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地點:自主學習教室(電腦教室)
教學方法:提問、發表、辯論
授課年級:九年級(國三)
教學重點:
一、
教師將問題寄給每位學生
二、
請學生以電子檔回覆教師
三、
鼓勵及抽問學生口頭發表
四、
鼓勵學生對同儕說法提出質詢、進行對辯
問題:
「我久久站在分岔的地方,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可知作者對未來之路的態度為何?(A)毫不關心(B)任重道遠(C)猶疑不決(D)深思熟慮
此題給的答案是(C),但是一個三十人的班級有四分之三的學生寫(D)。並非學生程度差,此題實為不良試題。因為題幹未清楚說明「我」站在分岔地方之前發生了何事。不過這種題目正好可訓練學生的思考力與表達力。
◎請依據上述題幹說明你的答案以及支持的理由。
以下是學生口頭發表個人的答案
朱槿:
我支持(C)因為作者所在之地為"未走之路",他停在分岔點是因為他不清楚選擇哪條路可能會帶來何種後果,所以無法抉擇,猶豫不決。
就算深思熟慮可能有機會避免壞的未來,但是題幹並無提到類似"我如果選了......可能會......"的思考。
鄧述維:
我選擇(C)。由久久站在分岔的地方,可知作者內心是非常猶豫不決的,擺盪在兩條路中間,不知該選那一條,而久久站在分岔的地方。由極目眺望盡頭,可知作者當時並沒有明確而堅決的決心,猶豫於兩條路之間,對於未來充滿不安全感,需要看到明確的未來,當作定心丸。
陳郁均:
我的答案是(C)"極目晀望"表示他想試圖看見未來,對未來充滿不確定,不知道該選擇哪一條道路。如果是深思熟慮,題目應設計他思考以後的路程,而並非想看見未來。
游雨珊:我的答案D:支持理由:從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可以看出,作者很想要知道,路的盡頭到底有什麼值得他去走那一條路,所以他必須深思熟慮。且站在分岔口,不一定是猶豫,也有可能是在思考。
王品華:
我當時選的答案為(D),從題目中「久久站在分岔的地方」 中的「久久」可看出作者在分岔處思考了很久,「我久久站在分岔的地方,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中的「眺望盡頭」可以看出作者想要知道最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想要知道」代表作者要用「思考」的方式來了解最後的結果。
楊懷淵:
當初我寫(D),理由是題目中提到久久及極目眺望,表示作者在盡力思考走兩條路分別的得與失,所以深思熟慮成了我的答案。但我現在脫離考試後仔細思考,認為深思熟慮與猶疑不決兩者可以同時存在於題目,猶疑要選哪條路時不也在深思熟慮嗎?如同我再由這題答案時也在深思熟慮。
江晉佑:
我選(D)作者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彷彿已經決定了一條路,但還在深深思索這條路是否還有什麼缺點。因此我覺得比起猶豫不決(兩條路在選擇,心中沒有答案),深思熟慮(思索更深更遠)更為恰當。
游仁宏:我覺得答案是(D)''極目眺望''表示他眺望著其中一條路,他已經決定好要走哪一條路。''極目眺望'' 給人一種 已經決定好並且已經看透未來的感覺。其中一條路的''盡頭''又給我一種作者已經走進去看到那條路的''終點''(路不可能都是直的,不可以直接看到盡頭)所以我覺得答案不是''猶豫不決'' 因為他已經決定好要走哪一條路。
劉昀達:
當初我選D是因為看到【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這一句。極目眺望有種想要了解其中一條路盡頭有甚麼,進行思考會發生甚麼不確定的事,或遇見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最終進行深思熟慮來選擇走哪一條。
答案會是C是因為有{分岔}這兩字,看到分岔會有一種猶豫不決的感覺,因為無法決定選擇哪一條路走。因而感到困惑。
【反駁篇】
蔡沅蓁:
「我久久站在分岔的地方,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聽同學說「眺望盡頭」可以看出作者想要知道最後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我認為作者不一定是想要知道最後的結果,也許他只是在思考「其中一條路」這條和別條相較之下是否又更好,正在猶豫不決中。
廖冠惟:
我覺得C和D兩個答案都可以,從「久久站在分岔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猶豫,但也看得出作者的思慮。
張鳳文:
"他停在分岔點是因為他不清楚選擇哪條路可能會帶來何種後果,所以無法抉擇,猶豫不決。"不全然代表著猶豫不決,也有可能是作者在停在分岔點是為了再次確認,而且文中有說到"極目眺望"就感覺表達出他正在深思熟慮"極目"這兩個字感覺沒有猶豫不決的不安全感。
尤靖文:
深思熟慮指的是已經確定目標而衡量利弊得失的過程,要確保自己沒有忽略。而猶疑不決為不確定方向,根本無法決定。兩者的意義有些許的差異,題目說:「我久久站在分岔的地方,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也許看似兩者都有,但我認為他經確認方向了(其中一條路)。所以應該偏向深思熟慮。
凃奕瑄:
我的答案是(C) 作者寫說他是站在〝分岔的地方〞眺望路的盡頭,就像同學說的「路不太可能是直的」,而作者又是站在路的起點眺望,就不可能確定路真正的樣貌,更不可能已決定要走哪一條,是還在心中猶豫而不決。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