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畢仙蓉與臺中市研習老師 講師畢仙蓉與遠從桃園來觀課三日的馮尹君老師 惠文高中領召賴憶姿老師先請校長開場
大雅國中蔡秀慧老師與蔡家薰老師給講師熱情鼓勵
|
永仁高中圖書館內 |
永仁高中圖書館外 |
講師畢仙蓉老師與台南市永仁高中王宏寶校長 |
講師畢仙蓉老師與來自台南市各校之研習教師 |
講師左邊圖書館鄭明宗主任/右邊聯繫人王琬淳組長/兩位熱血教師 |
講師畢仙蓉老師與台南市永仁高中採編組組長王琬淳老師 |
《國中國文共同備課》社團管理員陳信成老師也參與這場研習 |
講師與共備社團老師相見歡 |
熱血教師 |
台南高鐵站一景 |
講師:臺中市立惠文高中畢仙蓉老師
演講時間:2015/5/7 2015/6/5
演講地點:台南市立永仁高中/臺中市立惠文高中
演講綱要
*詳細內容與作法於研習會場介紹
前言
理想能否實踐,往往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三者減去一個,彷彿缺了一隻胳臂,做起事來十分費力;若全具備,加上「創新」、「計畫」與行動的「決心」,三頭六臂,指的就是各位了。
深感幸運,在教學改變的今日,我仍具備體力與熱忱。更幸運的是,學校能尊重教師的專業自主權──由各領域自行決定教材教法與作業抽查項目。這些都還不足以說明我的幸運,更幸運的是同科同仁相互尊重的態度,讓我教育和教學的理想──在實踐的路上並不孤單。
走訪各中小學,老師紛紛好奇我如何進行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雖然都作了回答,但總礙於當日演講主題與時間限制,無法詳述作法。【國文教學的節奏~文本分析與寫作教學】可以讓我說得更清楚些了。
深感幸運,在教學改變的今日,我仍具備體力與熱忱。更幸運的是,學校能尊重教師的專業自主權──由各領域自行決定教材教法與作業抽查項目。這些都還不足以說明我的幸運,更幸運的是同科同仁相互尊重的態度,讓我教育和教學的理想──在實踐的路上並不孤單。
走訪各中小學,老師紛紛好奇我如何進行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雖然都作了回答,但總礙於當日演講主題與時間限制,無法詳述作法。【國文教學的節奏~文本分析與寫作教學】可以讓我說得更清楚些了。
壹.
清楚教育趨勢
103年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試題,48題中,僅12題是記憶題,餘為思辨理解題。(104年試題,若是扣除一般記憶題以及文意是否通暢,是否有語病、寒暄句子使用是否正確等,這些屬與記憶與應用的題目,其餘亦是理解題──2015/5/29新增)PISA 學生基本能力評量結果,顯然對台灣的教育政策產生了影響力,
而這也不會是曇花一現,因為科技時代,所以各國無不強調創意與思考,教育人才──學校責無旁貸。如此一來,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自然創造出什麼樣的孩子。再說,誰不知道考試會引導教學?誰又不知道「會考」與「學測」會影響校內考試?當然「知道」是一回事,教師的「執著」或「改變」又是另一回事。
貳.大膽取捨
一.知識的取捨
我跟學生說:「在教法上,我不是完美的老師,但也算不錯〈一笑〉。有限的時間裡,應該教給你們什麼,有所取,必有所捨。例如:平常不把時間花在介紹作者,然而一旦介紹的人,就是希望你們知道他頗重要,但又擔心你們想對其他作者了解,因此在我突然忘記對地球的愧疚時,會印資料給你們自行閱讀;當我想起不應再多做傷害地球的事──印太多講義時,請你們有自學的習慣──自行利用電腦查詢。」以下是我在進入一課前,必定提醒自己的話,「畢」帚自珍,也在其他場次分享過:
「我們不能敎給學生所有,所以要斟酌什麼是一定要敎,什麼不一定要教。一定要教的,哪些需要仔細敎,哪些可以簡單敎;不一定要教的,想到再教。至於其他,仍要鼓勵學生自己去學。」
二.作業的取捨
當我想怎麼做的時候,總會找到一些支持自己的理由。絕對不敢說我的作法很好,但至少是一再嘗試與一再改變後,目前覺得頗有收穫的方法。當然,未來我想改變的時候,又會找到另一些支持自己的理由。是什麼促使我改變?其實就是一個想改變的念頭而已。
世界所有關心教育的地方都在進行教育改革,也都順應時代趨勢,促使我在教法上必須勇敢改變。作業,如果指的是「習作」與「寫作」,前者是我和學生在課堂進行「學思達」與「翻轉」的媒介之一;後者,還是留給其他科吧!讓學生寫作,不就是培養他們面對會考〈作文〉的能力嗎?當然需要那樣的氛圍才有臨場感。即使不需那麼緊張與嚴肅,至少也不能有令他們分心的事物。把作文帶回家寫?這些年,我已花不少時間在批改短文上,不想再把心思浪費在一些於開冰箱、聽音樂、打電玩與上臉書之下完成的作業上了。只要有一位學生敷衍我,便覺得是浪費我的生命。為了不給學生敷衍我的機會,作文就不當作業。況且近年來的作文課,常會配合閱讀與「學思達」進行。
拿評量卷當作業嗎?這兩年不這麼做了。因為學生其他科作業已不少,給認真的孩子一點可以喘息的時間吧!不認真的〈答案抄來抄去或胡亂寫的〉,就別拿他們的不認真來懲罰自己〈生命不該浪費在他人做的不真心的事上〉。
評量卷中的思辨題,也是我和學生課堂上進行「學思達」與「翻轉」的媒介之一。別誤以為我是特別為這兩個名詞改變教學。相信各位也在這兩個名詞出現之前,就常進行訓練學生思考與表達能力的課程了。
評量卷中的記憶題,若當作業寫了,就要改。若是讓學生來改,便需要利用課堂時間。倘若把課堂時間拿來改試卷,那麼我還剩多少時間可以教給學生知識與能力呢?近年發現自己批改學生「課堂作的」評量卷,可以清楚某位學生或普遍學生需要加強的知識與能力,與學生共同檢討時,可以為他們分析得更徹底──因為這樣已耗費我太多精力,當然不想再改作業了。
三.能力訓練的取捨
國文課可以訓練學生哪些能力?聽、說、讀、寫──是最常聽到的答案,我也是利用國文課來訓練這四種能力,還外加這八年來特別重視的「關鍵判斷力」,就是我常提到的keywords and keypoints。以上五種能力均頗重要,但我在今天之前,似乎從未想過:「聽」是要讓學生聽什麼?「讀」是閱讀還是朗讀?「寫」究竟要寫多少?要寫到什麼程度?感謝讓我有機會整理自己的答案。
原來我教給學生「聽」的能力是:聽懂對方問什麼,聽懂對方說什麼。事實上,有時聽不懂並非聽的人錯,而是對方表達不清楚。因此「說」的能力也在「聽」的訓練下同時養成〈表達不清楚的一方,會被我引導說出重點,或是讓我示範如何說〉。
我的班級總會有幾個學生反應特別靈敏又特別會搶答〈很感謝這些學生讓國文課多了一些朝氣〉。為了培養學生「聆聽」的美德,我會再拋出問題之前說:「請注意!我會抽籤問你:前一位同學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在他的回答被我肯定後,請你重述他大致的內容;如果他的答案被我修正,那麼請你回答我作了什麼修正。」
〈這學期改成跟學生說「指名回答」,且說要特別請平日不發言的人回答。〉
說到「讀」,忝為全國閱讀推手之後,更不能不讓學生大量閱讀,但是總不能不考慮課程進度。因此一舉兩得的作法就是配合課程作延伸閱讀。學生究竟讀進什麼,甚至有沒有專心讀,不設計個題目又哪裡知道呢?於是「說」的能力訓練又出現在課堂上了。
我喜歡朗讀,也挑剔自己的朗讀。每一次朗讀之後,總會檢討:有沒有對不起原著?有沒有辜負作者寫該篇的心血?有沒有讀到令聽眾感動?這些年,在課堂上,不管多少學生喜歡朗讀,就是要教他們朗讀技巧,但「進度」問題總會提醒我作一舉兩得的事。因此我利用詞性辨別,教學生如何讀出文章情境;利用修辭總類讀出節奏快慢;利用語氣變化,讀出作者情感。最喜歡教「小國一」,這些純真可愛的七年級生,喜歡模仿我,這讓我的國文課增添了一點趣味。而「讀」,在我的教學裡,原來不僅是閱讀,還有朗讀。
最後談「寫」。改到學生那些不通順的句子,簡直是一種折磨〈或許我應該正向一點說那是一種修練〉。不記得是哪一年開始想通了:150字不通順的句子是折磨,600字不通順的句子是折磨,何苦讓自己一次受那麼大的折磨?教學生先把150字寫通順了,他們的長篇大論,我才看得下呀!因此這幾年僅在定期評量時〈俗稱「段考」〉,才由學校統一讓學生寫長篇作文,平日皆是短文寫作,且常配合閱讀與「學思達」進行。
提供學生大量閱讀以及思考與寫作〈短文或是極短文〉的機會,令我驚喜的事發生了:原本覺得批改學生作文是件無趣的事〈但仍會盡職〉,這些年已覺得那也能得到如閱讀名家散文一樣的享受。當然每一屆開始的訓練〈七年級生〉總是辛苦,這辛苦至少長達一年半。
關於我寫作教學的重點與方法,在「讓『說』與『寫』輕鬆成為習慣」會提到。
叁.破解備課用書的迷思
每一家版本的備課用書,實無優劣之分,也都各像滿漢全席。每一道菜均頗可口,無須全下肚,以免傷身;可憑教師個人喜好與判斷(是否有提供學習的必要),決定嚐嚐哪幾道菜,嚐幾口?教師也需有判斷能力──考量學生程度、考試趨向以及生活需要。
肆.讓「說」與「寫」輕鬆成為習慣
請恕我重複其他場次說過的這段話:
「會說故事、邏輯思考力強,也就是有自己的見解且說來合情合理,另外是文章結構完整,最基本的是句子流利--這些都是我在作文教學上一再訓練的方向。為什麼一再訓練?因為熟能生巧--熟才能巧,更何況這些不過是基本功。倘若基本功不練好,還能寫出什麼好文章?修辭的訓練當然必要,幾乎每上一課文,甚至延伸閱讀時,我也都會讓學生找出文中優美詞句並分析寫法──試圖以這樣的方式讓他們學習提升寫作程度。「大量閱讀」與「反思」是這幾年我在國文教學的兩個重點。這兩種方式在課堂上先後進行,不但可以活絡學生的思維,還可豐富他們寫作的題材及運用能力。」
談到修辭,前陣子參加一場教科書諮詢會議得知:未來(幾年後)修辭很可能不考了。雖然這僅是一位主編的推測,但是全世界教育改革趨勢,應該不需考學生這是什麼修辭、那是什麼修辭。引用我在臉書法表的一段話:
閱讀經典古文時,突然有個領悟:古人不考「這是什麼修辭,那是什麼修辭」卻都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名句。倘若我們把教學生分辨修辭的時間〈以及他們抄寫這是什麼修辭,那是什麼修辭的時間〉拿來仿寫,不是更有效率?生命就不會浪費在那些無聊的事上了。〈多數學生即使會分辨修辭,仍寫不出類似的佳句。寫出佳句比會分辨更重要,不是嗎?〉
如何讓「說」與「寫」輕鬆成為習慣?透過視覺與聽覺方式提升學習興趣與能力。請恕我重複前幾場均談到的這部分,因為現場應該幾乎沒聽過,當我開始提出以下想法時,尚未與各位見面,各位可能也不知道我有個教學網誌叫【試在畢得】。幾乎我每一場的演講內容會放置其中。
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是屬於視覺或聽覺型的孩子。視覺型學習者,需要提供他們圖片、影片、動畫……等刺激方式讓他們接受信息與表達信息;聽覺型學習者,則需透過朗讀、音樂、討論……等方式增強他們學習能力。因此近幾年我的國文課常提供學生這方面需要,也因此發現:原來國文教室可以是電影院、音樂廳或者座談會。
我推動的閱讀是廣義的閱讀: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
選擇可能會吸引學生或易被感動的短片、動畫、音樂、圖片等,來達到教學的目標──這就是我說的「輕鬆成為習慣」的「輕鬆」作法。
我不是說每位學生從此愛上寫作〈若不是老師規定,哪個學生會主動寫給老師批改?只有熱愛寫作的人,再不就是想要比賽的人。前者很可能就是未來的名作家。試問:有多少名家來自同一個班級?〉我的作文教學,本來就不期望學生愛上寫作,但會希望他們能比我過去傳統作文教學下的學生,更甘願寫作。這個希望,已讓我看見。
學生輕鬆寫,老師我也想輕鬆改。如何輕鬆改作文?批改每一份,重心會放在「句子是否流暢」。倘若我當下想起五、六級分的詞彙,會為學生補上。我不喜歡把時間浪費在那些不知學生是否看得懂,即使看懂又是否有方法改進的評語上。我習慣修改那些一看就有語病的句子。不過一篇作品讓我當下就想給予建議,仍會寫入總評,這總評的步驟是:先讚美,再給予建議,最後再一句讚美,但似乎常忘了最後一個步驟,有時連第一個步驟也忘了。說到「總評」,短文總評:於課堂說明並朗讀同儕範文〈需經作者同意。朗讀幾篇?試時間而定〉。除了範文以外的佳作,如同寫出範文者,給予獎勵,也宣布姓名並給予讚美。長篇總評:每篇作品浮貼一張,內容除了有該題的寫作指導與建議,還有學生的通病。曾有學生問我:「老師!您總評寫的缺點,我好像沒有,為什麼只有四級分?」我說:「你會主動求進步,真棒!如果你能透過修辭技巧讓句子更漂亮,也不要寫這種大部分的人會寫的例子〈當然要切題〉,那麼你就可以晉級了。你這篇文章讓人讀完就容易忘記,讀的時候,也沒有特別想讚美的地方,所以四級分剛剛好啦!」
不知以上的作法,給各位的感覺是否輕鬆?至少我真是因為可以甩開那些浪費我時間的一張張評語,而又能讓學生的句子可以越寫越流暢,題材可以越選越動人,而心生歡喜。當然,若是能不改作文,我更歡喜。
結語
我希望教給學生的能力,不僅是他們「會做」而已,還希望他們能「習慣做」。會做keywords and keypoints的判斷,不代表能輕鬆迎戰【會考】或【學測】中的思辨題。須知道在大考那種緊張的氛圍下,面對幾題略具深度的思辨題,即使平日在校考試成績佳的學生,也可能習慣僅憑「自己認為」,忽略題幹〈或文本〉線索,而判別錯誤。因此我讓學生在校即養成「習慣做」,面對大考的思辨題,就能從容應對且得心應手。作文〈短文、極短文〉也是需要習慣做。大家已經知道我的寫作訓練,其實就是兩種能力的訓練:敘事與反思。透過大量閱讀、思考、討論、分享〈含口語表達〉與實作,學生腦袋裡習慣裝入豐富的題材,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也習於思考和反省〈前提是這種訓練,不能在高中或大學中斷〉,不僅是迎戰考試,在生活中,這些「習慣做」的能力,應該可以幫助他們勇於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
補充
壹、【文本分析→延伸閱讀→寫作教學】實作範例
壹、【文本分析→延伸閱讀→寫作教學】實作範例
一、 父愛
1.
文本:<背影>
2.
延伸閱讀:<父愛無言>、<父愛>、<父愛在拐彎處>、動畫《光之塔》
3.
【學習單】:分析<背影>一文與《光之塔》動畫的象徵手法
二、 母愛
1.
文本:<母親的教誨>
2.
延伸閱讀:<我的母親>、<我最好的一場戲>、<牽母親的手過馬路>、<想您在夏日的午后>、<愛的手帕>、<一堵牆>、<紙船印象>
3.
【學習單】:(1)、(2)曾於<母親的教誨>一課使用。(3)曾於<紙船印象>一課使用
(1) 請在閱讀胡適<我的母親>與周星馳<我演得最好的一場戲>之後,比較
兩人的母親在管教子女方面,有什麼共同處。敘述時,須具備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2)
請說明如果課文<母親的教誨ㄏㄨㄟˋ>不省略原文母親和家人互動的
部分,能讓你更清楚胡適母親的何種形象?
(3)
你從<紙船印象>、<愛的手帕>、<一堵牆>等三篇文章分別發現什
麼?<紙船印象>、<愛的手帕>、<一堵牆>等三篇文章有什麼共同處?
三、 為學
1.
文本:<為學一首示子姪>、<螞蟻雄兵>
2.
延伸閱讀:<困境與抉擇>、<菲爾韓森 擁抱缺陷 超越極限>、激勵短片《超馬英雄林義傑的毅力》與《夢想從心開始──足球篇》
另有《山豹追小熊》使用於<螞蟻雄兵>一課
3.
【學習單】:(1)、(2)曾於<為學一首示子姪>使用。(3)曾於<螞蟻雄兵>一課使用
(1)《超馬英雄林義傑的毅力》題目設計與回答
(2)請依據菲爾韓森的故事設計問答題,並使問與答能一一串連成他的故事
例如:菲爾韓森的手為何會顫抖?一有這個症狀,他就放棄作畫嗎?醫
生對菲爾韓森說了哪一句影響他接下來人生的話?
(3)請於閱讀<困境與抉擇 >之後,結合<螞蟻雄兵>中銀蟻逆境中求生的
智慧與<山豹追小熊的故事>小熊的勇敢面對,寫一則涵蓋三篇主旨的短文。
四、 互助共存
1. 文本:<蠍子文化>
2. 延伸閱讀:<命運共同體>、<幸運餐桌>、<留幾枚柿子在樹上>、<敵人與朋友>、<成功不在於你贏過多少人>
3. 【學習單】:
請你在閱讀<蠍子文化>與<留幾枚柿子在樹上>、<命運共同體>、<成功不在於
你贏過多少人,而是你幫過多少人>、<敵人與朋友>等五篇文章後,寫出一則短文。
五、
耕耘
1.
文本:<苦練>
2.
延伸閱讀:<如何訓練自己的紀律與專注力>
另有短片《雁行理論》、《高飛之前》、《夢想起飛》、《有能力付出是件快樂的事》
──談「苦練之外的成功條件」可用
3.
【學習單】:(1)曾於<苦練>一課使用。(2)曾於<談苦練之外的成功條件>使用。
(1)從<如何訓練自己的紀律與專注力>尋找與<苦練>的關係
(2)生命如同一座花園,每個人想在這座花園裡種下何種植物,答案不盡相同,也各有各的經營方式。請將今日欣賞的四支影片聯結,將它們的主旨放入你的生命花園裡,並說明如何耕耘。題目:耕耘我生命中的花園
貳、從閱讀進行品格教育(可採「學思達」教學方式)範例:
一、關懷弱勢:<西恩的故事>
二、論交友:<真朋友>
三、負面情緒處理:<抓住藍天,掙脫流沙>
四、反霸凌:《藍色的鳥》
五、虛心受教:<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不可輕易論斷他人>
六、堅持與轉彎:《最後的編織》
七、生命教育:《生命最後十分鐘》
八、看見自己的力量:《汽車骨牌廣告》
叁、從看圖編故事訓練摹寫能力與想像力
一、<看見希望>
二、<追>
肆、從一張圖訓練聯想力與省思力:<大家來讀圖>
伍、從編寫劇本訓練想像力與反思力
一、動畫《Kiwi》
二、動畫《藍色的鳥》
陸、從朗讀新詩培養對美的感悟力以及創作力
一、<錯誤>
二、<渡口>
三、<賦別>
2015/6/5 於 台中市立惠文高中 補充
作者:臺中市立惠文高中 / 畢仙蓉老師
國中教育會考邁入第二屆,中文能力測驗中心再度邀請到榮獲104年度杏壇芬芳獎的惠文高中畢仙蓉教師,透過本次會考寫作測驗,與各位老師分享最實用有效的寫作訓練。
一、反思能力的訓練
倘若還有學生懶於思考與表達,恐怕就是把自己遠遠地丟在教育新時代的後頭。因此老師隨時於課堂拋出問題詢問學生對事情的看法(「論點」寫作訓練)──這是國語文必要的教學方式──是老師的責任;學生對於老師授予的知識,能隨時進行思考與理解,甚至反觀自身的生活──這是學習的智慧。
至於如何說出發人深省的論點──這是平日應該訓練的能力。以「捨不得」為例,「面對難以割捨的事物,你有什麼體會?」這「體會」即是需要平日反思能力的訓練。
二、賦予事件意義
一般作文考試不是希望考生說完故事就好,畢竟大部分學生的功力,與那些能寫出經典故事的文人相較,差距甚遠;若不在故事之後說明意義,老師怎知學生的思想深度?看不到深度思想的作品,很難被肯定是佳作。
以「捨不得」為例,捨不得,又該怎麼做?總不能一味說「捨不得」吧!若真「捨不得」,除了說明自己捨不得的理由,是不是也想為對方做些什麼?
三、敘事有重心且有精采處
想學好作文,就得先學會說故事,但故事裡沒有重點,沒有精彩處,聽故事的人,很可能未聽完就睡著了,又或者心裡想著:「這故事什麼時候才結束?」、「這故事到底要說什麼?」、「能不能別再說了?」何謂「重點」?何謂「精彩處」?二者有何差別?所謂「重點」指的就是最能呼應題旨的地方,也就是從它便可聯想文章題目想要傳達的道理。至於「精彩處」,是指全文最能抓住讀者注意力,最會牽動讀者閱讀情緒的地方。說到「精彩處」,也千萬記得兩個寫作原則:
「精彩處」的故事情節必須配合文章主旨來發展,而不是瑣碎的記事。
為使情節精彩生動,情節宜避免落於俗套(這與宋代流行的「說書」是一樣的原則)。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作文「捨不得」,其中【說明】有這麼一句:「讓人感到猶豫掙扎」──關於這句的由來(即引發「捨不得」這心情的情景)與心理狀況的描繪,應是全文精采處,宜善加鋪陳。
四、善於從事件中省思
「捨不得」(104年國中教育會考作文題)之後,該省思的是什麼?許多學生把重心放在「捨不得」三個字的意義上──不斷解釋它,卻忘記【說明】中有這麼一句:面對難以割捨的事物,你有什麼體會?這「體會」即是需要發揮的地方。
五、能敘事也能說理
文章若只有作者真誠的情感,而無理性的思維,便會流於作者個人主觀情感的發洩(一發不可收拾,而又失去重心──無法切中要旨);讀者若缺乏與作者相同的經歷,便難以體會作者的情感,勢必無法產生共鳴。因此必須有理性的思維來引導讀者省思,使讀者融入其中。反之,文章若只有理性的思維,而筆鋒未帶感情,便無法令讀者動容,更難以令人深思反省,自然也無法達到說服的目的(成功的作品是要讓讀者認同作者的想法,甚至想起而力行),更無法叫人再三回味。
六、敘事與說理多寡的分配恰到好處
「心得」才是最能夠呈現你們思想的地方,也是老師評分的關鍵,可惜仍有同學將這部分精簡甚至省略。當然過猶不及,有一種寫法也不好,那就是故事僅兩三行說完,讀者還未進入情況,同學就開始洋洋灑灑談自己的想法。
七、題意清楚在文中卻不顯累贅
文章結尾如果不能巧妙的放入題目,以再次提醒讀者關於它的重要性,那麼又何必要以它為題呢?可惜很多學生就是喜歡擅自更改題目──我不是指直接將題目畫去,而是全文從頭至尾不讓讀者看出他寫的是哪一道題目,又或者讓讀者誤以為他寫的是某一道題目──但偏偏這些都不是規定的題目!因為捨不得離別,而領悟人生就該「珍惜當下」;因為捨不得放手,而提醒自己「學會放下」:因為曾經捨不得將努力來的收穫分贈給人,卻得到他人的分贈,最終領悟「分享」的可貴──這些領悟都很好。倘若寫著寫著,似乎全文很難看到「捨不得」這個題意,而使讀者誤以為題目是「珍惜當下」、「學會放下」或是「分享」,這會不會被視為偏題呢?很有可能喔!
又如「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雖然它談的就是關懷、付出、奉獻、造福……等相關道理,但學生就是不提及「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讀者即聽眾,他們是用眼睛聽作者內心的聲音。其實作文和演說有許多相似處,最大的相似處是:要讓讀者(或說「聽眾」)從頭至尾清楚地知道說話者(作者或演說者)今天跟大家談的主題是什麼。當然我不是說文章從頭至尾的每一段都要出現題目以提醒讀者(因為過猶不及,頻繁地強調題目,會使文章顯得呆板),但是每一段的材料都要與題意密切相關,特別是結論更應該讓文章有完整結束的感覺。所謂「完整的結束」,就是強調主題,讓讀者清楚地知道你今天談的重點,也明白為什麼要舉那些例子的原因了。在這方面,演說與作文有點兒不同:建議演說者在開頭、本論與結尾都各強調一次題目。為什麼?消極地說,是以免聽眾注意力不集中而誤以為你偏離主題;積極地說,是讓聽眾覺得你思路清晰,每處都不離主題。作文不這麼強調,是因為「文無定法」之外,也是因為避免文章僵化。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