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我在國文課做的事/畢仙蓉

畢仙蓉老師攝於104/5/6

    來自各校的同科老師紛紛問過我一個問題:「請問畢老師您一課課文大約用幾堂課時間完成呢?」最近在《共同備課》這個社團認識的朋友,更是問了我一個重要問題:「有哪些策略是您每一課都會用到的呢?」
    我回答如下: 一課文本+應用練習+習作──有時一節課,有時一節半完成。加上延伸閱讀與思辨理解能力訓練,共需四節課,若再加記憶題講解與測驗,則共需五節課。必會用到的策略是keywordkeypoint思辨理解能力訓練(除了課本應用練習與習作上的,還蒐集題庫中的理解題──供學生畫記練習與口語表達訓練使用)。
    事實上,因為個人特質(習慣內省),因此在進行keywordkeypoint思辨能力訓練時,常會另外設計題目讓學生有反思的機會「另外設計題目」指的是課本與教用「備課用書」以外的題目。我不習慣將課本中設計的題目全拿來詢問學生,不是題目不好,而是課文如果能給我一些觸發,便也想知道學生的看法。因此自己設計的題目其實都有目的──想藉我的題目引導學生人生的學習方向,或者想了解他們想些什麼──這或許是過去長年擔任導師,已習於關照學生心靈影響吧!
    設計題目的時候,大致頗小心,因為方才說希望藉自己設計的題目引導學生人生學習方向,唯恐一不小心,「引導」都可能變成「誤導」。
     我給學生的反思訓練,往往包含口語和書寫訓練幾年前,學生在口頭發表前,我會先分享自己的心得。後來擔心這樣的作法會限制他們的思維。這幾年,改成先讓學生分享,最後再藉由我的分享給他們多一些收穫。
     學生書寫的結果,我會將他們同儕的優良作品〈經作者同意〉發表,也會在大家普遍出現的問題〈特別是需澄清的部分〉作說明,然後才徹底結束一課。

    自從榮獲教育部閱讀推手個人獎之後,更覺自己身為國文老師,對於推動閱讀,深具責任與義務。我的學校吸引青少年的叢書太多,不用推動,學生下課自然會往圖書館衝去。較令人擔心的是:不知他們讀進什麼是師長不希望他們學到的事。請別誤會敝校圖書館。主任與組長數年來用心良苦:先宣傳能吸引學生走入圖書館的讀物,再至各班推動經典閱讀,從此,每班均可看到不少喜歡捧起書本閱讀的學生。也對,若一味規定學生閱讀老師指定的書籍,學生可能覺得那不是什麼好看的書,要他們走進圖書館的可能,就變少了。
    一旦學生喜歡閱讀之後,我身為國文老師,更應記起韓愈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當然不是只有國文老師的責任,只是在我們的國文課更能順利進行。因此「閱讀」幾乎成了每一課必須進行的事。我當然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見到成效,而且不要在「未來」,因為未來不可知;「閱讀」在我的國文課,千變萬化且立竿見影!
    我對閱讀下這樣的定義:只要把閱讀的定義延伸──不要只限於鉛字印刷的書文──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恕我重提已經發表過的談話: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是屬於視覺或聽覺型的孩子。視覺型學習者,需要提供他們圖片、影片、動畫……等刺激方式讓他們接受信息與表達信息;聽覺型學習者,則需透過朗讀、音樂、討論……等方式增強他們學習能力。因此近幾年我的國文課常提供學生這方面需要,也因此發現:原來國文教室可以是電影院、音樂廳或者座談會
    當我設計的閱讀課能夠抓住學生注意力時,設計的問題更容易引起他們思考與回答的興趣了。回到文本閱讀時,一篇優美散文,一則新聞評論──無論短篇或長篇,學生拿出過去訓練畫記keywordskeypoints的能力,加上我在發下文本之前先公布的題目(反思能力訓練)──有的與課文無關,有的必須與課文結合(比較與課文的異同),閱讀成效,立竿見影!
    學生仍然喜歡走進圖書館閱讀,但在我國文課的閱讀,常能帶給他們成就感(因為在我設計的閱讀課,他們的表現,往往得到肯定與獎勵)。
    我習慣用個人的特長進行教學。學了二十年的朗讀,兩年榮獲全國教師組優勝(前六名都叫「優勝」)。因為熱愛朗讀,也深信:好的朗讀,勝過逐字逐句的講解。因此當我用自己的聲音詮釋文本後,學生反應是:都已理解且已感受作者的情意。如果不放心,便從文本設計題目詢問學生。當然生難字詞的理解與運用,是必教部分,只是課本列出的不是都需一一說明或舉例,因為在我的朗讀中,他們已經理解(這也是從我題目設計與抽問中確認)。唐詩,我也利用朗讀讓學生透過音階的變化,理解詩人的情感。如: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渾厚與低沉,讀出「誓掃匈奴不顧身」之後,抽問學生:為什麼不用高音而年輕一點的聲音來讀?學生被訓練得必須課前畫記教材「賞析」中的keywordskeypoints,自然能尋找到適當的線索回答。又如:我用溫柔且緩慢而又屬於中低音的嗓音讀出「何當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詢問學生:我為什麼不用高一點的音且快節奏的讀出,學生往往能回答:因為思念妻子卻有家歸不得,心中愁悶;如果高音而快節奏,好像離開妻子,是件快樂的事。
    十年前,我花太多時間在課本上──以為自己老師的那個時代教給我的,就是我應該教給學生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需要與作法,這些年,我作了以上的改變;未來,或許又會改變。
     以下是近日在臉書與朋友分享的作法並附上學習單:

雖然除了課本
年級還有補充教材
如《唐詩》這一次段考要考五首
同時加《世說新語》七則
我仍然有時間作延伸閱讀
「課堂進行延伸閱讀與分享」是我這七年多來的教學特色
這一年又特別喜歡指導學生拿文本作比較
如〈背影〉與另外三篇描寫父愛的文章比較
又與動畫中的相關故事比較
〈紙船印象〉、〈母親的教誨〉先後都與其他故事比較
當然有時閱讀不一定會配合文本主旨
純粹是因為自己讀到了
覺得可在課堂來一場思辨之旅
或是讓品格教育不中斷
例如Lo前天與我們分享的〈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就在我結束〈母親的教誨〉一文之後讀到
迫不及待讓學生閱讀
胡適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給孩子一個好性格確實重要
我可以善用Lo與我分享的這篇文章繼續作關於母親以外的延伸閱讀
並加強會考需要的寫作能力──敘事能力與反思能力
〈這是我自己歸納的〉
特別是後者
更要讓學生習慣在發表「論點」時
加入「論據」
今日上午在一般七年級實施順利──五分中列出三個題目於黑板
讓學生十分鐘與組員分享與演練〈如何發表〉
十五分鐘進行抽籤發表+自由發表
最後十五分鐘書寫
〈十分鐘的討論與十五分鐘的發表,均包含前天觀賞的陳海萱小朋友的故事〉
三個題目如下
1.請簡述陳海萱小朋友的故事
2.請說明陳海萱小朋友給你的感動或領悟
3.請見學習單題目:請在閱讀<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之後,說明作者舉出五個人的例子,可能的目的是什麼。說明時,必須依據原文提供的線索。
◎先附上前一分學習單〈也是延伸閱讀與課本的比較〉
   呈現學習單之前,簡述那一課《小詩選》的作法──也是我在臉書上的分享
  《小詩選》之<跳水>與<風箏>
延伸閱讀--滿足學生視覺與聽覺的享受:
1.<跳水>:《2013國際泳聯跳水系列戰北京站男10米台》http://ppt.cc/-4Xm 只需看其中的跳水動作
2.<風箏>:
1〉<LET'S GO一起放風箏> http://ppt.cc/W0ZQ
可看到風箏的製作與施放情形
2〉<風箏>十五所高中同學大合唱 http://ppt.cc/VHjp
先提問:請在欣賞白靈的<風箏>與十五所高中同學大合唱的
<風箏>之後,比較二者內容的異同處〈比較時,須明確指處
線索──句子〉
   









◎其次附上《母親》學習單











◎最後附上〈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學習單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