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為什麼無法讓所有學生都有A成績/畢仙蓉

      我無法讓我所有學生「國中教育會考」都有A的成績,因為我無法操控他們學習的恆心企圖心的強弱(企圖心愈強者,求學階段愈想汲取知識)練習次數的多寡(在課堂的,我能決定;課堂以外,必須學生自己決定)作答專注與否。最重要的是我無法決定他們的智商。是的,閱讀理解題和語文智商也有關係。語文智商愈高,理解愈快,特別是考場那種緊張氣氛下,深怕時間不夠用,除了不能慌張,還需快速理解。雖然這方面的智商透過長期訓練可以提升,但那需要學生自己在學習上的恆心,以及對成績的企圖心。請別誤會我只是個重視成績的老師,而開始跟我談成績不是人生唯一的道理(若要談這方面的道理,在我幾個教學網誌都可看到),畢竟現在談的是影響會考成績的因素。
               過去我常說自己的教學法可以讓學生會考拿高分,是的,但我只有在演講中才會細說上述前提,有時還忘了說。現場老師似乎都能明白我的意思——除了在我展現教學成果時,看見我在教學上的用心,還因為我們教學理念彼此契合,而相信那些方法的確可以幫助學生提高作答力。不過我確實忘記說明「高分」的普遍意義與個別意義,只想到「提升自己程度」就是拿高分。趁著前日一位晚輩在會考成績公布後的沮喪,靈感一來,趕緊寫下此文,並為過去自己強調的「高分」說明。
                這位晚輩是一位熱血老師,對於這樣的老師,我更想與他互勉。因為我雖然對自己的教學有信心,但不是沒有懷疑的時候(特別是每屆國三生的會考成績公布時),因此才會給人一種我年年教學都充滿熱情的感覺。因為我會省思並力求更有效也更充實的教學。
                  什麼是高分的「普遍義」與「個別義」?普遍義就是一般人的認定標準,例如:A,甚至A++;個別義是就學生個人程度而言,即他是否超越自己平日的程度。無論是普遍義或是個別義,請記得我剛才說的,「拿高分」需要的條件,前文說的那幾項不是老師能完全操控,還需要學生個人的「心」。說到這裡,許多老師會拿自己班級裡考了幾個A(含A+A++)來跟別班比較(老實說,我也不能免俗)。比較之後若發現人數是年級最多的,便認為自己教學成功;反之(尤其是年級倒數),便開始懷疑自己的教學,嚴重一點若不是怨自己,就是怨學生。殊不知這「常態分班」,不能表示每班學生程度一樣。有些班級雖然後段學生多一點,但前段學生也比別班多;有些班級平均成績比別班高,但是前段學生卻比別班少。這是現階段老師教出來的結果嗎?不盡然。其實入學分班時,老師自己也清楚班級學生程度的比例。當然無論如何都是師生緣分。此外,我想到有些校長在新生入學前,極力至各校拉攏菁英,一旦成功,這些精英會在年級或是班級產生學習精神的漣漪效應。因此老師只要熱血一點,方法也對,不難教出高分學生,難道不是嗎?
                 說,當我們數著一個班級A級人數有幾個的同時,是否想到AB之間的差別?以106年國中教會考國文科來說,錯7題,是A;錯8題,是B++(比B好,但仍屬B);相差一題,即相差一個等級。A就比B程度好?非也。或許相差的那一題,來自一個人幸運沒有判斷錯誤,而另一個人的想法,不幸與出題者給的正確答案不符。幸與不幸之間,即被判定優劣,豈不哀哉!
       當我們數著各班或各校A級人數的差別時,是否想著原本程度C卻提升至BB卻提升至A的人數?當我們數著ABC人數的差別時,是否想著在孩子生命裡,老師究竟給了學生多少提高生命氣質的知識,又究竟教給他多少改變生活的能力?
                    好了,就讓我們互勉,考後確實要省思自己在教法上的得失並力求突破,其他的就交給無法人力掌控的因素,例如機會,例如運氣,例如應考時的周邊環境或天氣狀況。我無法讓自己的每位學生國中教育會考都拿到普遍義的高分,即使我再怎麼努力亦然。但是回首看自己的教學過程給了學生哪些知識與能力,無愧於心之餘,還想做得更好——這就是我的心。以下附上這屆畢業學生在典禮當天親自交給我的一封信,信中讓我審視自己的同時,也感動落淚。感動的原因是學生的用心。
             以下是學生喬茵在信裡提到的重點(我慣用的教學法)雖然沒有詳提我如何在課堂上訓練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字裡行間充滿足以令我感動的真誠謝意。
1.     畫記課本關鍵字
2.     拋出問題請學生上台說明並分析
3.     圈出試題正確選項與錯誤選項的關鍵處(因此在別科作答也會習慣圈出關鍵字,有效率地做題)
4.     實現學生兒時夢想──有個天使會用好聽的聲音朗讀故事(課文、新詩)使沉醉其中
5.     講述人生道理簡短卻激勵人心
 

                其實還有許多小卡片,每一張卡都提到學生對我教學方法的感恩。不在此刊登是因為一來我習慣經對方同意才刊登(每張都得詢問意願,還頗麻煩),一來此文主要目的是鼓勵老師關心任教班級的會考結果,以檢視自己的教學過程,給予自己信心,不要受門外漢()批評的影響,但須力求教學的效率與充實(這「充實」其實是多補充課本以外的閱讀機會。關於我這方理念,請參考《從課文存在的目的談起)
               最後祝福每位用心的老師。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