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如何從[讀]培養省思與評鑑能力 2017 下半年新版/畢仙蓉


    如果沒有國小老師勞心勞力為孩子紮根,國中老師恐怕得費更多時間與體力從頭教起;如果沒有國中老師繼續提供汲取知識的機會並設法開發孩子能力,高中老師恐怕教得更辛苦。不知何時開始,我告訴自己:教學,要帶著感恩的心,並為下一階段的老師種樹。

各位老師:
      您們好!今日先呈上紙本的原因,是因為敝人即將至貴校與各位分享超過7G的檔案資料。內容至少包含【班級經營】、【寫作教學】、【閱讀理解能力訓練】,有【聲】有【色】,可以豐富你們的聽覺與視覺,更可以讓您的教學備具吸引力(當然端看教師如何使用)。為了讓各位老師現場有足夠時間提問作法,也讓我可以現場朗讀幾篇文學家作品,當日演講主題,就請您事先撥冗閱讀,現場請恕我僅陳述大概囉!此外,我是一個認真的講師,如同各位的學生一樣需要鼓勵。各位老師的聆聽,對我就是最大的鼓勵。

前言
      
我愈來愈不認為捧起一本書來讀是多麼值得被讚揚的事。在這番領悟之前,我就是常以一種欣賞的眼光看著「眼神專注在課外讀物」的孩子身上,甚至認為那是他們的「好習慣」。
     多年前,我從自己逐漸減退的記憶下,領悟:能令我深刻的事物,才可能是改變我的力量;能令我當下感動或受傷的事物,才可能留給我深刻的印象,否則就是平常的時間,平常的走過……。當然,在那些平常的時間裡,我可能也會被哪些話、哪些文字逗笑,或著拭著淚水、擤著鼻涕,但之後又繼續我平常的生活,思想一如往常。如此,閱讀就真只是個消遣。
     倘若我推動的閱讀只是消遣,又何須推動?讓大家自由選擇喜歡的消遣即可,不是嗎?忝為教育部閱讀推手,使命是什麼?多少位推手賦予自己的使命不盡相同吧!
     我只告訴自己:讓閱讀成為一種品味。有品味的閱讀生活,生命自然不同凡響。然我心中的閱讀是: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閱讀,在我的生活裡是一種品味,也使生活更有品質。而我的生活大部分與學生相連,學生有升學壓力,我自然無法不顧他們的壓力。往往壓力會使人失去生活品質,也讓人無法品味。若是讓「品味」與「壓力」共存於教學上,注入學生學習中,是不是在追求競爭力同時,也能享有學習品味呢?「閱讀理解策略」提升了學生的競爭力,但不表示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品味;學生在閱讀中,有「檢索與擷取」、「發展與解釋」以及「省思與評鑑」等能力,並不表示「閱讀」已走入他們的心靈,沒有用心感受,就不會深刻,不深刻,就難以改變;會寫、會說,不代表已用心感受。我想透過閱讀讓學生不僅有應變考試的能力,更想讓閱讀對學生心靈產生力量——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在閱讀裡融入朗讀的原因。

壹、如何從「讀」培養省思與評鑑能力
     省思與評鑑能力是「PISA國際閱讀素養」中的高層次閱讀能力。若是希望學生將文本中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經驗連結,透過判斷與省思,客觀地提出見解,甚至能夠提出理由說明自己的評價,那麼必須先理解文本內容。偏偏在「理解文本內容」這部分,往往是教學費時與費心的地方。如何讓教師費時、費心之後看見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增進與穩定,「尋找線索」的能力訓練,不可間斷;「思考並發表」的能力訓練,不可間斷。雖然這兩大能力訓練皆不是我今日分享的重點,但總得一提。因為它們是我進行「省思與評鑑」能力訓練之前必須做的事。這半年,我在讀詩的過程發現:以一首詩進行這兩大能力訓練是非常有利的辦法(請見《一首詩在教學上的功能》),但不見得每首詩還可接著訓練高層次閱讀能力(省思與評鑑)。因此我們何需非得在同一首作品裡同時進行這三大能力訓練呢?為什麼不能藉由一首詩訓練前兩大基礎能力,再藉由散文閱讀進行高層次訓練呢?如果學生可以在閱讀一首詩的過程養成兩大閱讀能力,閱讀文字較多的作品(如:散文),難道不會把之前訓練的能力帶入閱讀過程嗎?
     在分享之前,我十二萬分誠懇地跟大家說明:我學問沒有各位老師好,不敢在各位老師面前班門弄斧,只能老老實實陳述自己在課堂上的教法。倘若現場有國小老師與高中老師,我相信您們自然有辦法將我的分享轉化成適合自己學生程度的教材。此外,當我撰寫這份講稿時,發現自己四個教學網誌之一的《試在畢得》至少有一百五十篇這類的教學紀錄與分享——這考驗著我如何在一場有限的時間裡作扼要說明,因此請恕我談閱讀力時,簡單將閱讀方式分成「默讀」與「朗讀」,而且僅能舉我教學網誌實作經驗中的幾則說明作法。談的「默讀」,不全是默默地讀;而「朗讀」也不一定是由學生朗讀。談閱讀與朗讀之前,先談閱讀需要耐心。有耐心的閱讀,才可能有收穫。講到閱讀的耐心,可在《如何訓練閱讀的耐心()》看到我課堂的經驗。請老師閱讀之後撥冗思考:如我那樣的訓練,長期下來是不是真得可以提升學生閱讀素養與判斷、組織、連結、想像、創造等多種能力?
貳、 默讀
      提供學生默讀的機會,又可以分成紙本閱讀與非紙本閱讀(如短片)。無論是哪一種,都要確認學生是真的專心讀,而不是視線在紙本或螢幕上,精神卻神遊他處。因此「檢驗」是一項重要工作。
一、紙本閱讀的檢驗,可參照以下作法:
7. 藉詩歌訓練理解力與批判性思考力 >之<心事>與<歸期>
二、非紙本的閱讀,可參照以下作法:

參、朗讀
       我的學姊──南投縣埔里鎮駐館作家邵鳳蘭老師,她在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聽見‧桃花源》專訪時說到:「大學時,朱廷獻老師說:『因聲以求氣。』透過聲音,能有一層情感的理解。我如果欣賞一篇美文,無論是古文或現代文學,包括我自己的創作,都會用朗讀的方式……比單純用眼睛去看,還要深入很多。」邵老師在寫作上的成就,原來有一部分就是來自她──愛朗讀。默讀(指紙本閱讀),往往會以為自己讀懂了,或是只要求自己「大概懂」就好,很難留有深刻的印象。這對於一些好的作品,特別是經典之作,實在過意不去,而學生也錯過可以牢記的機會,他日更容易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此段內容節錄自拙作<朗讀比默讀更多收穫>)
   
一、課文朗讀有聲書的運用與功能
     欣賞一部影片時,僅見字幕出現卻沒有聲音,與文字和聲音同時呈現的情況,哪一種給人的感染力更深刻?一本食譜擺在眼前,即使印刷如何精美,總比不上廚師在你面前炒作來得吸引人;倘若再加上如一些美食節目主持人那樣的三寸不爛之舌──聲情介紹,更是令人垂涎欲滴,不是嗎?一份好的課文有聲書,作用即是讓文字具有價值的作品,透過恰當的詮釋,讓讀者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思並呈現文字的高倍力量。學習者在優質的課文有聲書輔助下,可免去瞎子摸象之苦,直接感受也實際感動,豈不更是一種有效學習?朗讀(課文)有聲書的功能有:提升學習氛圍、體會作者情感與思維、減少剖析課文的時間(不是否定講解,而是有些講解非必要講)、增加思辨能力訓練的機會。(此段內容節錄自拙作<如何藉由朗讀有聲書引進賞析>作法也請參考該篇)
      <從「課文朗讀有聲書」賞析〈我所知道的康橋〉>學生回饋如下(僅列三位,其餘大同小異):
懷淵:文章有許多寫景的地方,由我們自己揣測作者的心情,有點困難,播放兩次或三次課文朗讀CD,可以清楚了解。
泫丞:我們的程度不一定懂作者想表達的意境,聽了老師的朗讀,不但可以學到一些朗讀技巧,還可以更了解作者究竟想表達什麼。
承恩:一定要播放課文朗讀有聲書,因為更容易分辨哪一段最有感染力,也會對文章有深刻記憶。
二、課文以外的文學作品朗讀賞析
1.聽見語文的美感使閱讀更精緻>之<年,真的是一隻怪獸>
  1<真理大學語文學院前院長陳凌〈壯麗的黃昏〉>
  2)<殷建波詩作閱讀學習單>
  3)<詹義農詩作閱讀學習單>
  4)<楊子澗詩作閱讀學習單>
三、現場範讀(教科書以外的作品)
    範讀之前,先說一點,朗讀比閱讀更須徹底了解作品,否則無法讀出作者的心意。因此我說好的朗讀,可以讀出閱讀的深度這也是我為什麼希望老師可以在課堂播放專業的朗讀有聲書讓學生徹底感受作品精神的原因。否則各家版本精心選出的作品,有的若不是被我們解剖得失去美感,就是被草草帶過,多可惜呀!  
      讀之前,先教老師幾個朗讀的訣竅(現場說明,紙本不以文字呈現)……。老師們聆聽的同時,可在紙本畫上我剛才說的記號與重點。分享的時間有限,若想知道更多這方面的知識,可以網路搜尋我過去的分享,但請記得藉由我的朗讀影片或有聲書來對照才更清楚。
範讀開始……
    詩詞類……
    散文類……
現場實作(結合朗讀與閱讀的學習法)
實作,視現場教師需要以及時間許可才進行。

     蘇紹連老師發表在《人間福報》裡的一篇文章<我的創作之河>說:「假如我是教師,我會教學生讀詩,尋找偶像,比如在課堂列舉十位不同特色的詩人作品,由其閱讀後挑選最喜愛的一位,再由學生去搜集那位詩人的作品、詩集。」老師還說:「假如我是國文老師,一定要叮嚀,創作最後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像流動的河,流出自己的方向,和自己的風景。」老師真是寫出我過去心裡一直想說,卻不知該如何說的話了。其實,我也希望學生學習寫作,更應該多花時間閱讀文學家的作品,且一開始不要固定讀某位的,應該像老師說的先多家閱讀後,再挑選。
    如何使用詩詞或散文的朗讀音檔,使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精神,更具閱讀、組織、聯結、想像、搜尋、統整、歸納與表達等多種能力?近半年,我開始鼓起勇氣接觸幾位作家,經由他們首肯錄製他們的作品放在youtube,方便老師們使用(作法請參考<朗讀與閱讀教學:如何從[讀]培養省思與評鑑能力/畢仙蓉>)。有關文本如何利用《畢仙蓉老師課文朗讀有聲書》進行賞析,請參考、<<詞選>文本進行方式簡述/畢仙蓉老師><<翠玉白菜>文本進行方式簡述/畢仙蓉老師><從「課文朗讀有聲書」賞析〈我所知道的康橋〉>等。
    此外,107年學測國文非選題將改為「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獨立施測,均須長篇論述(每篇一面836字,至少一寫800),兩篇測驗時間共80分鐘。兩題,一考「知性」的邏輯見解,一測「感性」的情思表達。也就是說學生要有抒情與論說的能力。這兩種能力愈早訓練愈好,習慣才能成自然,熟能生巧。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