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2018年讀出經典魂魄(六)/畢仙蓉


用我的想像朗讀〈勞山道士〉/畢仙蓉老師
朗讀音檔(準備中......)
    《聊齋誌異》是帶有神怪色彩的小說。因此朗讀其中故事,就帶著「不可思議」又輕鬆的口吻來述說吧!
    〈勞山道士〉是《聊齋誌異》中的一則故事。朗讀至道士說話時,會不自覺聯想至作者蒲松齡:
     「聞勞山多仙人……一道士坐蒲團上,素發垂領,而神光爽邁。」想那蒲松齡曾說自己是苦行僧轉世(說法來自其父做的夢)。這裡不探討和尚與道士的差別,僅從蒲松齡將自己的出生說得那麼神奇來看,若說他將自己化身為故事中的道士,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再說,蒲松齡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仙!居士!)。道士入山修練成仙即無所不能,蒲松齡應該對自己十九歲參加科舉考試能「三試第一」這件事備感驕傲,應該覺得自己非等閒之輩。即使接下來(二十歲之後考至六十三歲)始終沒考上,但那何嘗不是一種修練?憑著這種持志不懈、肯吃苦的意志力,當然足以教那些以為「執此術也以往,可以橫行而無礙」的人學習囉!朗讀至「恐嬌情不能作苦」、「吾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歸宜潔持,否則不驗」這幾句時,不得不將道士視為異史氏蒲松齡本人在說話。
    既然將道士與蒲松齡當作同一人,就輕鬆點說(朗讀),無妨。誰說屢試不中,生命就該沉重?好歹我蒲松齡還有私塾教師的工作,這也不丟人;有分量的名士也都信賴我蒲松齡的學問,我得意著作《聊齋誌異》也廣為流傳,我見多識廣……,總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樂觀總比悲觀好,達觀更勝樂觀。遭遇辛苦,不一定就愁苦度日;看見民生疾苦,也可以笑罵度日。誰說「孤憤之書」讀來就是沉重?戲謔口吻朗讀,讀出作者苦中作樂的那分快樂,說不定蒲松齡會因多此知己而哈哈大笑呢!


2018年讀出經典魂魄(一)/畢仙蓉
請見2015719 星期日 讀出經典魂魄(六)/畢仙蓉
補上107/6/13錄製 朗讀音檔   

生不逢時而志更堅的孔丘/畢仙蓉
……請見2015719 星期日
讀出經典魂魄(六)/畢仙蓉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2018年讀出經典魂魄(五)/畢仙蓉


我為什麼這樣朗讀〈虯髯客傳〉
如何傳達李靖的聲情?
    李靖雖然不是〈虯髯客傳〉的主角,卻是該篇主要角色中最先登場者,所以先介紹他。
    正史記載李淵起兵太原,攻占長安,俘虜李靖。李靖臨刑前疾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雖說李靖當時不喊這話也會死,但就因這一喊而使他獲釋,理由正是李世民欣賞他的膽識。
    朗讀這句:「天下方亂,英雄競起。公為帝室重臣,須以收羅豪傑為心,不宜踞見賓客。」我想,正與李靖被斬前那一聲疾呼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正史記載李靖的祖父是永康公(被封什麼「公」表示備受景仰),父親官至趙郡守(相當於今直轄市市長),舅舅是隋朝名將韓擒虎,儀表端正魁梧(外甥像舅)。李靖出身如此官宦世家,從小深受家庭教育影響,驍勇善戰,有卓越的軍事思想且寫出不少軍事著作……。因此傳達小說〈虯髯客傳〉中的李靖聲情,應該也要接近正史中的人物吧!
    如何傳達李靖的聲情?就「儀表端正魁梧」來說,胸膛寬厚,發聲想必厚實;就軍事家普遍性格來看,何妨以俐落一點的說話語速,外加沉穩的聲調?
2018/12/29補充:
畢竟虯髯客才是主角,為了不使李靖喧賓奪主,故改將李靖聲音以儒雅呈現。
如何傳達紅拂女的聲情?
   〈虯髯客傳〉在唐代傳奇中,屬於「俠義類」。難怪是「俠義類」,而非「愛情類」。雖然有紅拂女:「去者處士第幾?住何處?」、「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無如公者。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這麼直接的示愛,但在整個以男性為重的故事裡,紅拂女僅被強調外貌,還有她的慧眼(僅虯髯客這麼一句表示:「非一妹不能識李郎,非李郎不能榮一妹。」)。紅拂女在〈虯髯客傳〉儼然成了點綴的角色(好歹是重要的點綴)。由於紅拂女被安排的對話不多,且又簡短,該如何傳達紅拂女的聲情呢?若從「執紅拂,立於前」 來看,紅拂女應該是楊素侍女中最受矚目,也最有地位者(今啦啦隊、樂團、偶像團體不也如此?) 該有幾分自信吧!
    再從「去者處士第幾?住何處?」來看,此女真乾脆(想追,絕不忸怩作態)。而這句更是行動派:「妾待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無如公者。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表明「我心只屬於你」、「非你莫嫁」 的熱情。呈現紅拂女的聲情,萬不可將她讀成鶯鶯燕燕之聲。

如何傳達虯髯客的聲情?
    「赤髯而虬,乘蹇驢而來,投革囊於爐前,取枕欹臥,看張梳頭。」可別因此說虯髯客是個粗人且是個好色之徒。人家是發乎情,止乎禮;哪個美女不教人想多看一眼?朗讀時,若將虯髯客的聲情傳達成莽夫或痞子性格,就對不起這段敘述了:「李郎以奇特之才,輔清平主,竭心盡善,必極人臣;一妹以天人之姿,蘊不世之藝,從夫之貴,榮極軒裳。非一妹不能識李郎,非李郎不能榮一妹。聖賢起陸之漸,際會如期;虎嘯風生,龍騰雲萃,固當然也。將余之贈,以奉真主,贊功業,勉之哉!此後十餘年,東南數千里外有異事,是吾得志之秋也。一妹與李郎可瀝酒相賀。」
    虯髯客不僅是豪邁之人、性情中人,識人、大器、重義,還胸懷壯志。〈虯髯客傳〉前文即說楊素「無復知所負荷、有扶危持顛之心」,全文又以虯髯客為主角,想必虯髯客正是「知所負荷、有扶危持顛之心」的壯士。不僅如此,他坦誠,不客套。「觀李郎之行,貧士也,何以致斯異人?」白話意思:我看你不過是個窮小子,怎有辦法得到張氏(紅拂女)這位美人?如果虯髯客並非有禮之人,這話說來應該帶有藐視的意味,很難不引起李靖反彈。李靖當初都敢對楊素這麼說了:「天下方亂,英雄競起。公為帝室重臣,須以收羅豪傑為心,不宜踞見賓客。」哪可以任人侮辱?
               再從虯髯客對李靖說:「觀李郎儀形器宇,真丈夫也。」如此稱讚一個有理想、有遠見的李靖是大丈夫,更證明虯髯客非不識大體的粗人。那麼「觀李郎之行,貧士也,何以致斯異人?」應該朗讀出虯髯客是個坦誠而非輕率的人。說虯髯客不客套,其實還得補充:他比李靖道行更高。這從「盡是珍寶貨泉之數,吾之所有,悉以充贈。何者?某本欲於此世界求事,或當龍戰三二十載,建少功業……此後十餘年,東南數千里外有異事,是吾得志之秋也。一妹與李郎可瀝酒相賀。」以及「貞觀中,靖位至僕射。東南蠻奏曰:『有海賊以千艘,積甲十萬人,入扶餘國,殺其主自立,國內已定。』靖知虬髯成功也……」至少可知虯髯客識才之深、財力雄厚、野心匪淺,能力十足。如此一來,面對李靖,說話時,不須客套,只管展現深謀遠慮、沉穩持重的高階主管特質。說到此處,還得強調:若真把虯髯客當海賊來看,便會朗讀出莽夫的形象,而失了他尊者、英雄的氣勢。


2018年讀出經典魂魄(一)/畢仙蓉
請見2015719 星期日 讀出經典魂魄(六)/畢仙蓉
補上107/6/13錄製 朗讀音檔   

生不逢時而志更堅的孔丘/畢仙蓉
……請見2015719 星期日
讀出經典魂魄(六)/畢仙蓉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2018年讀出經典魂魄(四)/畢仙蓉

朗讀音檔
畢仙蓉老師朗讀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讓我用想像讀你──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至今,我仍有一些徬徨:朗讀一篇作品時,是不是該模擬作者說話的口吻?我是說如果能清楚作者的性情、說話的速度,是不要模仿得像些?曾在幾場研習會上親自討教老師們的看法,得到的答案大多偏向:當作未聽過作者本人說話。也對!要不作者向來說話語速較快,我就真把他的大作讀得速度加快,豈不毀了作品原有的美感?或者作者說話向來慢條斯理,而我將他那不需非得表現慢條斯理的作品,硬是慢慢讀來……,可真難得到聽眾的掌聲呢!
    再說,千古流傳的佳作,我何曾跟那些作者面對面?何曾聽過他們的聲音?就因為不曾,我才可以自由想像、自由發揮。只是我的想像仍有一些憑據,例如:讀〈晚遊六橋待月記〉,知道作者袁宏道這篇寫於萬曆二十五(西元1597)年,時值二十九歲,青年。青年人若不生病,氣血較旺(這也是我朗讀〈晚遊六橋待月記〉不柔軟無力之故)。加以袁宏道酷愛大自然,還曾說:「與其死於床,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愛自然愛得那麼乾脆、那麼斬釘截鐵。
    說袁宏道不拖泥帶水的性格,在他和哥哥袁宗道以及弟弟袁中道兄第三人對當時復古風氣的抨擊可明顯感受。袁宏道說:「如果秦漢一味學先秦《六經》,哪來的秦漢之文?盛唐人一味學漢魏,哪來的盛唐之詩?」(這兩句節錄自謝思煒著《中華文學通覽‧燎之方揚》)這種敢於批判的性格,使我想像袁宏道是個說話俐落的人(這更使我朗讀〈晚遊六橋待月記〉不軟而無力)。再看一樣節錄自謝思煒著《中華文學通覽‧燎之方揚》這幾句:「記得幾個爛熟故事,便曰博識;用得幾個現成字眼,亦曰騷人。計騙杜工部,囤紥李空同,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讀至此,我想像的袁宏道正是那種敢言敢做的漢子。因為他不是叫囂謾罵,是真有看法。如他反復古而提出的口號:「獨抒性靈,不拘格調」,就是那樣真性情。
    再借用書裡的三句話說明我朗讀〈晚遊六橋待月記〉之前對作者性格的想像(我常先想像作者的性格,再拿捏朗讀時的聲情)。袁宏道不僅「說人間不敢說之話」,還「享人世不肯享之福」。那「福」是什麼?遊山玩水。既然「敢作他人不敢做之事」,在他鍾愛的大自然裡遊山玩水,自然是暢快、灑脫,不受拘束地享受眼前美景。若他向我敘述西湖景色,必是以一種充沛的精神,神采奕奕、興致盎然。
    當我朗讀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這句結語時,儼然見著一位自命清高(非貶意)、不屑官場庸儒的雅士,正眉飛色舞地得意自己的選擇。   


2018年讀出經典魂魄(一)/畢仙蓉
請見2015719 星期日 讀出經典魂魄(六)/畢仙蓉
補上107/6/13錄製 朗讀音檔   

生不逢時而志更堅的孔丘/畢仙蓉
……請見2015719 星期日
讀出經典魂魄(六)/畢仙蓉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2018年讀出經典魂魄(三)/畢仙蓉

朗讀音檔

2019畢仙蓉老師朗讀洪繻〈鹿港乘桴記〉


我為什麼這樣朗讀〈鹿港乘桴記〉
    讀洪繻〈鹿港乘桴記〉前,先讀他的〈澎湖失守紀事〉。在他勇敢指責朝廷昏聵無能時,我讀到沉痛與悲憤、慷慨與激昂。因此,我想洪繻這位被譽為「抱樸守貞,儼然有古大師之風」的文人,骨子裡必有他對土地深情的一面。一旦我朗讀〈鹿港乘桴記〉,鹿港就不僅是一個被記載的地名。洪繻乘桴於鹿港,也不是一般遊客賞玩的心境。以下列舉幾段說明我為什麼那樣朗讀:
    樓閣萬家,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二、三里, 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 雨行不濡履。一水通津,出海之涘, 估帆葉葉,潮汐下上,去來如龍, 貨舶相望;而店前可以驅車、店後可以繫榜者,昔之鹿港也。」——2019重新錄製(2019年重製是因為2018年的版本,將「向時估帆所出入者」讀成「向時估帆所」,且以為「估帆」的「估」通「賈」,便須讀成第三聲,實仍讀第一聲)
     為什麼在文章開頭即投入深情?這麼做可好?教學上可供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後,再聽以下我通篇詮釋的理由:
     作者懷想滿清時代的鹿港,其貿易何等繁盛。身為清朝遺民,眷戀故國,何罪之有?無罪!何不坦蕩表示對以往的深情?
    人煙猶是,而蕭條矣;邑里猶是,而泬寥矣。海天蒼蒼、海水茫茫,去之五里,涸為鹽場,萬瓦如甃、長隄如隍,無懋遷、無利涉;望之黯然可傷者,今之鹿港也。
    〈鹿港乘桴記〉以清治與日治時期的鹿港對比,很難排除作者的忠貞思想。如果朗讀者將自己化身為洪繻,在敘述鹿港變遷的同時,自然傳達自己對國家的眷戀,以及身受異國統治的無奈,何罪之有?無罪!凡愛國、愛鄉、愛土地者,皆應該感受擁有這種真實無偽的情感是值得驕傲,也不需隱藏的事。說到這裡,真希望每位朗讀者能忠實詮釋作者的情感,不要夾雜任何對作者或作品的好惡成見。如此,才真能感受文人的情思,也才有資格成為作品的代言人。
    望街尾一隅而至安平鎮,則割臺後之飛甍鱗次數百家燬於丙申兵火者,今猶瓦礫成邱,荒涼慘目也。猶幸市況凋零,為當道所不齒;不至於市區改正,破裂闤闠、驅逐人家以為通衢也。然而再經數年,則不可知之矣。滄桑時之可怖心,類如此也。游興已終,舍桴而步,遠近燈火明滅;屈指盛時所號萬家邑者,今裁三千家而已:可勝慨哉!
    割臺,是清廷昏庸,還是日本橫暴?作者不需表態,眼前鹿港的改變是他見到的事實。事實很難不牽動人心,在當時仍要生活下去,仍要目睹時代改變後的一些遺憾,沉痛與無奈自是難免,但要表現得多沉痛、多無奈?朗讀者()仍有一點保留;不過多的情感,是因為我還想讀出一點作者身居日本統治下的臺灣,那股「不妥協、不合作」的性格。唯恐多用了一點情感便顯濫情,便少了一點個性。讀平淡一點呢?那就更不是能體會民生疾苦的洪繻了。

題目設計:畢仙蓉老師     2019/3/3補登
〈鹿港乘桴記〉
1.     一般人回想過去榮耀時刻,或是快樂時光,心情是否都愉悅?如果正在回想的當下,是處於感傷的時刻,與處於愉悅的時刻相比,回憶過去時的心情,是否會有差別?是否也會影響說話時的音調?請以〈鹿港乘桴記〉為例,說明作者回憶鹿港繁盛時期的心情,以及聲情表達應如何拿捏。
2.「海天蒼蒼、海水茫茫」二句,為什麼不讀得壯闊些的感覺呢?聽來又是什麼感覺呢?試推想為什麼要這樣讀。
3.「海天蒼蒼、海水茫茫,去之五里,涸為鹽場, 萬瓦如甃、長隄如隍, 無懋遷、無利涉;望之黯然可傷者,今之 鹿港也。」這幾句的聲情,是否需要完全收斂「哀」的成分?請說明你的看法。
4.「昔之盛,固余所不見;而其未至於斯之衰也,尚為余少時所目睹。蓋鹿港扼南北之中,其海口去閩南之泉州, 僅隔一海峽而遙。閩南、浙、粵之貨,每由鹿港運輸而入;而臺北、臺南所需之貨,恆由鹿港輸出。 乃至臺灣土產之輸於閩、粵者,亦靡不以鹿港為中樞。」是否感受到朗讀者於此節奏加快?請推想這麼做的理由。除了節奏加快,是否聽出聲情與前幾句的差異?這麼做,是否恰當?請說明你的看法。
5.「蓋藏既富,絃誦興焉; 故黌序之士相望於道, 而春秋試之貢於京師、注名仕籍者, 歲有其人,非猶夫以學校聚奴隸者也。而是時鹿港通海之水已淺可涉矣,海艟之來,止泊於沖西內津;之所謂「鹿港飛帆」者,已不概見矣。綑載之往來, 皆以竹筏運赴大艑矣。然是時之竹筏, 猶千百數也;衣食於其中者,尚數百家也。迄於今版圖既易,海關之吏猛於虎豹,華貨之不來者有之矣。」與第一段「海天蒼蒼、海水茫茫……望之黯然可傷者,今之 鹿港也。」同樣是感慨「今不如昔」,在速度與聲情表達方面,有何差異?那樣的詮釋是否恰當?請說明你的看法。
6.「洎乎火車之路全通, 外貨之來由南北而入,不復由鹿港而出矣;重以關稅之苛、關吏之酷, 牟販之夫多至破家,而閩貨之不能由南北來者,亦復不敢由鹿港來也。」此處聲情變化是:由慢漸快,至「亦復不敢由鹿港來也。」又漸慢且加重語氣。可知如此變化的原因?請依據文意,說明你的判斷。
7.「鹽田之築,肇自近年。日本官吏, 固云欲以阜鹿民也; 而其究竟,則實民間之輸巨貲以供官府之收厚利而已。且因是而阻水不行,山潦之來,鹿港人家半入洪浸;屋廬之日就頹毀,人民之日即離散,有由然矣。」此處聲情變化是:慢(「鹽田之築,肇自近年。」)轉快(「日本官吏, 固云欲以阜鹿民也;而其究竟,則實民間之輸巨貲以供官府之收厚利而已。且因是而阻水不行,山潦之來,鹿港人家半入洪浸」)再轉慢(「屋廬之日就頹毀,人民之日即離散,有由然矣。」)請細聽其聲情變化,並依據文意分析其聲情詮釋是否恰當。
8.「海水浮天如笠,一白萬里如銀,滉漾碧綠如琉璃。夕陽欲下,月鉤初上; 水鳥不飛,篙工撐棹。」看來也是一片美景,為什麼不呈現愉悅的聲情?
9.「望街尾一隅而至安平鎮,則割臺後之飛甍鱗次數百家燬於丙申兵火者,今猶瓦礫成邱,荒涼慘目也。」既然說:「荒涼慘目也。」為什麼聲情裡透露「憤」的成分比「哀」多?

10.「屈指盛時所號萬家邑者,今裁三千家而已:可勝慨哉!」朗讀者於「可勝慨哉!」流露的聲情,不僅是感慨,還帶點「哀」的成分。如此詮釋是否恰當?請說明你的看法。


2018年讀出經典魂魄(一)/畢仙蓉
請見2015719 星期日  讀出經典魂魄(六)/畢仙蓉
補上107/6/13錄製 朗讀音檔   

生不逢時而志更堅的孔丘/畢仙蓉
……請見2015719 星期日
讀出經典魂魄(六)/畢仙蓉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2018年讀出經典魂魄(二)/畢仙蓉

朗讀音檔
畢仙蓉老師朗讀鄭用錫〈勸和論〉https://goo.gl/vyxDXk


我為什麼這樣朗讀〈勸和論〉
    2018522 星期二 在一場研習會上
108課綱高中國文文言文推薦選文十五篇中的八篇談我們可以怎麼教(附上畢仙蓉老師自製朗讀影片供活動進行時使用)
先秦:燭之武退秦師https://goo.gl/WXBjfN
      諫逐客書https://goo.gl/udgvge
漢魏六朝:鴻門宴(記敘)https://goo.gl/SFUfa4
          出師表(抒情應用)https://goo.gl/dNcQvo
          桃花源記(記敘)https://goo.gl/kzHuYG
唐宋:師說(說明議論)https://goo.gl/1HDDhV
      赤壁賦(記敘抒情議論,辭賦類)https://goo.gl/PqEKiY
明清:項脊軒志(抒情記敘)https://goo.gl/Sxnu7E
107/5/23與現場與中區諸校老師討論的
       20186月12 星期二
我為什麼這樣朗讀〈勸和論〉
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鄭用錫
如是言
我想
鄭用錫
1.寫〈勸和論〉時年65
2.為人公正好義
3.晚年好書法與吟誦(〈勸和論〉亦
成於此時)
4.品格被譽為如陶淵明、白居易
......
★朗讀〈勸和論〉即須
1.沉穩
2.懇切
3.平心
★詳細理由:
1.     揣摩作者65歲的年紀與晚年性格使沉穩,故朗讀者不宜激動也不宜急速
2.     至少由「四海皆兄弟」、「朋友如一身左右手,即吾身之肉也」、「天地有好生之德」、「不能與在事諸公竭誠化導,力挽而更張之,滋愧實甚」、「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一體同仁」等句可見:作者骨子裡仍有急公好義的性格
3.     已過耳順之年,定有一番修養,順天而行,知止而止。加以晚年崇尚詩歌,其詩被楊浚評為:「其品格在晉為陶靖節(陶淵明),在唐為白樂天(白居易),在宋為邵堯夫(邵雍),間有逼肖元遺山(元好問)者。」。其中陶淵明樸實、曠達;白居易晚年不怨天、不尤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邵雍德行純正,為人忠厚;元好問交友廣闊。無論楊浚說的「品格」是指人品還是文品,我想文()往往如其人。鄭用錫崇尚四位人生最後走向隱逸生活的文人,在他65歲這時數歲月不多的年紀,即使天生有急公好義的性格,氣血漸衰之下,〈勸和論〉讀來不會是慷慨激昂,也不會節奏緊湊。「物窮必變,慘極知悔」,聽者有多少,我想鄭用錫只想以已逾耳順又近從心之年的平和心境告誡執迷不返者吧!
★如果我真能順利詮釋以上三種特色
老師即可這麼出題:
你認為朗讀者那樣詮釋的理由何在?請擷取提供的補充
資料說明(補充資料由教師視班級學生程度決定補充多寡)
題目設計(教師可視班級程度或時間限制,決定作答題目)
1.     請依據朗讀者第1.點說明,提出相關證明。
2.     你認為朗讀者的詮釋是否恰當?請舉例說明理由。
3.     朗讀者在哪幾處的詮釋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或是最令你喜歡?請說明理由。
4.     如果你是朗讀者,是否有不同於原朗讀者詮釋的地方?請說明理由。
★感謝嶺東中學王寶漢主任建議:不要整支(朗讀影片)放完才請學生回答問題。可以採一段落一段落的方式進行提問與討論。豐原高商施佳慧老師回應:整首聽完,可能會忘記前面的部分。兩位老師的建議也讓我想起自己也曾採段落式播放與提問,確實學生學習效果較好。
107/5/23與中區諸校老師討論上述四題以外還可設計許多題目。請恕族繁不及備載。

國文學科中心   高中國文學習網   https://goo.gl/TiV1eY
勸和論
作者:鄭用錫 朝代:清
    甚矣,人心之變也,自分類始!其禍倡於匪徒,後遂燎原莫遏,玉石俱焚。雖正人君子,亦受其牽制而或朋從之也。
    夫人與禽各為一類、邪與正各為一類,此不可不分。乃同此血氣、同此官骸、同為國家之良民、同為鄉閭之善人,無分士、無分民,即子夏所言四海皆兄弟是也,況當共處一隅?揆諸出入相友之義,古聖賢所謂同鄉共井者也。在字義,友從兩手、朋從兩肉。是朋友如一身左右手,即吾身之肉也。今試執塗人而語之曰:爾其自戕爾手、爾其自噬爾肉,鮮不拂然而怒。何今分類至於此極耶?
    顧分類之害,甚於臺灣。臺屬尤甚於淡之新艋。臺為五方雜處,自林逆倡亂以來,有分為閩、粵焉,有分為漳、泉焉。閩、粵以其異省也,漳、泉以其異府也。然同自內府播遷而來,則同為臺人而已。今以異省、異府苦分畛域,王法在所必誅。矧更同為一府,而亦有秦、越之異,是變本加厲,非奇而又奇者哉?夫人未有不親其所親而能親其所疏。同居一府,猶同室之兄弟,至親也。乃以同室而操戈,更安能由親及疏,而親隔府之漳人、親隔省之粵人乎?淡屬素敦古處,新、艋尤為菁華所聚之區,遊斯土者,嘖嘖稱羨。自分類興,元氣剝削殆盡,未有如去年之甚也!干戈之禍愈烈,村市半成邱墟。問為漳、泉而至此乎?無有也。問為閩、粵而至此乎?無有也。蓋孽由自作,釁起鬩牆,大抵在非漳泉、非閩粵間耳。

    自來物窮必變,慘極知悔。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之時。予生長是邦,自念士為四民之首,不能與在事諸公竭誠化導,力挽而更張之,滋愧實甚。願今以後,父誡其子、兄告其弟,各革面、各洗心,勿懷夙忿、勿蹈前愆。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一體同仁,斯內患不生、外禍不至。漳、泉、閩、粵之氣習,默消於無形。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


2018年讀出經典魂魄(一)/畢仙蓉
請見2015719 星期日 讀出經典魂魄(六)/畢仙蓉
補上107/6/13錄製 朗讀音檔   

生不逢時而志更堅的孔丘/畢仙蓉
……請見2015719 星期日
讀出經典魂魄(六)/畢仙蓉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