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在彰化縣僑愛國小 (感激白沙國小與僑愛國小的老師!我左手邊是白沙彩鳳校長,右手邊是僑愛教導麗珍主任。) |
第二場在台中市新光國中國文科(講題:從107年國中教育會考談起) |
敬愛的老師:
您好!十二萬分感謝您前來聆聽我三十年來的國文教學經驗。三十年這條漫長的路,行至今日,對我而言仍須步步為營,畢竟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寶貝。
我總要求自己演講前教些什麼,趁新鮮分享出去。無意間發現至各校演講,其實就是要求自己在教學上不得偷懶且要不斷精進。另外發現:表述力與思辨力,根本深深地影響考試力。雖然沒課時,還不能休息(因為要與信賴我的各校老師分享),但這也是我在教學流程上大致能暢行無阻的原因之一。
今年下半年分享主題《專注力與表述力在閱讀理解力訓練上的養成》,因此請恕我必須從平日閱讀、寫作、口語表達與判讀等訓練談起。在我分享這幾類作法的同時,相信老師們不難了解它們確實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我的學生是國中生,術業有專攻,我不敢在國小與國中老師面前班門弄斧地說國小生應該怎麼教,而高中生又應該怎麼教,因此僅能老實說我如何教國中生。相信老師們冰雪聰明,一定可以從中思考適合自己學生的作法。
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國文科的考試力在國文課如何養成/畢仙蓉老師
★以下內容,若覺熟悉者,必是因為讀過我發表的作品。今日簡化後重提,主要是因為新接國二班級,必須讓家長與學生一起瞭解我在國文教學上的方向以及我對增強學生語文能力的用心。感謝家長一同關心!
國文科的考試,包含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寫作測驗)。面對選擇題,需要尋找線索與思考判斷的能力以增強作答力。寫作,需要閱讀力與省思力以增強表述力。
凡做過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歷屆試題的人,不難發現「尋找線索以解決問題」是一份試卷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試題,必須具備的能力。這份能力理應愈早具備愈好,而具備它的條件,就是擁有「尋找線索」的習慣。
「教書應該把學生教靈活」,從我有這樣念頭的那天開始,便採用「尋找key words and key points」的教法,並請學生依據它們解釋正確答案的理由。為了看見學生的思考方向,(好知他們的學習,是「真懂」還是「裝懂」),總會在每一課之後,批改應用練習、習作與試卷上的畫記(key words and key points)。這樣的工作,雖然辛苦,卻令我覺得踏實。唯有這樣做,才能養成學生作答時,不存著「大概是」與「隨便猜」的心態,而是經由判斷作答。況且,我希望學生能有思考判斷的習慣與能力,這項能力一旦養成,在他們人生中,將可協助他們面對各方問題時,有謹慎思辨的習慣。
我固然注重孩子們的學業成績,但從不忽略他們的人格成長。因此,我的國文課,在三年的課程中,不僅教授國文知識、培養考試能力,更不忘加強學生的閱讀力,並從閱讀中,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幸好迎戰國中教育會考,正需要閱讀力)。然授課時間有限,我總要求自己在有限時間內,一次同時訓練學生各方能力。因此課堂上的閱讀訓練,必須結合考試力,也就是除了作答力,還需有表述力(口語表達與寫作)。選擇的閱讀素材,以「品格陶冶」為主(盡量以可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動畫、音樂MV、真實故事、新聞……來設計題目),其次是時事問題(不涉及政治與宗教)。我定義的閱讀是: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地風俗民情……都是閱讀,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老實說,一個班級若是由我從一年級帶起,這套訓練將更完整,隨著年級增加,會逐漸增加試題練習的機會,相對的,其他訓練就會減少。
為了協助學生解決問題,我會注意他們誤將哪些選項視為正確答案,並進一步詢問他們選擇的理由。從學生回答中,我可以知道他們思考的方向,並就那些很可能是錯誤的方向解惑。那時,我又忽然領悟:錯誤,就是解決問題的開端。從錯誤中「辯證」,可以是老師與學生的質詢與答辯,更可以是同儕之間的對辯。最後辨正問題。學生也因此不再「似懂非懂」,更不會「不懂裝懂」。
不記得從多少年前開始,我要求學生必須對著同儕解釋「為什麼這是答案」並同時解釋「為什麼那些不是答案」。為了鼓勵學生勇敢針對自己的錯誤提問,我常強調:「有時答錯,並不是你的錯。」因為有些題目確實設計不良(出題者或許以為學生的思考方向會與老師一模一樣),甚至還可能給錯答案。
若真要學生徹底明白「為什麼」,我會在批改key
words and key points的判斷評量時,將一個班級中,不少學生會寫錯的題目,拿來在課堂讓學生之間討論:「為什麼它們不是答案?」為了使每位學生整節課專心聆聽教師或同儕講解,發下一份小小「理解題疑難解說卷」的同時強調:活動結束,立即繳回此卷作為另一次評分或獎懲使用。(請見「從「課文朗讀有聲書」賞析〈我所知道的康橋〉之後呢/畢仙蓉」)範例請見〈錯誤是解決問題的開端/畢仙蓉〉
我常擔心時間不夠用,也擔心學生的負荷,因此好幾年來都不給回家作業。也因為不給回家作業,我更重視課堂的任何訓練(看得出學生也受我影響)。老實說,不給回家作業,是因為我相信:想多學者,自然會多學;不想的,也是應付了事。何苦將我批改作業的時間浪費在應付了事的人身上?說到回家作業,教師不妨提供備課用書(教用本)電子檔給學生,因為有助於學習超前的孩子,也有助於學習落後的孩子。很久以前,我便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我們不能忽略每一個孩子的需要,更不能因為極少數的孩子,而犧牲大多數孩子。
說到備課用書(教用本)電子檔給學生這件事,正提醒老師:課堂有許多比老師記誦備課用書更重要的事。那些事,就是增強學生考試力、思辨力、閱讀力與表述力的關鍵。況且,一個老師如果有搜尋資料與閱讀的習慣,一定可以找到比備課用書裡更精采也更容易吸引學生的例子(與課本相關的,包含延伸閱讀)。當然不可否認任何一家出版編寫備課用書的用心,老師可判斷其中必須講述的部分,由自己講述或印製成講義並設計題目,由學生依據題目,尋找講義中的相關部分來發表。
我曾聽過三句話,也從自己一套思辨力與表述力訓練中得到印證。相信自始至終信任我教法的學生,也會有同感。最後以這三句話跟大家共勉:
「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 若是認為「畫記線索」這件事複雜、麻煩,而不去做,那麼學生不會養成習慣,遇到試題,只碰運氣。運氣好,看得懂題目,能寫對答案,而看不懂題目,也可能「猜」對答案;運氣不好,結果只有一個:寫錯答案。「畫記線索」可以使學生專注於題目(這也是培養專注力的一種方法)。熟能生巧,習慣(畫記線索)成自然,遇到複雜的題目,不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它麻煩,更不會打退堂鼓(放棄它),那麼作答這件事,就一點也不複雜了。以上是我對「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這句話的新詮釋。
「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行家」與「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這兩句的道理,請從「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那例子延伸思考,不難明白。
雖然像我這樣用心在國文教學的老師,仍無法保證常態分班的狀態下,每個學生都能考出他們自己以及家長和我的期望(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教學可以),因為我們無法掌控學生自己才能掌控的事,也無法為他們的人生作任何決定(請見〈為什麼無法讓所有學生都有A成績/畢仙蓉〉),但學習過程養成的良好習慣只要持之以恆,累積的實力,絕不容小覷。
★以下簡述其他作法
完整內容請見聯結
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教師自製解析卷,有什麼益處呢?請從以下見端倪:
倘若您的國文課想教給學生更多知識,也教給他們更多受用能力,卻因必須花費不少時間在「等待學生抄寫(筆記)」這方面,怎麼辦?如何節省我和學生的時間,做更多更有效的學習?有時不妨採用我這樣的方法:將解題過程製成講義,發給學生每人一張(省去師生的超寫時間,直接看著講義),帶著學生閱讀。甚至還可以藉此講義進行抽問,以知學生專心程度(是否真專心閱讀)。這樣的講義,可以照顧到各種程度的學生,老師不必擔心筆記寫得慢的學生跟不上老師講解速度,還可讓想知道更多相關知識的學生方便了解。以下是我在批改學生十題理解題後,發現需要講解的地方。為了使任何程度的學生都聽得懂,盡量說清楚、講明白。最後附上這堂課並未測驗的【重要記憶題】解析。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每一週的短文寫作,是在我完成一課教學後進行。每次的題目,不一定與當週上的那課相關,但今年的第一次短文題目〈一場西北雨〉,是配合第一課陳冠學先生寫的〈田園之秋〉。寫作前,我先以閩南童謠〈西北雨〉作為文本教學的結束。分別播放了動畫版與北京天使合唱團歌唱的版本供學生欣賞,再提醒學生仔細看大陸旅美畫家李自健的一張圖畫,引導學生仔細看圖畫的背景,提醒學生:在僅有二十分鐘可以抒發的時間內,若想不起什麼題材,就藉由該張圖來表述。另外,鼓勵學生參考第一課使用的詞句,以增加作品的程度。文章結構這方面如何訓練?我先朗讀學生手中已拿到的小短文〈蝴蝶蛹〉這篇從《學習電子報》印下的故事,再講述它的結構,鼓勵學生模仿:從事件敘述開始,最後寫到事件的啟發。此處,我強調:最後寫的道理,必須清楚令人看出是由前述事件發展而來,不能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因為擔心寫作力不佳的學生在短時間寫不出,便在黑板寫下一短語供學生參考使用,但仍鼓勵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會更好。若想知道我如何進行整課教學,請見我的國文教學如何進行(2018年版)說明。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要段考了!段考、月考、定期評量……,雖然名稱不同,但皆是驗收學生的學習成果。老師製作複習講義供學生閱讀,如何確知學生吸收的情形?長久以來我要求學生以「畫記關鍵處」的方式證明自己閱讀的專心度。「凡努力,必留下證明!」這是我從「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句話昇華而來。「留下證明」更明確表示自己努力思考及理解的過程,這才更有說服力,不是嗎?無論是老師的努力,或學生的努力──老師教些什麼,學生做些什麼;老師用心多少,學生做到多少──不留證明,哪天遇上懶於學習卻將責任推卸給老師的學生,或遇上聽信孩子片面之詞而不認清孩子實際程度與學習情形的家長,認真的老師如何證明自己付出的精神呢?今日以「文意複習」這項作法為例,讓老師監督學生的專心度,也讓家長看見老師認真訓練學生思辨力的結果。提供優良範本之前先說明:「文意複習」是以當今「國中教育會考」著重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主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一般老師在學生測驗之後,會親自為學生解惑。認真的學生除了聆聽外,還會認真記錄。倘若我們把這種教學法改成由學生解答同儕的疑惑,或是由老師設計題目反問學生的看法,您想這堂課,學生會有什麼樣的收穫?別讓我們的學生永遠是等著別人告訴他「為什麼」,而是要讓他們習慣自己思考「為什麼」,他們才真是會思考、能辨別的人。思辨能力訓練是我國文教學裡極重要的課程。以下列舉兩題近日複習考的問題,供老師們在班級進行看,若每位學生都有一臺電腦使用則更好(訓練學生蒐集資料、擷取資料與統整資了的能力)
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如果沒有國小老師勞心勞力為孩子紮根,國中老師恐怕得費更多時間與體力從頭教起;如果沒有國中老師繼續提供汲取知識的機會並設法開發孩子能力,高中老師恐怕教得更辛苦。不知何時開始,我告訴自己:教學,要帶著感恩的心,並為下一階段的老師種樹。
閱讀,在我的生活裡是一種品味,也使生活更有品質。而我的生活大部分與學生相連,學生有升學壓力,我自然無法不顧他們的壓力。往往壓力會使人失去生活品質,也讓人無法品味。若是讓「品味」與「壓力」共存於教學上,注入學生學習中,是不是在追求競爭力同時,也能享有學習品味呢?「閱讀理解策略」提升了學生的競爭力,但不表示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品味;學生在閱讀中,有「檢索與擷取」、「發展與解釋」以及「省思與評鑑」等能力,並不表示「閱讀」已走入他們的心靈,沒有用心感受,就不會深刻,不深刻,就難以改變;會寫、會說,不代表已用心感受。我想透過閱讀讓學生不僅有應變考試的能力,更想讓閱讀對學生心靈產生力量——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在閱讀裡融入朗讀的原因。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能力如果不是天生的,必是習慣而來吧!教師無法教給學生所有,除了學生自己,任誰都無法。或許有人說:「不必教那麼多,教給他們一些就好。」於是教師說的「一些」,常令學生不勝負荷。教師也曾經是學生,可能離學生時代久了,便忘記自己當初須準備好幾科目的壓力;以為學生跟老師一樣,只須專心於一科即可。要不就以為現在的學生跟當年的自己一樣肯苦讀就能成功。
好吧!就算學生有本事接受老師教給他的那「一些」,他記得牢嗎?能運用嗎?有多少老師可以滔滔不絕精彩講述而令學生目不轉睛呢?這樣的老師常令我自嘆不如,我想他們應該是所有教師中的少數。我雖然礙於性格,無法成為這種教師,但一枝草一點露,我可以善用其他方式培養學生的專注力,且讓他們在離開教師之後,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而我也不用擔心自己記憶減退,於講述時漏了哪個環節而懊悔。其實我還真希望自己至今能有當初的體力與記憶。
真是「上天為你關了一道門,必為你開啟另一扇窗」!拜資訊發達之賜,我可以透過訓練學生一些能力,來改變自己教學不足的地方,而這些能力訓練的過程,不僅可使教學加速、加廣、加深,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我不期望每一位學生喜歡我,因為我有我的格調,喜歡或不喜歡?隨人意。但務必要求自己不愧對大部分的家長與學生。我不知教給學生多少才足夠,因此我曾經想:如果能讓學生在需要時刻想起「搜尋資料」這件事,是不是就能解決我一些憂慮呢?如果再提醒他們我曾說的這句話,憂慮又可解除一些了。「永遠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一位老師說的每一句話,即使他是所謂的專家也一樣。」我還附帶說明:「老師最容易在學生面前展現『聽我的,就對了』的氣勢,誰知老師說那些話的背後有沒有什麼不單純的目的,如:個人偏好、偏見,或是一時情緒?情緒作祟就會失去理智。就算沒有情緒作祟,也可能記錯什麼或誤解什麼。」不管自己聽了什麼、讀了什麼,還要思考、判斷與多方驗證。「搜尋資料」可以協助解決問題,但平日沒有思辨能力訓練,也不行。因此我今日說的「培養學生搜尋資料的能力」還必須伴隨思辨力與表述力訓練。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有人說:「喜歡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但也有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是的,捧著報章雜誌與書籍閱讀的孩子,我們哪裡知道那些帶給他什麼?我跟學生說:「永遠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一位老師說的每一句話,即使他是所謂的『專家』也一樣。」我繼續解釋:這麼說,不是要學生拒聽老師的話,而是希望在「聽」的同時,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分辨那些話真適用於任何時候嗎?此外,真沒有參雜說話者任何情緒或偏好?老師的身分至今仍受多數人信賴,學生尤其容易將老師視為他們學習與信仰的對象。老師之中若再具有一點專家形象的,那更不得了。
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何況再偉大的人都有情緒。倘若因為教師的情緒而說出不得體的話來影響學生,我們是不是要承擔孩子的一生?那太沉重了。所以我希望學生多涉獵相關知識再思考是否要發表議論,讓他們知道說話要負責任,也讓他們明白「知識」對生活的影響。我要讓學生知道:知識和品德──二者缺一不可。或許我們的國文教學應該安排「辯論」課程,老師督導學生查資料(特別是來源可信的資料)和閱讀的過程,讓他們透過較深、較廣的閱讀來增加相關知識;透過辯論來培養「尊重」與「聆聽」的修養。我知道不少老師想加入這樣的課程,但總是會擔憂「進度」問題。所以,什麼是我們的國文課必須在三年內教給學生的,什麼可以不必急著教?必須教的,須教至多細?不必急著教的,是不是可以先教一點什麼?這些都需要團隊思考與共識。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請聆聽我如何訓練孩子的閱讀力
一、 閱讀與閱讀力
1. 喜歡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嗎?喜歡閱讀就有閱讀力嗎?何謂「閱讀」?從
PISA啟示錄可見如何改進國文教學方向?
3. 能放心鼓勵閱讀嗎?(請思考:看見有效閱讀是否更放心鼓勵閱讀)
二、 藉文本閱讀進行閱讀力訓練
1. 文本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此處說的「文本」不僅是課文,還包括一切詩文閱讀)
2. 學生只讀國語或國文這科嗎?時間限制是否該考量教學方向?
3. 如何從[讀]培養省思與評鑑能力?
三、「聽」的訓練,可培養出哪些性情與能力?
★前提:專業朗讀者協助
★以下訓練,也許不必經過聽的訓練也能培養,但加入專家朗讀是不是感受
力更強而影響力加倍呢?不妨點入《試在畢得》思考。
1.辨識美麗文學的價值(我用「美麗」二字,請別誤以為是詞彙之美而已,
當然也有意境之美、作者用心之美。)
2.養成專注的學習態度
4. 結合電腦培養自學能力
5. 透過分組合作學習培養鑑賞力、創造力與分享力
6. 結合畢老師文言文閱讀訓練方法之一,同時培養自學力、分析力、表述力
以及紀錄重點的能力
★另外,請參考如何藉由朗讀有聲書引進賞析/ 畢仙蓉
★雖然進行默讀或者僅憑教師講述,仍可能有一些學習上的收穫,但就是少了透過聲音強化「藝術陶冶性情」的機會,也少了上述某些從「聽」的訓練而得來的能力。
一、 活動之教材由來
我喜歡將美感教育與品格、閱讀等教育結合,因為「一種作法,三種效益」,省時、省力、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是的,透過我今日介紹的閱讀訓練方式,既可以有效訓練學生思考力與表述力,又可從中培養好品格,最重要的是,能使大多數屬於視覺、聽覺的學習者,因為被教材吸引,而更能發揮學習力。以下提供幾支短片與故事朗讀影片,請老師聆賞同時,也思考:希望學生從中學些什麼?該設計那些題目?如欲結合美感教育,題目設計方向,可以是:你看(聽)見什麼重點?哪些行為令你覺得美?是否有令你覺得不好的行為?請說明。
提供教材給各位老師之前,先強調我對閱讀下的定義:不只限於印刷的書文,舉凡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地風俗民情……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