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從107年教育會考國文試題談起/畢仙蓉老師



107年國中教育會考國文試題總計48題,以下歸類有同屬另一類者:
題型
題數
題號
備註
標點符號
1
1

連詞使用
1
2

書信(較常用語)
1
3

成語
2
3.12

閱讀理解
35
4.5.7.8.9.10.11.14.16.17.19.20.21.22.
23.24.26.28.29.30.31.32.33.34.35.36.
37.38.40.41.42.43.44.45.46.
若能理解部分詞義,更易作答(即:「理解」建立在「記憶」的基礎上)11.19.(題幹) 22. 24. 29. 30. 31. 32. 33. 44.45.46.47.48
其中屬文言文者22. 24. 28.29. 30. 31. 32. 33. 44.45.46.47.48
含寫作者16.28.29.43.
含季節判斷者31.
含主語判別者44.
字音
1
6.

字形
2
13.27

語病(含冗言贅字)
2
15.18.

寫作
4
16.28. 29. 43.
其中屬文言文者28.29.
詞義
1
25.

季節判斷
1
31.

書法(字體辨識,須知朝代通行字體)
1
39.
此題非純閱讀理解(不宜放在閱讀測驗)
主語判別
1
44.



建議39.此題非純屬閱讀理解(不宜放在閱讀測驗)。「秦二世封禪石刻所用的字體,與下列何者最接近?」這是只需讀題幹而不需閱讀文本的題目,似乎有違閱讀題組設計的目的(必須透過閱讀才能得知訊息)
教學省思
1.     教育會考的試題愈來愈偏重理解題,文言文也確實增多。基於國文老師的使命,該教給學生的國文知識與國學常識,很難因為大考趨勢而割捨;但現實必須面對的問題,更無法忽視。
2.     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困難「見出成績」,還是要求學生背誦(記憶)較困難?如果一份試卷是以閱讀理解題為主,學生仍要有部分的記憶基礎。我說「部分」,表示平日給予學生的訓練,不須在太多細微的要求上(不宜要求他們這個也記、那個也記,而老師這個記憶題也測驗,那個記憶題也測驗)否則哪有足夠的時間訓練學生閱讀理解力?哪有太多需要經由辯證才能得知正確選項與錯誤選項各有何理由的能力?哪有足夠的時間訓練學生讀懂文言文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在在都顯示學生是否真理解問題。學生面對問題的反應與思考習慣,都在這些不間斷的訓練中養成。但前提是學生必須勤學,且必須先有足夠的詞義知識。反之,一份試卷若是以記憶題為主,教學就得花去大半時間要求他們這個也記、那個也記,而老師這個記憶題也測驗,那個記憶題也測驗,若測驗不通過就叫學生訂正(俗稱「罰寫」),訂正不通過,退回去,再寫!我們的教學生命大概要花許多時間在這方面吧!學生學習的意義,就是在「背」與「寫」,而這種在十數年前是我常做的一件事,自我改變的時候,便不希望它頻出現於我的教學生命裡。樂見閱讀理解題偏多的考試時代,但也開始思考:國文知識與國學常識,要教至何種程度與何種範圍,才算不負自己是國文老師?
補充我常進行的訓練(篇目甚多,僅列部分。如有興趣,請見【試在畢得】)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