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國文課「種」些什麼II/畢仙蓉老師

畢仙蓉老師以此照片自勉:一日得獎,終身芬芳!

      







   

              能力如果不是天生的,必是習慣而來吧!教師無法教給學生所有,除了學生自己,任誰都無法。或許有人說:「不必教那麼多,教給他們一些就好。」於是教師說的「一些」,常令學生不勝負荷。教師也曾經是學生,可能離學生時代久了,便忘記自己當初須準備好幾科目的壓力;以為學生跟老師一樣,只須專心於一科即可。要不就以為現在的學生跟當年的自己一樣肯苦讀就能成功。
         好吧!就算學生有本事接受老師教給他的那「一些」,他記得牢嗎?能運用嗎?有多少老師可以滔滔不絕精彩講述而令學生目不轉睛呢?這樣的老師常令我自嘆不如,我想他們應該是所有教師中的少數。我雖然礙於性格,無法成為這種教師,但一枝草一點露,我可以善用其他方式培養學生的專注力,且讓他們在離開教師之後,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而我也不用擔心自己記憶減退,於講述時漏了哪個環節而懊悔。其實我還真希望自己至今能有當初的體力與記憶。
        真是「上天為你關了一道門,必為你開啟另一扇窗」!拜資訊發達之賜,我可以透過訓練學生一些能力,來改變自己教學不足的地方,而這些能力訓練的過程,不僅可使教學加速、加廣、加深,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我不期望每一位學生喜歡我,因為我有我的格調,喜歡或不喜歡?隨人意。但務必要求自己不愧對大部分的家長與學生。我不知教給學生多少才足夠,因此我曾經想:如果能讓學生在需要時刻想起「搜尋資料」這件事,是不是就能解決我一些憂慮呢?如果再提醒他們我曾說的這句話,憂慮又可解除一些了。「永遠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一位老師說的每一句話,即使他是所謂的專家也一樣。」我還附帶說明:「老師最容易在學生面前展現『聽我的,就對了』的氣勢,誰知老師說那些話的背後有沒有什麼不單純的目的,如:個人偏好、偏見,或是一時情緒?情緒作祟就會失去理智。就算沒有情緒作祟,也可能記錯什麼或誤解什麼。」不管自己聽了什麼、讀了什麼,還要思考、判斷與多方驗證。「搜尋資料」可以協助解決問題,但平日沒有思辨能力訓練,也不行。因此我今日說的「培養學生搜尋資料的能力」還必須伴隨思辨力與表述力訓練。
       各位一定擔憂:國文課哪來那麼多時間?課都上不完了。是的,不僅國文課,任何一門課,你我時間都一樣,國文課怎麼上才可加速、加廣、加深又可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請各位參考以下資料:

        另外以下教學課程皆是融合「搜尋資料」、「思辨與表述」等能力訓練而來:
        身為國文老師,我盡量讓學生看見各種文類的美麗,無論白話或文言,無論新詩或散文,又或者課本鮮少出現的小說,太多值得一讀的作品,我怎麼提供得完?因此盡量在教學中設計一些必須搜尋資料的活動,好讓學生在搜尋過程發現文學果然如翰海。我常想:一個老師如果重視什麼,學生也容易跟著重視什麼。而老師想讓學生重視什麼,必須在課程中設計可以讓學生「當作一回事」的活動。我喜歡朗讀古文,但真正喜歡朗讀古文是離開學校以後。而真正感受經典古文的價值,是開始朗讀以後。即使閱讀當下不懂文意,上網搜尋即知。為了詮釋到味還拚命閱讀相關著作(說到此,會忍不住笑自己學生時代怎沒這麼用心)。我也想讓學生看見古文的價值,但是見到古文,不會嘆氣甚至哀號的學生,實在不多。如此排斥古文,該怎麼讓他們看見古文之美呢?於是我挑些有故事性的來上吧!誰不愛聽故事呢?這故事也不一定要老師來講,學生自己可以講,學生頗希望一些同學上臺,不知是愛看他們的樣子,還是愛聽他們講解,都沒關係。若教師覺得學生在臺上支支吾吾半天,太浪費時間,就先提供他們分組討論的機會,並准許他們報告時攜帶筆記。
 請參考:
      縱使想出讓學生可以接受文言文的教法,仍不敢寄望他們巴不得經常上文言文,唯恐嘆氣聲與哀號聲更多也更常吧(一笑)!再說大部分的老師都擔心一長篇文言文上下來,不知耗去多少時間。如果想藉文言文讓學生多背一些經典名句,建議還是指導他們搜尋資料,如此還可從中搜尋出典故。教師設計自己「希望學生學到什麼」的題目,請學生統整資料後表述。因此思辨力與表述力也須同時訓練;如果認為哪篇文言文有文采以外的價值,除非它是白話文不易看見的,否則那價值用白話對學生說,學生更容易明白。若再加以相關短片、動畫或音樂,不得了了,學生更易被吸引。之後老師再根據自己希望學生學到的價值來設計題目,進行思辨力與表述力的訓練……,這樣的國文課不好嗎?國文課不該多費點心思為學生「種」下搜尋資料、思辨與表述等能力嗎?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