位參考我今天帶來的優良試卷)。熟能生巧,我算過,真的是21次的試卷練習之後,普遍學生都能很快找出文本線索。先說明,每一張試卷未被我批改的地方,是因為它們不列入我的測驗題中,因為我測驗的是思辨理解的能力;不屬於這項的,便請學生直接填寫公布的正確答案即可。當然其中的記憶題如:形音義以及成語的部分,都會請學生自行記憶。至於文法與修辭,我也會挪出時間講解或詢問。
在大家一面欣賞這些作品的同時,我一面說明自己的訓練方式……(以下內容省略,請有緣人有機會現場聆聽)。
感謝以前聽過的幾場演講那些講師給我的靈感。由於他們都只有提到「關鍵字」,並沒有強調它的重要,更沒有說該如何訓練尋找能力,或許是因為老師的演講重心不在,我自己就思索出今天這個方法。後來發現它無異是一種左腦開發的方式。因為尋找線索憑藉的是理解與推理能力,不能憑空想像。我跟學生說,國語文的考試,除非題目強調你使用想像力,否則憑想像力作答而非尋找文本或題幹的線索,很容易答錯。我也希望國語文老師出題時注意不要出那種沒有線索的題目,我是指文意判讀類,否則每個人思維方式不同,不能全依照出題老師的方向去思考,更不是老師肚子裡的蛔蟲,怎知道老師希望學生寫哪一個答案?否則每個選項依照個人思維去解釋,都可以是答案,不是嗎?
參、訓練思考力
我把自己訓練思考力的方式分成說與寫,「說」與「寫」的差異只在一個用說,一個用寫而已。那麼先談「寫」的訓練。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我也希望看見學生的思考力,這樣我才確信他們真在學習,也才感覺到他們生命的價值;說白一點,就是感覺他們是活的。我不希望我講課的時候,學生的思想已死了──變得不會思考。倘若他們睡著了,我可以原諒,因為那是他個人生活作息或體質,要不就是學習企圖心多寡的影響。反正我就是不希望自己把學生敎死了。但不可諱言,我可能曾經把學生敎死了。說「可能」是因為我會要求自己每一學期的教學都要進步,今天我這麼教法,不代表我過去也這麼敎;會想進步,代表對自己過去的教法不滿意。如果各位覺得我敎得真好,那是因為你們看到今天的我,但我過去沒有「這麼好」。所以我說我可能曾經把學生敎死了。
如何讓學生的思考力被看見?坦白說,以下我提供的方法,它們使我上課時輕鬆愉快,但驗收(批改)學生成果時卻花不少心力。你問我驗收時不愉快嗎?其實不會,因為我看見學生的思考力,感覺他們生命的活躍。但確實辛苦一點,因為要花時間。當然我也想休息,所以至今開始思考魚與熊掌兼得的作法──就是既可以把學生敎聰明,又可以讓自己不那麼辛苦。
坦白說,台灣學生被批評為「缺乏思考力」,老師有很大的責任,因為老師的教法關係到學生是否有思考力。我的學生有沒有思考力,各位先看看我怎麼敎再給我評論也無妨?
一、讓思考力被看見
1.命題練習
2.從心智圖發現
3.理解文本價值
(1)閱讀理解策略思考能力訓練
(2)班級閱讀理解策略實施原則與作法
(3)閱讀理解策略實務分享
(4)閱讀理解之省思能力訓練
(5)我抓得住學習單與迴響
4.看見蘇格拉底(利用圖片、動畫、MV、學習電子報……)
(1)圖片中遇見蘇格拉底
(2)觸動時刻──音樂MV的牽引
(3)讀故事學設計
(4)淺短動畫 深遠啟迪
(5)看動畫 寫故事
(6)看動畫 當編劇
二、讓思考力被聽見
若把「看見思考力」的方式轉為「說」的方式即為「聽見思考力」。因為,「說」出來之前,往往須先在心裡思考一番。這「思考」的過程就是一種「理解」的過程。加上口語表達的重要也不可小覷,所以我的國文課會提供學生發問、回答或報告的時間。我覺得「合作學習法」挺好用的,但不建議在素質參差不齊的班級裡採分組而座,因為學生有閒聊或依賴他人答案的機會──這是我一開始採用的發現。現在我不讓學生搬動桌椅,但會先讓他們小組帶開討論。等討論時間結束便回自己座位。
我不希望小組中有人不參與討論。有沒有參與,上台報告便知道。我會盡量把課程設計為「每人都須要上台報告」。例如:主題是「從動畫『說』故事」,便要求一組六個人,其中必須有人描述情節,有人發表個人領悟,有人負責設計題目詢問台下聽眾。說故事,可由一人說,也可組員接力。
一開始採「合作學習法」,發現:台上人報告,台下人有部分忙著準備自己等會兒要上台講述的稿子。我當然不希望這種現象繼續存在。於是要求台下學生必須尊重台上者,學習聆聽,並且還叮嚀他們:這是占學期成績20%的「學習態度」分數。但這樣的要求仍不夠,因此我又強調:台上同學拋出問題給台下同學機會回答,答得不錯可加分。老師也會從台上人的報告內容中出題目,立即詢問台下。專心聆聽者,不必恐懼老師點名,除非自願;不專心者,即會聽到老師呼喊姓名。
台上每一學生報告完畢,我及現場說出他得到的分數。建議老師給學生高分一點也無妨,以鼓勵學生下次發表的信心。當然分數仍有上下之分,不是每個人都相同。此外,最好能立即給學生肯定,也就是讚美。
為了不使學生對成績失望而失去再次上台的勇氣,我會強調:「對於自己剛才報告成績不滿意的人,可以優先回答問題。」
(以下作法在此省略說明)
1.說出線索的理由
2.說出重點段落、重點句、重點字詞
3.說出故事的意義(利用圖片、動畫、MV、學習電子報……)
國際閱讀素養評比(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閱讀歷程的四個層次,我將它們歸納為「尋找線索」與「思考力」這兩大項──這是為我現今在教學上的重心。當然我認為閱讀習慣的養成與理解能力的訓練,勝過記憶題的傳授,但我也覺得張潮說的有理:「能用不難,能記為難。」所以仍會建議學生不要偷懶不背誦,因為先記住了,才知道如何使用,才不會書到用時方恨少,更不會因錯用而貽笑大方,甚至貽誤一生。只是一般學校考試卷上的記憶題有不少是一輩子幾乎用不到的。所以哪些記憶題必須考,哪些不不考,這也是各校各領域應該有的共識。
貳、訓練尋找線索的能力(keyword+key point)
在鼓勵學生閱讀的時候,老師您知道學生讀了什麼,或者讀了多少?以前我不知道,但現在我想知道而且要看到──看到他們在閱讀中的思考力。
過去幾場演講我曾談到自己對「閱讀」下的定義。簡單說,我認為閱讀不是僅限於白紙黑字的書,也不是非要捧著一本厚厚的書才叫「閱讀」。我也不希望學生輕易被批評為「不愛閱讀」,因為這樣的評語只會使他們把自己真歸類為「不愛閱讀」,而因次更不想閱讀。如果學生讀報、聽音樂說心得、看動畫談感想……,我們對他說:「看來你也很喜歡閱讀喔!」我想「比馬龍效應」會使他繼續閱讀。所以我認為書本以外的形式──只要是能啟發心靈、引起感動的都是一種閱讀,就像看電影,特別是一部好電影。
大部分的老師應該希望學生多閱讀,也希望學生考試考出課堂上的學習成果。或許我比較貪心,常會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學可以魚與熊掌兼得。因此會藉由試卷訓練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使他們知道閱讀時,如何讀到關鍵、如何讀出意旨。所以有了畫記keyword和key point的訓練(請各位參考我今天帶來的優良試卷)。熟能生巧,我算過,真的是21次的試卷練習之後,普遍學生都能很快找出文本線索。先說明,每一張試卷未被我批改的地方,是因為它們不列入我的測驗題中,因為我測驗的是思辨理解的能力;不屬於這項的,便請學生直接填寫公布的正確答案即可。當然其中的記憶題如:形音義以及成語的部分,都會請學生自行記憶。至於文法與修辭,我也會挪出時間講解或詢問。
在大家一面欣賞這些作品的同時,我一面說明自己的訓練方式……(以下內容省略,請有緣人有機會現場聆聽)。
感謝以前聽過的幾場演講那些講師給我的靈感。由於他們都只有提到「關鍵字」,並沒有強調它的重要,更沒有說該如何訓練尋找能力,或許是因為老師的演講重心不在,我自己就思索出今天這個方法。後來發現它無異是一種左腦開發的方式。因為尋找線索憑藉的是理解與推理能力,不能憑空想像。我跟學生說,國語文的考試,除非題目強調你使用想像力,否則憑想像力作答而非尋找文本或題幹的線索,很容易答錯。我也希望國語文老師出題時注意不要出那種沒有線索的題目,我是指文意判讀類,否則每個人思維方式不同,不能全依照出題老師的方向去思考,更不是老師肚子裡的蛔蟲,怎知道老師希望學生寫哪一個答案?否則每個選項依照個人思維去解釋,都可以是答案,不是嗎?
參、訓練思考力
我把自己訓練思考力的方式分成說與寫,「說」與「寫」的差異只在一個用說,一個用寫而已。那麼先談「寫」的訓練。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我也希望看見學生的思考力,這樣我才確信他們真在學習,也才感覺到他們生命的價值;說白一點,就是感覺他們是活的。我不希望我講課的時候,學生的思想已死了──變得不會思考。倘若他們睡著了,我可以原諒,因為那是他個人生活作息或體質,要不就是學習企圖心多寡的影響。反正我就是不希望自己把學生敎死了。但不可諱言,我可能曾經把學生敎死了。說「可能」是因為我會要求自己每一學期的教學都要進步,今天我這麼教法,不代表我過去也這麼敎;會想進步,代表對自己過去的教法不滿意。如果各位覺得我敎得真好,那是因為你們看到今天的我,但我過去沒有「這麼好」。所以我說我可能曾經把學生敎死了。
如何讓學生的思考力被看見?坦白說,以下我提供的方法,它們使我上課時輕鬆愉快,但驗收(批改)學生成果時卻花不少心力。你問我驗收時不愉快嗎?其實不會,因為我看見學生的思考力,感覺他們生命的活躍。但確實辛苦一點,因為要花時間。當然我也想休息,所以至今開始思考魚與熊掌兼得的作法──就是既可以把學生敎聰明,又可以讓自己不那麼辛苦。
坦白說,台灣學生被批評為「缺乏思考力」,老師有很大的責任,因為老師的教法關係到學生是否有思考力。我的學生有沒有思考力,各位先看看我怎麼敎再給我評論也無妨?
一、讓思考力被看見
1.命題練習
2.從心智圖發現
3.理解文本價值
(1)閱讀理解策略思考能力訓練
(2)班級閱讀理解策略實施原則與作法
(3)閱讀理解策略實務分享
(4)閱讀理解之省思能力訓練
(5)我抓得住學習單與迴響
4.看見蘇格拉底(利用圖片、動畫、MV、學習電子報……)
(1)圖片中遇見蘇格拉底
(2)觸動時刻──音樂MV的牽引
(3)讀故事學設計
(4)淺短動畫 深遠啟迪
(5)看動畫 寫故事
(6)看動畫 當編劇
二、讓思考力被聽見
若把「看見思考力」的方式轉為「說」的方式即為「聽見思考力」。因為,「說」出來之前,往往須先在心裡思考一番。這「思考」的過程就是一種「理解」的過程。加上口語表達的重要也不可小覷,所以我的國文課會提供學生發問、回答或報告的時間。我覺得「合作學習法」挺好用的,但不建議在素質參差不齊的班級裡採分組而座,因為學生有閒聊或依賴他人答案的機會──這是我一開始採用的發現。現在我不讓學生搬動桌椅,但會先讓他們小組帶開討論。等討論時間結束便回自己座位。
我不希望小組中有人不參與討論。有沒有參與,上台報告便知道。我會盡量把課程設計為「每人都須要上台報告」。例如:主題是「從動畫『說』故事」,便要求一組六個人,其中必須有人描述情節,有人發表個人領悟,有人負責設計題目詢問台下聽眾。說故事,可由一人說,也可組員接力。
一開始採「合作學習法」,發現:台上人報告,台下人有部分忙著準備自己等會兒要上台講述的稿子。我當然不希望這種現象繼續存在。於是要求台下學生必須尊重台上者,學習聆聽,並且還叮嚀他們:這是占學期成績20%的「學習態度」分數。但這樣的要求仍不夠,因此我又強調:台上同學拋出問題給台下同學機會回答,答得不錯可加分。老師也會從台上人的報告內容中出題目,立即詢問台下。專心聆聽者,不必恐懼老師點名,除非自願;不專心者,即會聽到老師呼喊姓名。
台上每一學生報告完畢,我及現場說出他得到的分數。建議老師給學生高分一點也無妨,以鼓勵學生下次發表的信心。當然分數仍有上下之分,不是每個人都相同。此外,最好能立即給學生肯定,也就是讚美。
為了不使學生對成績失望而失去再次上台的勇氣,我會強調:「對於自己剛才報告成績不滿意的人,可以優先回答問題。」
(以下作法在此省略說明)
1.說出線索的理由
2.說出重點段落、重點句、重點字詞
3.說出故事的意義(利用圖片、動畫、MV、學習電子報……)
每一場演講都是對自己過去教學方式的反省,也是對自己目前改進後的肯定。在演講會場,我總會說:「我的學問可能沒有其他老師好,也不是一個完美的老師,但對於自己會經常省思這項能力,還覺得慶幸。我也經常受到許多同仁的協助,所以才知道如何作會更好。」相信在會場的人都能感受到我言談的誠懇,而不會誤以為我在批評他人。是吧!所以別人的經驗可能比我們豐富,知識比我們多,而願意留在現場聆聽,這不是感恩,甚麼才是感恩呢?能奉獻出去的,當然不會捨不得囉!
我的教學策略常會因教學情境改變,況且我喜歡思考下一堂課如何敎會更好。因此經常革新自己過去的教法。今天分享的只是這學期的作法,不表示以前都這麼作,也不表示未來不會改變。也許下學期我又有新的想法與行動喔!十二萬分感謝大家的聆聽,感謝大家給我這個發表機會,沒有你們,我就沒有今天的紀錄。真正感謝!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