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識曾國藩進入<求闕齋記> /畢仙蓉
<求闕齋記>是曾國藩三十六歲時的作品。
詮釋一篇作品前,總想知道作者當時年紀。除了年紀,他已經歷哪些事,也有助於我的詮釋。
略讀<求闕齋記>作者生平,便發現以「少年得志,仕途亨通」形容曾國藩,似無不可。
三十六歲的曾國藩,官已至文淵閣直閣事
(看守、清查、搜補宮廷內府藏書、典籍),必然文學淵博。那麼溫文儒雅的氣質,是不是該「讀」出幾分?說「幾分」而已,是因為不忘曾國藩曾在四十三歲時,建立一支地方團練(湘軍),全軍只服他一人,可想見威勢。五十四歲時,他率領的湘軍攻陷天京(南京),成功鎮壓曾讓湘軍吃足苦頭的太平軍。六十歲時,「法國公使羅叔亞要求殺天津道員、知府、知縣為法領事抵命,並以戰爭相威脅,曾國藩嚴詞拒絕……」 這些事蹟均可知曾國藩在榮耀時,會考慮其他;不僅看見事情表象,還能全盤考慮,那麼除了「讀」出他文人儒雅的氣質,也要「讀」出他能掌握全局的氣度和視野,也就是語調呈現軍事家冷靜與剛健的精神。即便<求闕齋記>是曾國藩三十六歲時的作品,軍事家的性格也以暗藏其中,不是嗎?
(看守、清查、搜補宮廷內府藏書、典籍),必然文學淵博。那麼溫文儒雅的氣質,是不是該「讀」出幾分?說「幾分」而已,是因為不忘曾國藩曾在四十三歲時,建立一支地方團練(湘軍),全軍只服他一人,可想見威勢。五十四歲時,他率領的湘軍攻陷天京(南京),成功鎮壓曾讓湘軍吃足苦頭的太平軍。六十歲時,「法國公使羅叔亞要求殺天津道員、知府、知縣為法領事抵命,並以戰爭相威脅,曾國藩嚴詞拒絕……」 這些事蹟均可知曾國藩在榮耀時,會考慮其他;不僅看見事情表象,還能全盤考慮,那麼除了「讀」出他文人儒雅的氣質,也要「讀」出他能掌握全局的氣度和視野,也就是語調呈現軍事家冷靜與剛健的精神。即便<求闕齋記>是曾國藩三十六歲時的作品,軍事家的性格也以暗藏其中,不是嗎?
三十六歲,血氣方剛,孔子說:「戒之在鬥。」
曾國藩應該不是急躁之人,他寫<求闕齋記>時,應是一般人好鬥(鬥名、鬥利)時,但文中強調「一損一益」的自然之理,除了警惕貪利或貪名者,還明白表示自己對外在的榮譽以及身體的享樂,不敢貪求。最後又強調:人非聖人,若享有過度的讚譽,很容易在誇耀與裝飾中迷失自己……。再看《清史稿·曾國藩傳》寫他的長相:「國藩爲人威重,美須髯,目三角有陵,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悚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差錯)者。」
由此可知,「讀」<求闕齋記>,要讀出三十六歲「少年得志,仕途亨通」的俐落、自信,以及軍人性格的自警,還有「注視移時不語,見者悚然」的莊嚴、沉穩與「守闕(缺)」的謙卑。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