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就學生提問,呈現一種解題的思考方式。此方式,甚適合用於無法立即判別正確答案時。
題目
「螢之光微微也,昏夜得之,可以照物,取而置諸燭下,則黝然亡矣。燭亦明矣哉,而不能不晦於月也。太陽出矣,月之明又安在哉?」(改寫自郁離子)下列何者是這句話的義涵?(A) 有比較才能有鑑別 (B)
萬物皆有侷限性 (C) 發光發熱者就是仁者 (D)
世事難以結局論定
原文
郁離子曰:「螢之為明微微也,昏夜得之,可以照物,取而置諸燭下,則黝①然亡②矣。燭亦明矣哉,而不能不晦於月也。太陽出矣,月之明又安在哉?」
翻譯(選自《華語網》)
郁離子說:「螢火蟲發亮,光很微弱,但在黑夜得到它,卻可以照明,捉來把它放在燭光下,就暗然無光了。燭光也算得上是明亮的呀!但不能不比月光黯淡。太陽出來了,月亮的明光又在哪裡?
① 黝然:黑暗貌。黝:ㄧㄡˇ深黑色
②亡:ㄨˊ同「無」
學生提問:為什麼(B)「萬物皆有侷限性」不能作為答案?
畢老師答覆:
先記住作答口訣
1. 選擇是比較來的
2. 選擇是選最適切的答案(說「最適切」,乃提醒學生不要寄望每題答案皆是「標準」或「完美」的答案)
(A)「有比較才能有鑑別」這句,相較於(B)「萬物皆有侷限性」,更能呼應題幹「螢」與「燭」之比較,以及「燭」與「月」之比較,還有「月」與「太陽」之比較。如果視(B)「萬物皆有侷限性」為正解,題幹朝類似這方面的設計較恰當:螢可以……卻不能……,燭可以……卻不能……月可以……卻不能……(也就是說不必刻意去兩兩作比較)。
▲另兩個選項:
大部分的學生都知道先淘汰(C)。因為(C)之所以錯誤的關鍵,在「仁者」一詞,即題幹中心思想與一個人是否有愛、有良心無關。其次淘汰(D)。(D)是否為答案,建議學生這麼思考:假設它是答案,它的關鍵詞「結局」和「難以論定」,皆應該呼應題幹。進而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成立→雖然說「螢」在黑夜可以照明,在燭光下,就暗然無光(月與太陽可以此類推),正呼應(D)「難以論定」(即難以論定「螢」在任何時候都可見其亮光)。然「結局」這一關鍵詞應該特別留意。螢與燭相較,光亮不如燭;燭與月相較,光亮不如月;月與太陽相較,光亮不如太陽,若說「與……相較」是所謂的「結局」,「螢」、「月」與「太陽」的「結局」明白可見,怎能說「難以論定」呢?(D)倒不如說「世事難以開始論定」較恰當,如:螢一開始,在黑夜可以照明,與月相較即不能(月與太陽可以此類推)。所以淘汰(D)。
畢老師給學生作答時的建議
若猶豫一個選項是否為答案時,不妨這麼思考:「假設這選項是答案,題幹應該如何設計」一旦確知題幹是否朝那方面設計,便不難知道自己猶豫的選項是否為答案了。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