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仙蓉 合作者/ChatGPT
由於部落格平台在不同裝置或瀏覽器中顯示方式略有差異,排版可能會出現行距或標點間距的錯位,敬請見諒。
🌿 【溫馨提醒】
本卷內容僅供教學與學習使用,若需轉載、節錄或引用,敬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在國文課上,老師最常聽到學生問:「老師,這句算譬喻嗎?還是擬人?還是形象化?」這三種修辭的確很容易混淆,因為它們都讓語句變得生動、有畫面。但它們的出發點其實不同。倘若能理解「作者在做什麼樣的轉換」,就能清楚分辨。
本文所採之修辭分類,以中學國文教學常用體系為準,參酌教育百科與教材實例,著重於教學辨析與實作,不涉及嚴格學理歸屬之爭。
一、形象化是把抽象的變成可感的
形象化屬於「轉化法」的一種。它的重點不是「比喻」誰像誰,而是「讓看不見的可以被感覺」。作者把原本抽象、難以觸摸的概念,轉化為能被操作、能感覺到的形象。例如:「往事在腦海裡一層層剝落。」這裡的「往事」原本只是記憶或想法,但作者讓它變成有形、有層次、能被「剝落」的東西,讓讀者真的感受到記憶的流逝。再如:「沉重的歷史壓得我幾乎喘不過氣。」這裡的「歷史」不再只是時間或事件的集合,而變成有重量、能壓迫人的存在。抽象的概念被具體化,這就是形象化的力量。
二、譬喻法是用「另一個事物」來說明本體
(資料來源:教育百科/國家教育研究院)
譬喻法的核心是:用喻體來表達本體。常見情況會有比喻詞(如「像」「如」「似」「是」),但略喻會省略比喻詞,借喻則省略本體與比喻詞。重點不是一定出現「像/是」,而是:是否引入另一個事物來表達或代替本體。
📘小補充:名詞對照說明
- 本體:要被形容的東西。
例:「記憶像潮水」,「記憶」就是本體。 - 喻體(或喻依):拿來形容別人的東西。
例:「潮水」是喻體。 - 喻詞:連接兩者的詞,常見的有「像」「如」「似」「是」。
例:「像」是喻詞。
👉所以「記憶像潮水」裡:
本體=記憶 喻體=潮水 喻詞=像。
若去掉喻詞,變成「記憶潮水」,那就是略喻;
若連本體都省掉,改寫成「潮水一波波湧上心頭」,
句子裡雖然沒提「記憶」,但其實是用「潮水」借代表記憶的湧現,
這樣叫借喻。
四種常見的譬喻方式
1. 明喻:有比喻詞。例:「記憶像潮水」。
2. 暗喻(隱喻):用「是」直接連結。例:「記憶是潮水」。
3. 略喻:保留本體與喻體,省略比喻詞。例:「人山人海」(=人多如山、如海)。
4. 借喻:省略本體與比喻詞,只留下喻體。
例:楊煥〈夏夜〉:「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枚又大又亮的銀幣。」→「珍珠」喻星星,「銀幣」喻月亮。
例:顧炎武〈廉恥〉:「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以松柏、雞鳴喻君子處亂世而不改節操。
判斷要點:
• 句子有導入另一個事物來表達本體(不論有沒有「像/是」)=譬喻。
• 句子沒有導入另一個事物,而是把抽象寫得能被操作/能做動作(壓、沉、漾、包、發芽、盤旋…)=形象化。
• 句子讓事物具有人的行為或情緒(笑、哭、說話…)=擬人。
三、擬人法是給事物加上人的行為與情感
擬人法讓事物「有了人性」。只要看到物品會「笑」「哭」「說話」「呼吸」「伸手」,就屬於擬人。例如:「風在唱歌」、「花兒笑了」、「太陽露出笑臉」。這些句子讓沒有生命的東西有了人的動作或情感,因此是擬人,不是形象化。
四、用同一意象看清三者差異
假設我們都要寫「記憶」。
形象化會寫:「記憶的潮水,一次又一次地湧上心頭。」──記憶被轉化為具體的潮水+動作,有動作、有觸感。
譬喻法會寫:「記憶像潮水一樣,一波波湧上心頭。」──用「像」明確指出比較對象。
擬人法則會寫:「記憶在心裡輕聲呼喚我。」──讓記憶有了人的行為。
三句都生動,但修辭類型不同。
五、經典教材裡的形象化句子
許多散文作家都善用形象化,使語言有重量、有溫度。
(聲明:以下皆為教材自編示例,僅用於修辭教學辨析,非任何作家的逐字原句。)
【1】「記憶的潮水,一次又一次地湧上心頭。」
**在說什麼:**記憶一波波湧上來。
**形象化點:**把抽象的「記憶」寫成有力的「潮水的湧動」,讓人感到衝擊。
【2】「往事在腦海裡一層層剝落。」
**在說什麼:**過去的記憶慢慢淡去。
**形象化點:**把「往事」變成「可剝落的層」,有觸覺與動作感。
【3】「沉重的歷史把我壓得幾乎喘不過氣。」
**在說什麼:**歷史帶來強烈壓迫。
形象化點:把「歷史」具體成「有重量、能壓人」的存在,轉成身體感。
【4】「那淡淡的香氣****滲進記憶裡,化成一抹柔軟的疼痛。」
**在說什麼:**氣味喚起回憶,帶來隱隱作痛。
形象化點:「懷念/回憶」被寫成能「滲進/化成」的東西,有路徑、有觸感。
【5】「冷雨****敲打著我心上的窗。」
**在說什麼:**雨聲引發心裡的悸動與感傷。
形象化點:把「內心」具體成有「窗」的界面,「敲打」對應心震動。
【6】「我拾起幾粒星光,夾進信箋裡,等回憶慢慢發亮。」
**在說什麼:** 把夜空的星光收藏起來,夾在信箋中,象徵把記憶珍藏在文字裡。
形象化點:把「星光」寫成能被拾起、夾進的實體,使抽象的光化為可操作的東西;
接著再讓「回憶」具有能慢慢發亮的特質,使情感從內在轉化為可見的光亮。
整句層層轉化,讓「記憶」與「懷念」都有了形體與動作,是典型的轉化法中的形象化。
【7】「那些字句緩緩沉進我的心底。」
**在說什麼:**文字引人感動,久久不散。
**形象化點:**把「感動/意義」變成「有重量、能下沉」的東西。
【8】「那溫暖在心裡一寸一寸地漾開。」
**在說什麼:**被愛或被善意慢慢擴散。
形象化點:把「溫暖」寫成會「漾開」的波紋,具體的擴散感。
【9】「希望在心田裡發芽。」
**在說什麼:**心中重新長出希望。
形象化點:把「希望」化作「可生長」的東西,呈現生命化的可見過程。
【10】「思念在胸口****盤旋不散。」
**在說什麼:**思念久久纏繞。
形象化點:把「思念」具體成「會盤旋」的形體,帶出壓迫與糾纏感。
【✨小結】
形象化=轉化法的一種:把原本不可觸、不可操作的東西(情感、時間、光影、回憶…)寫成可被操作或感知的形態(能包、壓、沉、漾、發芽、盤旋…)。
• 判斷重點:不看「看不看得見」,而看能不能被「做動作」;若沒有引入第二個事物,而是讓抽象直接具備可感、可操作的特性,屬形象化。
• 譬喻法:用另一個事物(喻體)來表達本體;可以有比喻詞(像/如/似/是),也可能省略(如略喻、借喻)。
• 擬人法:讓事物具有人的行為或情緒(例:笑、哭、說話、呼吸…)。
**口訣:**有第二個事物=譬喻;有人類行為情緒=擬人;沒有第二個事物、卻能做動作=形象化。
資料來源:教育百科(國家教育研究院),條目:〈譬喻〉、〈略喻〉、〈借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