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醒】
由於部落格平台在不同裝置或瀏覽器中顯示方式略有差異,排版可能會出現行距或標點間距的錯位,敬請見諒。
🌿【溫馨提醒】
本卷內容僅供教學與學習使用,若需轉載、節錄或引用,敬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從詞性入手,提升朗讀技巧/畢仙蓉
本文分享了我多年來在文言文朗讀技巧上的探索,特別聚焦於詞性表達的聲音技巧與語感訓練。結合理論與實例,文章深入分析動詞、名詞、形容詞與副詞在朗讀中的應用,並提供細膩而實用的朗讀策略,幫助教師和朗讀選手精確地傳達每個詞語的情感與畫面感,提升語音的層次感與情感表達。
精準的詞性表達是朗讀中的關鍵,動詞、名詞、形容詞與副詞這四大詞性對語氣、情感及語感的流暢性有直接影響。多年來的研究與實踐,使這些技巧成為提升朗讀表達力的核心方法。掌握詞性朗讀技巧,不僅能清晰傳遞信息,還能增強語音的層次與情感的深度,讓每個詞語的情感和畫面感更精確地表達出來。
當我與你討論四個詞性的朗讀技巧時,我認為最理想的順序是從語句的核心開始,逐漸拓展到描述和修飾詞,這樣能幫助你更清楚地理解朗讀的層次感。
首先,我建議的順序是:
動詞:動詞是句子的核心,通常表達動作或狀態的變化。在朗讀時,動詞的強調是最為關鍵的,因為它帶動整個句子的節奏和情感。因此,動詞應該放在最前面,這樣你可以幫助聽者抓住句子的主題與情感波動。動詞的強調為整個朗讀設定基調。
名詞:名詞承擔著語句的核心信息,通常告訴我們“誰”或“什麼”。朗讀時,名詞需要清晰明確的表達,這樣聽者能夠快速確定句子的主要對象。適當的停頓或拉開字距可以幫助強調名詞,使聽者能清楚接收到關鍵信息。
形容詞:形容詞用來描述名詞,增強畫面感與情感色彩。在朗讀時,形容詞的表達通常需要根據語境拉長詞頭或緩收詞尾來加強情感的表達,從而讓聽者能夠感受到詞語所描繪的畫面感或情感層次。
副詞:副詞用來修飾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通常表達程度或情感的變化。當副詞與動詞連在一起時,副詞的強調通常會比較重要,因為它修飾的是動作的程度或情感,能顯著改變動作的強度或方向。這樣,副詞可以更好地引導聽者理解動作的細節。因此,當副詞與動詞搭配時,副詞的強調能讓動作變得更具張力和情感。
🔶詞語強調的技巧與應用
在朗讀時,若要加強某些語詞的表達,其實並非單純的拉長音節,而是根據語句的情感流動進行輕微的延長,這樣能讓語氣更為自然,避免生硬或過於造作的感覺。要注意,過度拉長會破壞語句的節奏,反而使表達顯得呆板不自然。例如:「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在這段話中,強調動詞「據」、「擁」、「窺」、「席卷」、「包舉」、「囊括」、「并吞」,以及副詞「固」,能凸顯秦孝公的雄心壯志。但若沒有一氣呵成,過度拉長語氣會打斷這些動作的連貫性,失去應有的氣勢。因此,建議在這些詞語上加強力度,而非拉長語音。再如,「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這裡應該加強「佐之」、「內立法」與「拱手而取」,但若將這些強調的語詞拉長過多,會使語氣變得笨重,反而削弱語言的力度與動感。
請同學試讀《過秦論》這一段,並注意:
- 在朗讀這段文字時,思考哪些動詞或副詞應該強調,以更好地表達秦孝公的雄心壯志?
- 朗讀時,是否有任何詞語拉長使語句感覺停滯或斷裂?請試著用不同語氣重讀這些部分,找到最合適的節奏。
- 在「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這一部分,如何加強語氣才能突顯秦人果敢取得西河之地的決斷力?
朗讀確實需要技巧,但若聽來有「炫技」之感,便無法進入「動人」的層次。正如前面所提,過度強調某些詞語或刻意拉長音會打斷語句的連貫性,失去原本的情感流動。因此,我認為最穩妥的方式是:先強化語詞的力度,隨著情感的流動,自然拍子會略為延長;若反過來刻意拉拍,反而容易用力過猛、弄巧成拙。
若能掌握語詞的詞性及其在句中的功能(例如主語、謂語、賓語等角色),再加上聲情並茂(語音與語調若有瑕疵,將會妨礙情感的傳達),朗讀時便能真正觸動聽眾的心。以下是我歸納出來的四種詞性的強調方式:
📌【一】動詞:帶出畫面,發力推送
動詞是表現動作與變化的核心詞性,朗讀時須以畫面感為導向,適度加重語氣,讓動作「跳出來」。技巧上,動詞的詞頭須帶力推出,詞尾收拍不宜過急,才能清楚展現動態的轉折與語意的張力。舉〈師說〉為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動詞「聞」、「從」、「師」、「無」、「存」
·
「聞」:強調聽到的動作,應該有一個起伏,讓動作顯得清晰且有力量。朗讀時,可以稍微加強「聞」的詞頭,讓聽者感受到對知識的尋求與發現。
·
「從」:這個動作表現出跟隨與學習,語氣可略加重,帶出學習的決心與虔誠。
·
「師」:這裡的「師」不僅是動作的呈現,也是思想的傳遞。朗讀時,應當帶出「師」字的指引與引領的意味,語氣穩重,讓人感受到學問的力量。
·
「無」: 作為否定的動詞,這個「無」在語句中強調了平等的思想,體現了對社會身份與年齡差異的否定。朗讀時,應當加強語氣,讓「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四個否定的概念在語音中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顯道理的普遍性與深刻性。語氣應該有力度,讓這些否定更加明確,強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理念,傳遞出無論身份或年齡,學問是人人皆可追求的價值。
·
「存」:動詞「存」應強調其延續性與穩定感,朗讀時可放慢語速,讓「存」字帶出道理的深刻與永恆。
這些動詞不僅是動作的描寫,更是情感與思想的傳遞。在朗讀時,要根據每個動詞的意義與語境,調整語氣與節奏,使動作「跳出來」,讓聽眾感受到其中的力量與情感。
請同學根據前面提到的朗讀技巧與原則,練習朗讀《師說》前五段(含翻譯)。特別注意動詞的強調與語氣的推進,將每一個動作與變化呈現出來,讓動詞帶出畫面感。朗讀時,要掌握每個動詞的力度與節奏,避免過度拉長或生硬的處理,確保語句的流暢與情感的自然流動。
📖範例|師說 韓愈
第一段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第二段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三段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第四段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第五段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翻譯由畢仙蓉老師根據網路資源重新編寫:
古時候學習的人必定會有一位老師指導。老師的作用是傳授道理、教授學問、解答疑惑。人並不是天生就懂得所有的道理,誰不會有困惑呢?如果對問題心生疑惑卻不去向老師請教,那麼這些疑惑就永遠無法解決了。
那些比我年長的人,他們領悟道理的時間比我早,所以我向他們學習;而那些比我年輕的人,如果他們能更早理解道理,我一樣會向他們學習。我要學的只是「道理」,根本不需要在乎對方是比我早出生還是晚出生。無論對方的地位高低、年齡長短,只要他能傳遞道理的地方,那裡就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
唉!從師問道的風氣已經流失很久了,想要找到一個人能夠毫無困惑,這真的是很難的事情啊!古代的聖人,他們遠遠超越了常人,但仍然會向老師請教學問;然而現在大多數人,遠遠不及那些聖人,卻認為向老師學習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正因如此,聖人變得更加智慧,而愚人則愈發愚笨。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恐怕就是因為這種心態和行為吧。
人們對自己的孩子非常疼愛,總是會為他們挑選優秀的老師來教學;然而,當到自己需要學習時,卻覺得向老師請教是一件可恥的事,這真的讓人感到困惑。那些孩子們的老師,可能只是教他們如何朗誦書籍,熟記其中的句子和標點,這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決疑惑的老師。當文章的句讀不清楚時,人們會去請教老師,但當面對無法解決的困惑時,卻不願意向老師請教。最終,他們只學到一些小的技巧,卻錯過了重要的學問——傳道、受業、解惑。這樣的學習,真讓我看不出其中的聰明之處。
巫醫、樂師以及各種工匠,從來不以互相學習為羞恥,這一點與現今的士大夫形成鮮明的對比。如今的士大夫們,一提到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大家就會嘲笑不已。當有人問為何要嘲笑時,那些嘲笑的人會說:「他們的年齡差距不大,所領會的道理應該差不多。」於是,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會被看作可恥,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則又被認為是諂媚。唉!從師求道的風氣無法再恢復,這正是其中的原因。更令人困惑的是,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原本士大夫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但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二】名詞:標示明確,不喧賓奪主
名詞的主要功能,是點明「誰」「什麼」「哪裡」,幫助聽者掌握語句核心對象。朗讀時,若句中名詞本身具有訊息焦點(例如首次提及的重要人名、地點、物品),就要稍稍拉開字距或略作停頓,使聽者能清楚接收訊息。
不過,若該名詞僅為次要輔詞、或語句中另有更需強調的動詞、形容詞時,便不應過度渲染名詞,以免喧賓奪主。舉〈勸學〉為例: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在這句中,「君子」是名詞,第一次提及重要的對象(君子)。朗讀時可以稍微停頓,讓聽者明確抓住句子的核心對象,強調「君子」這個角色。這樣可以讓句子有層次感,且不會讓聽者錯過這個關鍵對象的含義。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這裡的「青」和「冰」是重要的名詞,但不必過度強調,因為這些名詞本身已經承載了句子中的比較關係。朗讀時可以保持語氣平穩,讓它們自然過渡,重點放在「取」和「為」等動詞的表現上,突出動作而非名詞的本身。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在這裡,「木」是句子的核心名詞,強調「木」的形狀和其變化過程。朗讀時,可以在「木」上稍作停頓,讓聽者感受到它在句子中的重要性,但其他名詞如「繩」或「輪」則不需要過度渲染,保持語速的流暢性。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和「金」是這句話中的關鍵名詞,因為它們象徵著「君子」的修養過程。朗讀時可強調這兩個名詞,讓聽者抓住語句中的比擬關係。然而,後面的「君子」則不必過度渲染,因為已經在前面清楚交代。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在這裡,「高山」、「天」、「深谿」、「地」、「先王之遺言」、「學問」等名詞都是強調的重點。每個名詞都有其象徵意義,應稍微拉開字距,並利用停頓來強調這些名詞,幫助聽者理解句子中的比較與哲理。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這裡的「干」、「越」、「夷」、「貉」是名詞,代表不同的民族或文化背景。在朗讀時,可以稍微強調這些名詞,讓聽者意識到這些文化差異,但並不需要過度渲染,因為重點在於「教使之然」的部分,說明教育對人的影響。
📌總結:
當朗讀時,名詞作為語句中的核心信息提供者,應根據其在句中的作用來決定是否強調。若是首次出現的重要名詞(如「君子」或「高山」),則需要稍作停頓或拉開字距,以便聽者抓住重點;如果是次要的名詞或已有其他強調的動詞或形容詞,則應保持語速平穩,避免過度強調,從而避免喧賓奪主。
🔔練習提示
接下來,我們將利用〈勸學〉的前三段進行朗讀練習。請同學們特別注意文中名詞的強調,尤其是在名詞首次出現或具有關鍵信息時,如何通過適當的停頓或拉開字距來幫助聽者抓住重點。
這樣的練習將幫助你更加精確地運用名詞強調技巧,提升朗讀的層次感與情感表達。
📖 範例|勸學 荀子
第一段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第二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第三段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翻譯由畢仙蓉老師根據網路資源重新編寫:
君子說:「學習這件事,是不能中斷的。」就像青色,是從藍草中提取出來的,卻比藍草還要深青;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但它卻比水更寒冷。木頭本來是直的,只要根據墨繩對齊後,再經過反覆浸水、加熱、彎曲加工,最後塑造成車輪形狀,它的曲線便能符合圓規的標準。即使之後把它拿去暴曬,它也不會再恢復原來筆直的樣子——正是這一系列「彎曲成型」的過程,讓它徹底改變了原狀。所以說,木材因為按照繩墨來矯正,才能變得筆直;金屬經過磨石琢磨,才能變得鋒利。君子若能博學,並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使智慧更清明、行為更端正,不致於犯錯。因此,不親身登上高山,就無法真正體會天有多高;不靠近深谷,就不會了解地有多深;不閱讀古代聖王留下的言論,就無法知道學問的深廣與偉大。干、越、夷、貉這些不同地區的人們,其子女出生時發出的聲音原本沒有分別,但長大後風俗截然不同,這完全是後天教化的結果。《詩經》說:「唉呀!君子們哪,別總是貪圖安逸安歇。要安定謹慎地守好自己的職責,愛好正直之道。上天將會聽見,並賜你光明的福分。」天地之間最神聖的事,莫過於教化;人生中最長久的福氣,就是遠離禍患。
我曾經整天思考,卻發現不如片刻學習所收穫得多;我也曾踮起腳尖極目遠望,但終究不如登上高處那般視野遼闊。登高招手,手臂並沒有變長,卻能讓遠方的人看見;順風呼喊,聲音也未變大,卻傳得更清楚。乘坐車馬,不是因為腳力特別好,卻能遠行千里;乘舟渡河,不是因為擅長游泳,卻能橫越江河。君子與常人本無異處,真正的差別在於──他懂得善用外物、借助力量,讓自己走得更遠、學得更廣。
南方有一種鳥,叫做「蒙鳩」,牠用羽毛築巢,用人的頭髮編綁,再把巢繫在葦草的枝條上;風一吹,葦枝斷了,鳥蛋摔破、小鳥也死了。這並不是牠的巢不結實,而是繫在不穩定的地方所致。西方有一種植物,叫做射干,莖高只有四寸,卻長在高山絕壁之上,面臨百丈深淵。它的莖並不是特別高,而是因為所處的地方顯得突兀醒目。蓬草長在麻叢中,不需要扶持也能筆直挺立;白沙混在墨汁裡,就會一起變黑。蘭花與槐樹的根本來芳香美好,但如果泡在污水裡,君子不再靠近,普通人也不再穿戴它。不是它本身的品質不好,而是所處的環境污染了它。所以君子居住時一定要選擇好的地方,交友時也應接近賢士,這樣才能遠離邪惡,保持中正。
✅ 總結朗讀原則:
名詞是訊息點的「標籤」,讓聽者知道故事講的是誰、什麼、在哪裡。
然而,語感與文氣的流暢性更重要。若名詞不具重點意義,就不應破壞節奏去刻意強調。
✨朗讀提醒:
適當的停頓或拉開字距能夠讓名詞的訊息更加明確,但過度的強調會讓朗讀顯得不自然。保持語氣的連貫性,讓每個名詞的強調自然過渡,才能讓朗讀更具層次感且流暢。
尤其當名詞與動詞、形容詞搭配時,要辨清語義主角,重心應在描繪「動作」與「畫面」,非強調名詞字面本身。這樣可以確保朗讀的層次感和情感表達更加自然,避免過度強調名詞而喧賓奪主,影響整體語氣的流暢度。
📌【三】形容詞:拉住詞頭,托住詞尾
形容詞的功能是描寫人、事、物的特質與狀態,因此朗讀時須掌握其情感溫度與修飾張力。朗讀時,應將形容詞的第一字(詞頭)略作拉長,讓語氣鋪陳開來;詞尾則稍作停頓或緩收,讓聽者有餘韻感受。舉〈阿房宮賦〉為例:「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
形容詞:「溶溶」、「縵迴」、「高啄」、「盤盤」、「囷囷」、「冥迷」、「暖」、「冷」、「淒淒」
• 「溶溶」:形容水流浩蕩的樣子,朗讀時應適當拉長「溶」字,語氣要有漸進感,呈現水流澎湃與遼闊的景象。詞尾稍微收拍,讓聽者感受到水勢的強大與奔流不息。
• 「縵迴」:描繪廊道的曲折,朗讀時應稍微拉長「縵」字,讓語氣感覺像是道路的彎曲,緩慢展開。
• 「高啄」:形容屋頂飛檐如鳥嘴般指向天空,朗讀時「高」字可加強語氣,突出其高度感,並在「啄」字上略作收拍,讓人感受到建築的鋒利與立體感。
• 「盤盤」:這裡描述的是層層疊疊的樓閣,朗讀時應該將「盤」字拉長,語氣如同一層層堆疊,讓聽者感受到建築的繁複與雄偉。
• 「囷囷」:這形容的是重重疊疊的建築結構,朗讀時,「囷」字應適當拉長,並在每個「囷」字後稍作停頓,表現出建築的密集與錯綜。
• 「冥迷」:形容高低起伏讓人迷失方向,朗讀時,應將「冥」字拉長,語氣中帶有迷茫感,並在「迷」字後微作停頓,強化方向不明的情感。
• 「暖」:描繪歌臺的暖聲,朗讀時「暖」字可略微延長,讓語氣帶有溫馨感,彷彿春光照進心田。
• 「冷」:形容舞殿的寒意,朗讀時應稍拉長「冷」字,表現出寒冷的感覺,並在詞尾稍作停頓,讓聽者感受到冷氣的侵襲。
• 「淒淒」:這裡描寫的是風雨飄渺,朗讀時應該延長「淒」字,讓語氣充滿哀傷與孤寂感,最後微微收尾,帶出空靈的氛圍。
這些形容詞的朗讀技巧,強調了詞語的情感表達與音韻的層次變化。每個形容詞的音節延長與停頓都應該根據其所表達的情感來調整,使聽眾能夠感受到畫面與情感的交織與變化。
在本次練習中,我們將運用形容詞的朗讀技巧來詮釋《阿房宮賦》的前四段。這些段落中,形容詞描繪了宮殿的雄偉景象,透過拉長詞頭和緩收詞尾的技巧,我們將強化情感表達,讓每個形容詞帶出豐富的畫面感。
請同學們特別注意,如何讓形容詞的描述更具層次感,並利用語音調整強化其情感氛圍。接下來,請根據所學技巧進行朗讀練習。
📖 範例|阿房宮賦 杜牧
第一段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第二段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絃,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第三段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第四段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翻譯由畢仙蓉老師根據網路資源重新編寫:
六國的君主都已滅亡,天下終於歸秦統一。蜀地的山巒已被剷除,阿房宮矗立其中。這座宮殿佔地三百多里,宏大得幾乎將天日都遮蔽。它從驪山向北修建,再折向西,延伸至咸陽。渭水和樊川浩浩蕩蕩,流入宮牆。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廊道蜿蜒迴繞,屋頂高高的飛檐如鳥嘴般指向天空。樓閣依著地勢高低建築,彎曲交錯,像蜂巢和旋渦般重重疊疊。這些建築層層疊疊,聳立不知有多少座。長橋橫跨水面,彷彿未見雲霧卻出現龍影;雖未見虹霓,卻是橋身在空中延展。宮殿的高低起伏讓人迷失方向,無法分辨東西。在歌臺上,歌聲暖人心,像春光融融;而舞殿上,舞袖飄動,帶來寒意,猶如風雨飄渺。一天之內,宮殿裡的氣候變幻無常。
六國的宮妃、王子、皇孫等人,告別了原本的宮殿,乘車來到秦國。他們在早晨歌唱,夜晚奏樂,成為了秦宮的宮人。天上的明星閃爍明亮,像是她們打開了梳妝鏡;翠綠的雲霧飄動,就像她們梳理晨妝的髮髻;渭水漲起,浮現出一層油膩的痕跡,正是她們丟棄的脂粉水;煙霧斜斜地升起,雲霧縱橫,這是宮中燒著椒和蘭香的香料;雷聲突如其來,原來是宮車駛過;轆轆的車聲越來越遠,不知它去了何處。每一個肌膚,每一種容顏,無不美麗至極。宮妃們遠遠站立,期待著皇帝的降臨。有的甚至整整三十六年都未曾見過皇帝的面容。
燕趙地區的金玉、韓魏的珍寶、齊楚的精華物資,經過多少代多少年的掠奪,積累成如山般的財富。可惜一旦無法保存,它們便被運送到阿房宮中。那裡,原本珍貴的寶鼎被當作鐵鍋,美玉被視為普通的石頭,黃金像泥土般不值一提,珍珠被當作沙礫,丟棄的景象不斷上演。秦人看在眼裡,卻並不覺得有什麼可惜的。
唉,一個人的心意,其實就是千萬人的心意。秦王喜愛奢華,而人民也會關心自己的家園。為何他(秦王)只知竭盡榨取,而用這些資源如泥沙一般,無法珍惜?這樣的奢侈,使得支撐整座宮殿的柱子,比農田裡的農夫還多;支撐屋頂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工女還多;樑柱上光亮的釘子,比糧倉裡的粟粒還多;屋瓦的縫隙,比全身的絲織品還多;橫檔直欄,甚至比整個國土的城牆還要多;管絃的聲音,嘈雜得超過市場上的人聲。這樣的景象,使得天下百姓不敢言語,卻心中充滿了憤怒。秦王的心思一天天變得驕傲固執,失去了民心。直到邊疆的士兵發出一聲呼喊,函谷關被輕易攻破,而楚項羽的一把火,將這一切美好的宮殿化為灰燼。
✨朗讀提醒:
用來描繪景象、情感或氛圍的形容詞雖然多,但在朗讀時不應該每個字都過度強調。應該挑選其中最具表現力的核心詞進行適度渲染,其他形容詞則保持平穩,避免過度強調,這樣朗讀既有層次感又不失自然流暢。
✨那麼,哪些是“核心詞”?核心詞通常是那些能夠突出畫面感、情感強度或描繪關鍵特徵的形容詞。例如:
📖範例|阿房宮賦 杜牧
第一段
「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
形容詞:「溶溶」、「縵迴」、「高啄」、「盤盤」、「囷囷」、「冥迷」、「暖」、「冷」、「淒淒」
• 「溶溶」:形容水流浩蕩,朗讀時應拉長「溶」,讓語氣帶出水流的遼闊感,詞尾略作停頓,呈現出水勢的宏大與連綿不斷。
• 「縵迴」:形容廊道蜿蜒,朗讀時可將「縵」字拉長,語氣呈現出曲折與彎曲,讓聽者感受到宮殿建築的複雜性。
• 「高啄」:形容飛檐像鳥嘴般高聳,朗讀時「高」字要加強語氣,突顯其高度,讓聽者感受到建築的宏大。
• 「盤盤」:形容樓閣的重疊,朗讀時應拉長「盤」,讓語氣像層層堆疊的建築,突顯宮殿的繁複與氣勢。
• 「囷囷」:這是對建築層疊的形容,朗讀時應強調「囷」字的延伸,語氣呈現出重重疊疊的感覺。
• 「冥迷」:形容高低起伏讓人迷失,朗讀時應拉長「冥」,讓語氣帶有迷茫感,表現出宮殿的錯綜複雜。
• 「暖」:形容歌臺的溫暖感,朗讀時可以稍微延長「暖」字,讓語氣充滿溫馨的氛圍。
• 「冷」:形容舞殿的寒意,朗讀時應加強「冷」字,讓語氣感受到寒冷的氛圍。
• 「淒淒」:形容風雨的哀愁,朗讀時拉長「淒」字,讓語氣充滿哀傷與孤寂。
第二段「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絃,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
形容詞:「熒熒」、「擾擾」、「漲膩」、「斜霧」、「轆轆」、「杳」
• 「熒熒」:形容星光的閃爍,朗讀時可以稍拉長「熒」,讓語氣像星光一樣閃爍與流動。
• 「擾擾」:形容雲層擾動,朗讀時可強調「擾」,讓語氣呈現出輕微的波動與變化。
• 「漲膩」:形容渭水的滿溢,朗讀時應拉長「漲」,讓語氣帶出水流漲滿的感覺。
• 「斜霧」:形容霧氣橫斜,朗讀時應拉長「斜」字,讓語氣呈現出霧氣彎曲的感覺。
• 「轆轆」:形容車輪的聲音,朗讀時強調「轆」字,讓語氣帶出車輪的滾動感。
• 「杳」:形容遠處的模糊,朗讀時應加強語氣,讓語氣表達出遙遠與難以捉摸的感覺。
第三段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形容詞:「剽掠」、「倚疊」
在這段中,雖然「剽掠」和「倚疊」在現代漢語中通常是動詞,但在這裡,它們其實也具有形容詞的功能,因為它們用來描述名詞的特徵或狀態:
• 「剽掠」:這個詞描述的是奪取的速度與強度,但在這裡作為形容詞使用時,它強調了「被奪取者」的特徵,而不僅是奪取的動作。這樣,它用來修飾「其人」,突顯這些人的迅速被剽奪的特質。朗讀時,可以加強語氣,使這個詞的強烈感與速度感更突出,表現出快速奪取的震撼感。
• 「倚疊」:在這裡,**「倚疊」**不僅表示動作,而是形容事物層層堆疊的狀態。它描述的是像山一般堆疊的感覺,是對「如山」的修飾,讓讀者感受到那種層層堆積的重感。朗讀時,應該稍微延長「倚」字,讓語氣帶出疊加與沉重的感覺,突顯「如山」的氣勢。
第四段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形容詞:「紛奢」
• 「紛奢」:形容奢華而繁雜,朗讀時可以延長「紛」,表現出奢華的繁多與亂象。
📌總結來說,形容詞朗讀的關鍵在於:
‧ 詞頭輕拉,讓語氣自然延展,展現出形容詞的情感韻味。
‧ 詞尾緩收,為語句留下餘韻,讓情感層次更加深遠。
‧ 用聲音「描」出感覺,而不是「喊」出詞彙,朗讀時要注重情感的細膩表達,避免過度強調音量或急促的語氣,讓聽眾能感受到詞語背後的畫面與情感氛圍。
📌【四】副詞:用力點在情緒,略增拍子
副詞通常帶有程度或態度的提示,是強調語氣的關鍵。例如:「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副詞:不、已、爭
這段話中的副詞「不」、「已」、「爭」對於強化句子的情感和語氣至關重要,這三個副詞往往被忽略,但其實它們在語句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 「不」 強調敵人無勇氣進攻,這一否定的語氣表達了強烈的對比,突顯了秦國的優勢與對手的無能。這不僅是語義上的否定,更是情感上的強調。
- 「已」 表示時間的推移,這讓「困矣」的情感更加深刻,暗示天下各侯已無力反抗,這是情感層面的沉重感受,展現出時間帶來的壓力與無奈。
- 「爭」 強調各方勢力間的激烈競爭,這個副詞能讓語句更具動態感,突顯爭奪的急迫與緊張。
**請留意:**加拍應該是為了強化情感,而非炫技。若過度強調「增拍」,而忽略情感表達,朗讀會失去溫度。拉長音能加強情感,但需謹慎使用。過度拉長某些詞語會破壞語句流暢,讓情感流動中斷。因此,應在合適的詞語上加強力度,而非單純延長音,這樣才能保持語句的連貫性與情感表達。
請同學根據前面提到的朗讀技巧與原則,練習朗讀以下兩段〈過秦論〉的原文。特別注意動詞、副詞的強調、文氣的連貫,以及情感的表達,避免斷裂或過度強調某些詞語而影響整體的語氣流暢。
📖範例|過秦論 賈誼
第一段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第二段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趙、齊、楚、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國家無事。
秦孝公依靠天險,雄據殽山和函谷關,掌握了雍州的土地。君臣團結一心,防守堅固,準備伺機進攻周王朝。這時,秦國正有著奪取天下、征服各國的陰謀,並擁有吞併八方的野心。在這關鍵時期,商鞅的輔佐使得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商鞅在國內建立了完備的法律體系,鼓勵民眾努力耕作、紡織,進一步強化了軍事防守與作戰能力。對外,秦國採取了連橫政策,迫使東方各國互相攻伐,從而輕易地奪取了魏國黃河以西的廣大領土。
秦孝公去世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相繼繼承了秦國的基業,並依照孝公的遺策繼續擴展國土。他們向南攻占了漢中,向西擴展至巴、蜀,向東割據了富饒的土地,向北奪取了有利的險要城池。這使得各國對秦國的擴張感到極度恐懼,紛紛結盟討論如何削弱秦國。這些國家不惜動用珍貴的器物和寶物,甚至割讓肥沃的土地,積極尋求天下的傑出人才來締結「合縱」的聯盟,形成了強大的反秦陣營。在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在各自國中有著崇高的聲望。他們不僅聰明且忠誠,講究信用、寬厚待人、尊重人才,並想通過結盟來拆解秦國的「連橫」。他們同時領有韓、魏、燕、趙、齊、楚、宋、衛、中山等國的軍隊。此時,六國中的諸多人才也都出現,有如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出謀劃策;有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負責協商溝通;還有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軍事將領負責指揮作戰。六國曾動用比秦國多十倍的土地和百萬軍隊來攻擊函谷關,然而秦國毫不費力地應對了這一挑戰,九國聯軍因為內部的疑懼和恐懼,最終未能進攻,而是選擇撤退。這一戰,秦國不僅無需一箭一鏃,還輕易打垮了其他國家的聯盟。隨著「合縱」的瓦解,各國紛紛割讓土地以示賄賂,欲求秦國的寬容。秦國依靠自身的強大實力,成功掌控了疲弱的諸侯國,並且逐一攻克了它們的領土,敵軍屍橫遍野,鮮血成河,盾牌甚至能浮在水面上。在這樣的情勢下,秦國得以主宰天下,分裂其他國家的疆域,迫使東方強國求和,弱小的國家則紛紛臣服進貢。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孝文王與秦莊襄王雖然在位時間較短,但在他們的統治下,秦國未經歷大規模的戰爭,國力達到了鼎盛。
🔔結語
朗讀技巧的提升,無疑是對表達的精準要求,但真正能打動聽眾的,往往是語言背後的情感和深層的文意理解。技巧只是手段,而文意的領會與情感的投入才是朗讀的靈魂。在朗讀過程中,只有當我們將每個詞語與語句的深層含義真正吸收並轉化為情感,才能使朗讀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表達,更是情感與思想的真實呈現。希望今天所分享的技巧能幫助大家在技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文意的深刻理解,並將其融入朗讀中,使每一段文字都能感動人心,觸動靈魂。
📌【延伸參考】
■ 畢仙蓉老師朗讀〈諫逐客書〉(李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_179rnDwBI
■ 畢仙蓉老師朗讀〈與元微之書〉(白居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yhAdXgm3Mg
■畢仙蓉老師朗讀〈過秦論〉(賈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YfIomtrGkY
■畢仙蓉老師朗讀〈前赤壁賦〉(蘇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X2EvCjMhk0
■畢仙蓉老師朗讀〈師說〉(韓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u4z016fUk
■畢仙蓉老師朗讀〈秋水〉(莊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cjfWhgcozg
■畢仙蓉老師朗讀〈西湖七月半〉(張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6vLm26uuA
■畢仙蓉老師朗讀〈勞山道士〉(蒲松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9qIT--MPs
■畢仙蓉老師朗讀〈虯髯客傳〉(杜光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dhWLuVKYG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