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用我的想像朗讀一首詩(一篇文章)/畢仙蓉


作者:惠文高中 畢仙蓉老師


        鄭愁予<錯誤>這首詩,已不知有多少人為它作過「賞析」,其中不乏細膩的見解。更有人專訪作者本人,呈現的文字紀錄,彷彿讓詩人與我面對面了。今天我用自己的想像朗讀詩人的作品,既期待他本人聽到,又害怕他聽了失望。最終,我選擇勇敢面對作者的指點,如此,在「用自己的聲音詮釋文人作品」這條學習路上,我才能走得更漂亮。教育廣播電台《聽見‧桃花源》美麗的主持人素貞問我:「妳會想找原作者一起朗讀嗎?或是由妳朗讀,再加上原作者回饋?」朋友!你們知道我的答案了吧!

        我想將這個單元定名為《用我的想像讀一首詩(一篇文章)》,是源於「作者之死」這個理論。我喜歡朗讀,無論是經典古文或是現代詩文,我都會習慣地──見到文字便「讀」起來。有旁人在時,便在心裡「讀」。因此我的閱讀速度不快。雖然不快,但自認為讀得很徹底──能真正感受作者的心靈與思維。我說的「感受」,是自己的揣摩與想像,不一定就是作者真正的想法;倘若我一定要知道作者的本意,那麼只能讀活人的作品,因為他們活著,我才有機會親自訪談、了解。然而,許多經典,作者早已不再,又或者作者名不見經傳(但作品就是被流傳且膾炙人口)。
        固然我可以從一些學者的「賞析」中了解作品,但那也是他們個人的賞析,不見得就是作者的本意。因此羅蘭‧巴特的「作者之死」理論,對我這種愛朗讀的人來說,真是最好的理由;我可以不管作者本來的意圖,用讀者我自己的思考來「創造」作品的意義。儘管如此,我還是會在第一次朗讀之後,尋找關於原作的本意,即使是後人作的分析,我也會與自己當初朗讀時的想法比較一番,然後在第二次朗讀同篇作品時,「讀」得更令自己滿意(通常我對一篇作品的第一次揣摩與專家分析,差異不大)。

       過去我在一些學校朗讀鄭愁予先生的<錯誤>這首詩時,都獲得熱烈回響──這給了我更多的自信與感恩。今天也想以這首詩作為這個單元的開端……


朗讀講評(以下口語化說明)/畢仙蓉 http://ppt.cc/dzQ9

朗讀講評2/畢仙蓉 http://ppt.cc/MFYi

朗讀──怎麼讀(語體文暨文言文)I /畢仙蓉http://ppt.cc/OUyn

朗讀──怎麼讀(語體文暨文言文)II /畢仙蓉http://ppt.cc/b8mL

彰化縣一百年語文競賽國小學生組複賽朗讀講評 /畢仙蓉http://ppt.cc/tY2F

彰化縣一百年語文競賽國中學生暨高中學生組複賽演說講評 /畢仙蓉http://ppt.cc/Lzti

通往演說的祕境──朗讀 / 畢仙蓉老師 http://ppt.cc/0m9v

全國語文競賽臺中市初賽朗讀講評/畢仙蓉 http://ppt.cc/F7t1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