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國文課「種」些什麼I /畢仙蓉老師


        有人說:「喜歡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但也有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是的,捧著報章雜誌與書籍閱讀的孩子,我們哪裡知道那些帶給他什麼?我跟學生說:「永遠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一位老師說的每一句話,即使他是所謂的『專家』也一樣。」我繼續解釋:這麼說,不是要學生拒聽老師的話,而是希望在「聽」的同時,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分辨那些話真適用於任何時候嗎?此外,真沒有參雜說話者任何情緒或偏好?老師的身分至今仍受多數人信賴,學生尤其容易將老師視為他們學習與信仰的對象。老師之中若再具有一點專家形象的,那更不得了。
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何況再偉大的人都有情緒。倘若因為教師的情緒而說出不得體的話來影響學生,我們是不是要承擔孩子的一生?那太沉重了。所以我希望學生多涉獵相關知識再思考是否要發表議論,讓他們知道說話要負責任,也讓他們明白「知識」對生活的影響。我要讓學生知道:知識和品德──二者缺一不可。或許我們的國文教學應該安排「辯論」課程,老師督導學生查資料(特別是來源可信的資料)和閱讀的過程,讓他們透過較深、較廣的閱讀來增加相關知識;透過辯論來培養「尊重」與「聆聽」的修養。我知道不少老師想加入這樣的課程,但總是會擔憂「進度」問題。所以,什麼是我們的國文課必須在三年內教給學生的,什麼可以不必急著教?必須教的,須教至多細?不必急著教的,是不是可以先教一點什麼?這些都需要團隊思考與共識。 (以上內容修改自<如何進行有效閱讀/畢仙蓉>)
若問我國文課應重些什麼?我會想:該在學生當下這學習階段種些什麼?也許種下的,不會在我眼前開花、結果,但絕對可預期。因為習慣可以跟隨他們,除非有一天他們改變習慣,而當他們改變時,當初為他們種下的已是未來成長的養分,是他們迎戰未來的條件。
今日談國文課該「種」些什麼,先重「獨立思考」訓練。先能獨立思考,接下來學什麼,才不會糊里糊塗,你們說是不是呢?
以下提供幾次課堂實作供參考。由於文字紀錄太費時,因此後來即使有增加一些簡單的辯論方式,也不再作文字記錄。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