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聽!見閱讀力/畢仙蓉老師

106學年第一學期第一場分享於臺中市立外埔國小
講師畢仙蓉老師右手邊為吳文芳校長


106學年第一學期第二場分享於臺中市立豐南國中


106學年第一學期第三場分享於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國中部
106學年第一學期第四場分享於母校國立中興大學師培中心
                                                   106學年第一學期第五場分享於南投教師會育英國小基地班
演講現場重在教材分享
以及讓老師們「聽」見閱讀力
以下內容請老師參照紙本
(環保一點就是自行聯結)^^


      原本我自己定的「聽!見閱讀力」這個演講標題,是想告訴大家:善用朗讀有聲書(含網路作品),可以增強孩子閱讀力,使閱讀不僅是粗淺的文意理解,還有更深的情意交融,能夠深刻感受作品的精神內涵。誰知為了不使聽眾僅取得我在國文「有效教學」的部分經驗,而是能盡量擁有我心血結晶且知如何運用他們……,就這樣不知不覺,講綱撰寫已不只侷限於「如何善用朗讀有聲書」了。今年下半年第一場分享前夕,趕緊調整標題的定義,它其實是:
請聆聽我如何訓練孩子的閱讀力
一、     閱讀與閱讀力
1.     喜歡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嗎?喜歡閱讀就有閱讀力嗎?何謂「閱讀」?從
PISA啟示錄可見如何改進國文教學方向?
2.     閱讀為什麼需要結合思考力訓練(即教師在課堂推動閱讀的責任與方向)?(請參考思考力與閱讀力在課堂上的運用/畢仙蓉老師
3.     能放心鼓勵閱讀嗎?(請思考:看見有效閱讀是否更放心鼓勵閱讀)
二、     藉文本閱讀進行閱讀力訓練
1.     文本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此處說的「文本」不僅是課文,還包括一切詩文閱讀)
2.     學生只讀國語或國文這科嗎?時間限制是否該考量教學方向?
3.     如何從[讀]培養省思與評鑑能力?
    三、「聽」的訓練,可培養出哪些性情與能力?
        ★前提:專業朗讀者協助
        ★以下訓練,也許不必經過聽的訓練也能培養,但加入專家朗讀是不是感受
          力更強而影響力加倍呢?不妨點入《試在畢得》思考。
         1.辨識美麗文學的價值(我用「美麗」二字,請別誤以為是詞彙之美而已,
           當然也有意境之美、作者用心之美。)
         2.養成專注的學習態度
         1)請參考從有聲書訓練專注力與表達能力
4.     結合電腦培養自學能力
5.     透過分組合作學習培養鑑賞力、創造力與分享力
6.     結合畢老師文言文閱讀訓練方法之一,同時培養自學力、分析力、表述力
以及紀錄重點的能力
(1) 請參考文言文閱讀訓練I
(2) 請參考文言文閱讀訓練Ⅱ
(3) 請參考文言文閱讀訓練III
★更多文言文範本請見《105年全國語文競賽經典古文朗讀前的聯想》,可結合<讀林彧<日出習詩>的聯想與教學運用 / 畢仙蓉老師>中的作法,於課堂實作。
★雖然進行默讀或者僅憑教師講述,仍可能有一些學習上的收穫,但就是少了透過聲音強化「藝術陶冶性情」的機會,也少了上述某些從「聽」的訓練而得來的能力。
 補充(如欲使閱讀活動與品格教育同時進行者,請參考<正向管教的藝術2017新版/畢仙蓉老師>)  
一、    活動之教材由來
      我喜歡將美感教育與品格、閱讀等教育結合,因為「一種作法,三種效益」,省時、省力、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是的,透過我今日介紹的閱讀訓練方式,既可以有效訓練學生思考力與表述力,又可從中培養好品格,最重要的是,能使大多數屬於視覺、聽覺的學習者,因為被教材吸引,而更能發揮學習力。以下提供幾支短片與故事朗讀影片,請老師聆賞同時,也思考:希望學生從中學些什麼?該設計那些題目?如欲結合美感教育,題目設計方向,可以是:你看(聽)見什麼重點?哪些行為令你覺得美?是否有令你覺得不好的行為?請說明。
    提供教材給各位老師之前,先強調我對閱讀下的定義:不只限於印刷的書文,舉凡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地風俗民情……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教材分享與實作(實作多寡,視演講時間而定,現場說明,此不多寫)
1.《姊妹》
2.《一位聾啞爸爸的愛》
3.《星巴克跳舞咖啡師》
4.《給十五歲的你》
5.<酣眠的氣味>——畢仙蓉老師朗讀方梓散文
6.<阿力的學習之旅>——畢仙蓉老師朗讀廖文毅童話故事
7.<開心果>——畢仙蓉老師朗讀廖文毅童話故事
8.《鮑思高動畫教室》
9.《同理心的力量》
10.《鮭魚洄游艱辛》
二、學習單設計原則
      學習單設計的目的,以「老師希望學生學到什麼」為主,尤其是教材的核心概念,往往是我題目設計的重心。此外,再視班級普遍程度,決定題目深淺,若由淺入深,兩題即可。過多,相對地,討論時間便減少,要不即是整學期進行這類活動的次數便會減少。若學生對此類活動感興趣,不妨多進行幾次。當然,欲使學生感興趣,又欲看見學習成效,教材選擇,不妨集思廣益,因此教師共同備課也頗需要。
三、    活動進行方式(需考慮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同等重要)
有了學習單,採何種方式進行才是有效學習?以下提供我經常做的兩種方式:
1.     先小組討論再抽問(如不採用書寫方式時):此種方式主要顧慮學習落後的孩子,讓他們接受同儕指導。此方法也可讓一般孩子發揮互助與關懷弱勢的精神。此外,教師可以強調這還是個「上臺前演練口語表達」的機會,以免上臺支支吾吾。說到避免上臺支支吾吾,在此活動進行前,提醒學生可將同儕講述精華紀錄於紙上,報告時,可供參考。但也同時強調:發表時,眼神對著聽眾的時間愈多,表現愈值得肯定。
2.     先個人書寫,再進行小組分享與討論:教師要求學生先寫下個人答案,限制時間一到,再進行分組合作學習——請學生採集同儕優良解答,並在解答前,註明作者姓名,已養成尊重他人智慧財產的習慣。
三、        如何掌控教學節奏
如果教學節奏緊湊而不混亂,學生勢必學習更多也更扎實。以下提供我經常進行的方式:
1.     先發下學習單並請學生齊聲朗讀題目,或教師清楚讀一遍。
2.     說明驗收方式,如:抽問、繳交紙本、抽問並繳交紙本(紙本內容必須包含聆聽同儕發表時做的紀錄——證明自己能尊重他人發言權)。
3.     說明影片或有聲書播放當中,可聽學生需要暫停或者回轉。若在每人一臺電腦可使用的環境下,學生是自己需要而隨時暫停或回轉,這又更具備教學成效(不過,前提是能掌控班級秩序)。
四、         回饋方式
     老師在課堂扮演的角色應該同時是:活動主持人、問題設計與追問者以及最重要的——回饋者(或說「加油站」更貼切。) 
1.     教師及時給予口頭肯定(但須先了解班級中,有無學生不喜當眾被讚美)。
2.     提供發表園地(最好先徵求家長與學生同意——請參考著作權同意書)
3.     分數獎勵
4.     其他獎勵,如:獎狀、小卡片(評語正增強)
結語
    無論是培養哪一種能力,都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無法一蹴可幾。唯有一步一腳印,重複做、用心做,方可看見能力。此處先分享我聽過的三句好話: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行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節錄自《從國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悟力與表達力/畢仙蓉老師》
補充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