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用我的想像朗讀一首詩(一篇文章)/畢仙蓉


作者:惠文高中 畢仙蓉老師


        鄭愁予<錯誤>這首詩,已不知有多少人為它作過「賞析」,其中不乏細膩的見解。更有人專訪作者本人,呈現的文字紀錄,彷彿讓詩人與我面對面了。今天我用自己的想像朗讀詩人的作品,既期待他本人聽到,又害怕他聽了失望。最終,我選擇勇敢面對作者的指點,如此,在「用自己的聲音詮釋文人作品」這條學習路上,我才能走得更漂亮。教育廣播電台《聽見‧桃花源》美麗的主持人素貞問我:「妳會想找原作者一起朗讀嗎?或是由妳朗讀,再加上原作者回饋?」朋友!你們知道我的答案了吧!

        我想將這個單元定名為《用我的想像讀一首詩(一篇文章)》,是源於「作者之死」這個理論。我喜歡朗讀,無論是經典古文或是現代詩文,我都會習慣地──見到文字便「讀」起來。有旁人在時,便在心裡「讀」。因此我的閱讀速度不快。雖然不快,但自認為讀得很徹底──能真正感受作者的心靈與思維。我說的「感受」,是自己的揣摩與想像,不一定就是作者真正的想法;倘若我一定要知道作者的本意,那麼只能讀活人的作品,因為他們活著,我才有機會親自訪談、了解。然而,許多經典,作者早已不再,又或者作者名不見經傳(但作品就是被流傳且膾炙人口)。
        固然我可以從一些學者的「賞析」中了解作品,但那也是他們個人的賞析,不見得就是作者的本意。因此羅蘭‧巴特的「作者之死」理論,對我這種愛朗讀的人來說,真是最好的理由;我可以不管作者本來的意圖,用讀者我自己的思考來「創造」作品的意義。儘管如此,我還是會在第一次朗讀之後,尋找關於原作的本意,即使是後人作的分析,我也會與自己當初朗讀時的想法比較一番,然後在第二次朗讀同篇作品時,「讀」得更令自己滿意(通常我對一篇作品的第一次揣摩與專家分析,差異不大)。

       過去我在一些學校朗讀鄭愁予先生的<錯誤>這首詩時,都獲得熱烈回響──這給了我更多的自信與感恩。今天也想以這首詩作為這個單元的開端……


朗讀講評(以下口語化說明)/畢仙蓉 http://ppt.cc/dzQ9

朗讀講評2/畢仙蓉 http://ppt.cc/MFYi

朗讀──怎麼讀(語體文暨文言文)I /畢仙蓉http://ppt.cc/OUyn

朗讀──怎麼讀(語體文暨文言文)II /畢仙蓉http://ppt.cc/b8mL

彰化縣一百年語文競賽國小學生組複賽朗讀講評 /畢仙蓉http://ppt.cc/tY2F

彰化縣一百年語文競賽國中學生暨高中學生組複賽演說講評 /畢仙蓉http://ppt.cc/Lzti

通往演說的祕境──朗讀 / 畢仙蓉老師 http://ppt.cc/0m9v

全國語文競賽臺中市初賽朗讀講評/畢仙蓉 http://ppt.cc/F7t1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讀出經典魂魄(十一)/畢仙蓉




作者:惠文高中 畢仙蓉老師

用批判思維溝通的藺相如/畢仙蓉

    讀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關於藺相如的介紹,可以看見一個具有洞悉力、分析力且大無畏的人物形象。

    《幼學瓊林》以「先國難而後私仇」形容藺相如,這是由他與武將廉頗之間的一段故事作的評論,讚許藺相如「先公而後私」(請自行閱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負荊請罪」這段耳熟能詳的故事,讓我們看見一個胸襟寬大的藺相如,而今天「讀」給大家聽的是深具批判思考力的藺相如,「讀」出他與人溝通時冷靜、理性,不帶私人喜惡情緒的智慧形像。

    不要以為「批判思考」就是要批評別人(極盡言詞否定人家)。如果不能先清楚這點,教育出來的學生,絕不會是如藺相如德智兼備。一些自以為深具批判性思維的人在評論一件事物時,放入他個人感情因素,或許難免,但就怕聽的人被煽動情緒,盲目附和(不過,這或許就是說話者的目的)。真正的批判思考能力訓練,應該是訓練評論者具備充分理性,能充分客觀評論,言論還需要建設性,而非毀滅性。

    我曾於《試在畢得》發表一篇<偶像>,目的是提醒自己和學生不要一旦欣賞一個人就認為他完美無缺,更不要盲目學習;要有鑑賞能力,還要有自省能力。

    昨天一則新聞報導一知名女主持人訪談國際大導演,卻沒事先做功課的失態情形,有鄉民大肆批評,我也讀了那篇批評的言論。固然覺得主持人似乎幾個問題問得不妥,但也不確定那些問題是不是就是她與受訪者之間說話的模式(只是外人不懂)。當然如果我是主持人,應該不會那麼問(那也不是我說話的習慣)。那幾個令聽眾我尷尬的問題,就當提醒自己,但有人立刻發文,而這篇洋洋灑灑的發文(我自嘆弗如,因為遲鈍),其實不乏作者的情緒(標題開始即頗明顯)。我也不能批評作者,也許【依他的角度】來看,毫無疑惑,也許他說話習慣即是那樣,但今日與各位談的是藺相如這位深具批判思考力的專家,看看他如何從【多方角度】分析事物,聽聽他的說話口吻。想知道他在這方面的了不得嗎?可以從《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事蹟的部分來分析。今日「讀」給大家聽的僅是開頭至「完璧歸趙」這部分(「廉頗者,趙之良將也……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待日後有機會再「讀」其他。若以分析方式類推,各位不難知道藺相如確實是個極具批判性思考力的人物,從他身上,我們還可見出一個德智兼備的人物形象……

    正當趙惠文王不知是否該答應秦昭王(以和氏璧這塊寶玉交換十五座城池)時,宦官首領繆(ㄇㄧㄠˋ)賢提議由藺相如去和秦王談判。繆賢推薦的理由:藺相如是勇士,有智謀。這樣的讚許,原來是藺相如曾為繆賢獻計而使趙王赦罪。當初繆賢因為自己有罪,欲逃往燕國,被藺相如阻止。藺相如反問:「你怎知燕王是個什麼樣的人?」一下子抓住問題重點。燕王是個什麼樣的人,關係繆賢此去是否平安。「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這句聽來是可安心前往了。但藺相如進一步以邏輯推論:「趙國強大,燕國弱,那時您受寵於趙王,燕王自然想與你結交。現在您是從趙國逃往燕國,燕國畏懼趙國,一定不敢收留您,而且會將您綑綁送回趙國。」這番推論是對環境的認知掌握已有的信息,推論燕王的心理。「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脫矣。」這又是藺相如掌握另一人(趙王)的心理,試想趙王應該會念在繆賢為國家的貢獻而心生同情。果然繆賢脫去上衣,袒胸露背,伏在斧刃之下請求治罪的舉動,軟化趙王的心,因而被赦免。

    藺相如理性地拋出問題給對方思考,並未直接否定他,我想這樣的說話技巧,在民意高漲,伸張發言權的時代,是不是更需要?即使謾罵與侮辱的詞彙,也可能使對方反省,但不也同時顯示說話者個人的德行嗎?德智兼備才會更令人心服與推崇,不是嗎?

    「完璧歸趙」這段給藺相如一個歷史定位的故事,怎麼看出他的批判思維呢?

    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藺相如勇敢承擔危險任務──願意捧著寶玉去見如虎狼的秦王──這樣的精神,不僅他有,與他共事的將軍廉頗當時即以勇氣聞名諸侯。為什麼在司馬遷的筆下又更推崇藺相如呢?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他的聲譽比泰山還重,處事中表現的智慧和勇氣,可說是兼具了啊!」藺相如除了勇氣,還有智謀、理性以及德行(請見「負荊請罪」)。

    藺相如將和氏璧獻上,秦王當然高興,將寶玉傳給妻妾和左右侍臣,這些人一面看著一面歡呼著。然而,每增加一次呼聲,等於增加對藺相如的侮辱──我藺相如冒死前來獻上寶玉,竟是你底下這些人可以隨便摸的!不過,他沒有任何不悅的言詞,更沒有說出:「拿開你們的手!你們有什麼資格摸這塊寶玉?秦王你究竟有沒有把外國使者放在眼裡?」諸如此類情緒激動的話。只說:「璧有瑕,請指示王。」因為察言觀色發現秦王根本無意用城池抵償,「這塊玉有個斑點,我指給大王您看看。」智慧,使藺相如耐住性子。輕輕的口吻,就讓對方把寶玉拿了過來,這是一種反駁的智慧,不同於激怒對方。緊接著怒髮衝冠,退後倚向柱子,表現出想跟和氏璧同歸於盡的樣子,以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氣勢,明顯反駁秦王的無理,也為趙國拋出須被尊重的訊息……因為評估秦王不捨和氏璧,不敢對持有者輕舉妄動。

    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彊,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藺相如先清楚陳述來秦之前,照王與群臣早有心理準備:知道秦國貪得無厭,會仗著國勢強大,違背以城池交換的諾言。說到此,各位可能疑惑:這不會更激怒對方嗎?所以藺相如接著說:「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欺騙,更何況大國之間,應該更重視承諾。」這段邏輯敘述,一方面陳述事實,一方面掌握對方不會否認自己是大國的心理。「況且以一塊玉而使強大秦國不愉快,那是不應該的。」藺相如接著此句,仍然清楚陳述趙國眼裡的秦國確實強大這個事實,己方無冒犯之意,非但不想冒犯,還深具誠意。「於是趙王齋戒五天,派我捧著寶玉前來恭敬獻上。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對秦國的威望深表敬意呀!」聽聽!聽聽!多舒服的一段話!多誠懇的一段話!是不是可以緩和對方的不悅呢?當藺相如怒發衝 的那一刻,想必秦王亦是不悅。「今日來見大王,您卻只在一般的觀台上接見我,我絲毫感受不到您對這件事的重視。拿到寶玉,傳給姬妾玩笑,我有被戲弄的感覺。看您並無意給趙國十五座城池,因此我先將寶玉取回。」願不願意給趙國十五座城池──這是個緊要的問題,藺相如以嚴謹的態度與口吻清楚陳述自己此行的目的,以及剛才生氣取回寶玉的原因。這可以讓秦王也正視問題,別再敷衍使者。「大王一定要逼我,我的頭就和寶玉一起往柱子撞碎!」說此話之前,當然是先做功課了:掌握秦王深愛和氏璧的心理。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以藺相如對秦王的認知,看穿(領會)他不可能實踐諾言,否則怎會在地圖上圈了十五個根本不可能得到的城池(秦王即將食言的證據)?於是開始反思並尋找新作法:以秦王須齋戒五日為由,拖延時間。利用這幾天,派隨從將寶玉攜帶回國。

    「讀」藺相如這段故事(從他向宦官領導人繆賢獻計開始,至承擔出使秦國責任),可以「讀」出他冷靜、理性與勇敢的形象,因為司馬遷的文字裡,已經透露藺相如是個具有洞悉力、分析力且大無畏的人物,不是嗎?


朗讀講評(以下口語化說明)/畢仙蓉 http://ppt.cc/dzQ9

朗讀講評2/畢仙蓉 http://ppt.cc/MFYi

朗讀──怎麼讀(語體文暨文言文)I /畢仙蓉http://ppt.cc/OUyn

朗讀──怎麼讀(語體文暨文言文)II /畢仙蓉http://ppt.cc/b8mL

彰化縣一百年語文競賽國小學生組複賽朗讀講評 /畢仙蓉http://ppt.cc/tY2F

彰化縣一百年語文競賽國中學生暨高中學生組複賽演說講評 /畢仙蓉http://ppt.cc/Lzti

通往演說的祕境──朗讀 / 畢仙蓉老師 http://ppt.cc/0m9v

全國語文競賽臺中市初賽朗讀講評/畢仙蓉 http://ppt.cc/F7t1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讀出經典魂魄(十)/畢仙蓉




作者  畢仙蓉老師





步步軟化鋼鐵心/畢仙蓉

    觸龍說趙太后 主角是觸龍與趙太后(趙威后)。介紹趙太后之前,先介紹事件的關係人物長安君

    長安君,趙威后的兒子,他的哥哥是趙孝成王,父親是趙惠文王。趙惠王王在位時,有賢相樂毅和平原君,還有藺相如、廉頗、趙奢這些賢士輔佐──也因為有他們,使趙國當時成為唯一能與強秦抗衡的國家。

    趙惠文王死後,趙威后臨朝聽政,一年後去世,長安君的哥哥──趙孝成王才親政,但國運開始走下坡,長平之戰四十五萬士兵被秦軍坑殺。

    我們先回到趙惠文王剛死的時候,<觸龍說趙太后>就是那時候的故事:

     秦國趁人家國喪期間,新君初立,舉國無措時,出兵進攻。想想趙國群臣能不焦急嗎?這緊張的氛圍在以下這幾句非讀出不可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

     趙太后哪那麼容易接受群臣這樣的建議(竟想拿我的寶貝去當人質?)於是說:「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老婦必唾其面。」想來是吃了秤砣鐵了心──無論如何都不許拿寶貝來冒險!您可以想像一位母親誓死護子的樣子嗎?那麼,是不是應該「讀」出那忿而堅定的語氣?是的!不過,「老婦」二字,可要用一個老太婆極低沉的聲音來「讀」嗎?根據歷史記載,趙威后臨朝聽政時,才三十出頭,在世期間不過三十五年。因此不宜將她視為老人而聲音壓得過低

    即使天下父母心,眾人皆可體諒,但攸關國家存亡的事,非有人出面勸說不可。老臣觸龍謁見……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隙也;故願望見太后。」

    走路一瘸一拐又上了年紀,太后見了,多少心生憐憫吧!這一憐憫,原本怒顏應該緩和些了。又加上一句:「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隙也」,多貼心的話呀!心是不是更軟化了呢?「讀」此段,除了旁白處,觸龍說話的語調應該緩慢、溫暖,是吧!

   觸龍進見太后為什麼不開門見山談大事,而以個人行動不便這樣的私事開端?為了卸除太后的心防,不是嗎?對方沒有防備、沒有抗拒,才可能敞開心胸聆聽。因此    

    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稍解。

    此段宜「讀」得輕鬆、親切,像閒話家常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
 
   
    至觸龍言及兒子不成材,自己又年事已多,此段開始有請君入甕的意味。表面上希望得到太后同情(賜給兒子一個侍衛工作即可),實際已開始就「孩子」這個共同話題,緩緩談入正題──答應齊國以長安君為人質,好得到援助,以解除趙國危機。左師觸龍先是柔軟的態度,在太后一問:「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一句之後,趕緊把握機會堅定地說:「甚於婦人。」似乎早已預知太后會因舐犢情深(捨不得愛子成為人質),也堅定地回答:「婦人異甚」。「讀」此處,應該一面想像為人父母憂心孩子前途的畫面,一面揣摩左師精明老練,心思深沉的形象 不過,切勿將「婦人異甚」「讀」得一副頗兇悍的樣子,畢竟原文在這句之前是太后笑曰:「婦人異甚。」當下他們二人仍是愉快的談話。

     果然太后說自己深愛孩子,觸龍又趕緊趁機大談什麼是真正的「愛子」。

     對曰:「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媼爲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爲其愛不若燕后。」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在這段侃侃而談中,觸龍明白表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使子孫永保地位的作法,即是為他立德、立功。此處不僅應該「讀」出觸龍抱持同理心(想趙太后必會為長安君未來打算)的敦厚形象,也要「讀」出一個老臣對國家的至高責任心(無論如何得說服太后以歷史為鑑、以國家為重)那種瞻前顧後的擔憂形象。觸龍晉見太后的目的已在這段談話中顯露,只是沒有直接說:「太后您就讓長安君至齊國當人質吧!」而以「老臣以媼爲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爲其愛不若燕后。」刺激太后下決心以行動證明深愛長安君。觸龍幾乎解除趙國危機了。

    當太后回說:「諾。恣君之所使之。」當下神情應該有幾分黯然。哪個深愛子女的父母不會擔憂孩子成為人質的命運呢?除了黯然的神情,應該也下定決心不讓孩子「恃無德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決心讓孩子藉此機會為國立德、立功,將來好得到群臣信賴與愛戴。「讀」太后「諾。恣君之所使之。」此句,是不是該「讀」出那個當初鋼鐵堅硬的心終於軟化的神情呢?


朗讀講評(以下口語化說明)/畢仙蓉 http://ppt.cc/dzQ9

朗讀講評2/畢仙蓉 http://ppt.cc/MFYi

朗讀──怎麼讀(語體文暨文言文)I /畢仙蓉http://ppt.cc/OUyn

朗讀──怎麼讀(語體文暨文言文)II /畢仙蓉http://ppt.cc/b8mL

彰化縣一百年語文競賽國小學生組複賽朗讀講評 /畢仙蓉http://ppt.cc/tY2F

彰化縣一百年語文競賽國中學生暨高中學生組複賽演說講評 /畢仙蓉http://ppt.cc/Lzti

通往演說的祕境──朗讀 / 畢仙蓉老師 http://ppt.cc/0m9v

全國語文競賽臺中市初賽朗讀講評/畢仙蓉 http://ppt.cc/F7t1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讀出經典魂魄(九)/畢仙蓉

作者  畢仙蓉老師
北伐前的牽掛/畢仙蓉



    「讀」<出師表>,我會想「讀」出一名在少主面前,既是形象忠義,也是形象仁愛的老臣──諸葛亮,他對年僅二十歲的君主,於自己不在身邊時,如何治國的牽掛。在這分深深的牽掛裡,包含殷切的叮嚀(或者該說臣對君的「建言」),句句叮嚀,決定了國家的命運,也是他北伐能否順利的關鍵。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開始即應讀出他的憂心:面對國家困頓且是生死存亡的時刻,仍需冒險挑戰強大的魏國,才有可能改變蜀國的命運──在這種沒有勝算的情況下,還要擔心年少君主妄自菲薄、無能治國,怎不憂心?絲毫看不見當年在臥龍崗與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自信形象(請見<隆中對>),更別談雄赳赳、氣昂昂了(我最怕學生以為「出師」就是要一副勇往直前且氣勢非凡的樣子)。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倘若後主英明,諸葛亮何須提醒「親賢臣,遠小人」?因為不英明,才使諸葛亮一方面要憂心國外戰爭的勝算,一方面還要憂心國內政事的興衰,殫精竭慮、牽掛至極呀!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由這段,可以想見諸葛亮投入了多少心血在蜀國,蜀國對他而言,根本是他打造的家園;自己努力建造的家園,會不會就在自己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被一個年輕無知的少年郎給毀了呢?怎不牽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

    因為感念先主知遇之恩,更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諸葛亮。愈是偉大的拼圖,愈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而眼前的拼圖已完成一部分,怎能就算了?拚了命也要完成剩下的,不是嗎?但是,會不會我諸葛亮正努力完成那未完成的部分時,已完成的那部分卻因阿斗你忠奸不分、賞罰不明、優柔寡斷……而毀了呢?諸葛亮怎不牽掛呢?

   
對諸葛亮來說,劉禪是君,而自己是臣。臣對君當鞠躬盡瘁──這是諸葛亮信守的原則。但是以年紀而言,劉禪正如劉備生前的叮嚀:「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那麼在與劉禪共處的歲月裡, 難免不培養出父子情,是吧! 

    當一個父親即將遠征,而且此去能否平安歸來,卻不可知時,臨行前,面對一個智能、行事都令人擔憂的孩子,能不牽掛嗎?尤其這令人擔憂的孩子,可能一個決定就毀了自己恩人(諸葛亮說劉備對他有知遇之恩)辛苦建立的江山,能不牽掛嗎?

    「讀」<出師表>,請試著以一位忠臣的心,也以一位「父親」的心,讀出對智慧未開的少主、孩子的牽掛,那麼便不難讀出諸葛亮在<出師表>最後寫到的心情:

    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朗讀講評(以下口語化說明)/畢仙蓉 http://ppt.cc/dzQ9

朗讀講評2/畢仙蓉 http://ppt.cc/MFYi

朗讀──怎麼讀(語體文暨文言文)I /畢仙蓉http://ppt.cc/OUyn

朗讀──怎麼讀(語體文暨文言文)II /畢仙蓉http://ppt.cc/b8mL

彰化縣一百年語文競賽國小學生組複賽朗讀講評 /畢仙蓉http://ppt.cc/tY2F

彰化縣一百年語文競賽國中學生暨高中學生組複賽演說講評 /畢仙蓉http://ppt.cc/Lzti

通往演說的祕境──朗讀 / 畢仙蓉老師 http://ppt.cc/0m9v

全國語文競賽臺中市初賽朗讀講評/畢仙蓉 http://ppt.cc/F7t1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