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於自己有多少願力與行動力。繼上一篇〈一年裡,至少要放心上的事〉,今日畢老師再跟學生談一個現實問題(畢竟我們都必須面對現實):想得高分就不能不知道的事。
我們一生必須知道的事如過江之鯽,若以「得分」這件事來說,又可分為許多方面,籠統可分為「品格」與「知識」。然今日只談考試分數,特別是對初次接受我這線索判讀訓練的學生。我這訓練有助於增進作答信心,更有助於增進任何學習的思考與判讀能力(只要願意養成習慣——我特在意,也讓它成為我教學習慣的一部分)。然而,必須區分「筆記」或「測驗」這兩種不同情況。前者,有充裕時間,所以筆記越是清楚越好。因為整理的當下,即是使自己學習透徹的機會。如畢老師考慮每一程度的學生需要,寄給學生之講義或試卷解析(掃描檔)——除了畫記線索,還為生難詞句註解(希望有心的學生能仿效那樣徹底的學習方式);後者(測驗當下)有時間上的限制與壓力,必須考慮如何「快」且「準」,不宜將時間拿來寫國字(字音與字形除外),否則會面臨「題目作不完」的悲劇,或者「沒時間檢查」的危險。
除了以上必須注意以外,特需叮嚀自己:平時練習,絕不可偷懶!越是懶得思考、懶於動手,腦筋越是遲鈍(「遲鈍」一詞,絕無歧視意味,在此,僅是客觀用詞),正如電器長期不用,會造成金屬部分生鏽。多年來致力於腦科學研究的洪蘭教授就這麼說:「我們的大腦是一直不停因外界刺激而改變裡面神經迴路的連接,大腦是環境與基因互動的產物:我們的觀念會產生行為,行為又會回過頭改變大腦的結構。」(更多例子請見每一個經驗都改變大腦的連結(洪蘭))
洪蘭教授說:「主動學習,神經才會連結,被動學習則不會。主動學習,會改變神經的連結。」她還引用亞里斯多德說的:「卓越,不是一個行為,而是一個習慣。」並特別強調「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會決定你的升遷。」那麼我藉這次學習主題補充一句:「輕忽一些學習方法,很可能失去獲得更多分數的機會。」
親愛的孩子!雖然說人有無限可能,但是懶於思考、懶於改變、懶於超越自己過去的人,就絕不可能提升程度,更不可能變得卓越。學得多少,程度就有多少,無論是知識或品格上的學習態度,都決定我們是什麼程度的人。
追求卓越,並不困難,只要願意養成能使自己卓越的習慣。
另外,請參考
並複習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