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我看106年第一次模擬考試題爭議/畢仙蓉老師


       我常強調:「有時答錯,並不是你的錯。」因為有些題目確實設計不良(出題者或許以為學生的思考方向會與老師一模一樣),甚至還可能給錯答案。(節錄自<錯誤是解決問題的開端/畢仙蓉>)
以下談106年第一次模擬考爭議試題:
       從我有記憶開始,母親的一雙手就粗糙多骨的。她整日的忙碌,從廚房忙到稻田,從父親的一日三餐照顧到長工的「接力」(鄉語點心之意)。一雙放大的小腳沒有停過。手上滿是裂痕,西風起了,裂痕張開紅紅的小嘴。那時哪來像現在主婦們用的「薩拉脫、新奇洗潔精」等等的中性去汙劑,洗刷廚房用的是強烈的碱水(用碱塊浸泡過的水,可用以洗滌油垢),母親在碱水裡搓抹布,有時疼得皺下眉,卻從不停止工作。洗刷完畢,餵完了豬,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滾燙的水,把雙手浸在裡面,浸好久好久,臉上掛著滿足的笑,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夠了,拿起來,拉起青布圍裙擦乾。抹的可沒有像現在這樣講究的化裝水、保養霜,她抹的是她認為最好的滋潤膏──雞油。然後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裡,就著菜油燈,瞇起近視眼,看她的《花名寶卷》(書名。為過去農業社會流行的一種通俗讀物,用五、七言句報導古代名人的故事。)。這是她一天裡最悠閒的時刻。微弱而搖晃的菜油燈,黃黃的紙片上細細麻麻的小字,就她來說實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時問她:「媽,你為甚麼不點洋油燈呢?」她搖搖頭說:「太貴了。」我又說:「那你為甚麼不去爸爸書房裡照著明亮的洋油燈看書呢?」她更搖搖頭說:「你爸爸和朋友們作詩談學問。我只是看小書消遣,怎麼好去打攪他們。」
    她永遠把最好的享受讓給爸爸,給他安排最清靜舒適的環境,自己在背地裡忙個沒完,從未聽她發出一聲怨言。有時,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搥幾下胳膊與雙腿,然後歎口氣對我說:「小春,別盡在我跟前繞來繞去,快去讀書吧。時間過得太快,你看媽一下子就已經老了,老得太快,想讀點書已經來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開了,回到自己的書房裡,照樣看我的《紅樓夢》、《黛玉筆記》。
老師不逼,絕不背《論語》、《孟子》。我又何曾想到母親勉勵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親身邊,給她搥搥酸痛的手膀?    
   四十年歲月如夢一般消逝,浮現在淚光中的,是母親憔悴的容顏與堅忍的眼神。今天,我也到了母親那時的年齡,而處在高度工業化的現代,接觸面是如此的廣,生活是如此的匆忙,在多方面難以兼顧之下,便不免變得脾氣暴躁,再也不會有母親那樣的容忍,終日和顏悅色對待家人了。
      ——節錄自琦君《三更有夢書當枕‧媽媽的手》
★以下是我一人分飾兩角(扮演爭議兩方)
B36.由本文最後兩段的內容,可知作者日後覺得愧對母親,她覺得愧疚的原因,不包括下列何者?
                            (A)沒有適時體貼母親,減輕母親的痠痛
                            (B)無法如母親一般和顏悅色對待家人
                            (C)除非老師逼,否則絕不背《論語》、《孟子》
                              (D)自己太不懂事,竟視母親對自己的寵愛為當然
畢老師詳解:「愧對」的意思,它即是心裡覺得對不起,一想起那些事就心裡有愧。認為36.B)敘述有誤的理由:「不能和顏悅色對待家人」與修養有關,再說作者於最後一段提到這原因是「處在高度工業化的現代,接觸面是如此的廣,生活是如此的匆忙」,是這些原因讓她面對自己家庭中的「家人」(並非她母親),無法有母親那樣的修養,與是否愧對母親無關。如果硬要指著作者的鼻子說:「你這樣也愧對你母親!因為你沒有學得她的好修養!」……相較於(D)的「不懂事」,是不是選(D)較安全呢?
36.A)敘述無誤的理由:我又何曾想到母親勉勵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親身邊,給她搥搥酸痛的手膀?  「我又何曾想到……給她搥搥酸痛的手膀?  」即表示後悔當初不知體貼母親。
36.C)敘述無誤的理由:「老師不逼,絕不背《論語》、《孟子》。我又何曾想到母親勉勵我的一番苦心…… 」這「我又何曾想到」即是一種內疚的口吻。
36.D)敘述無誤的理由:琦君的母親對她說:「小春,別盡在我跟前繞來繞去,快去讀書吧。時間過得太快,你看媽一下子就已經老了,老得太快,想讀點書已經來不及了。」琦君的反應是「照樣」看她的《紅樓夢》、《黛玉筆記》等閒書,而非母親希望她讀的如論語》、《孟子》(請見倒數第二段)接著「我又何曾想到母親勉勵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親身邊,給她搥搥酸痛的手膀?」即可聽出內疚之感。這些地方確實呼應(D)不懂事。至於母親是不是如(D)說的「寵愛」琦君?見仁見智!認為母親是寵愛孩子的人,應該是讀到這句「我又何曾想到母親勉勵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親身邊,給她搥搥酸痛的手膀?」由此認為母親沒有叫孩子幫她搥搥酸痛的手膀,就是一種寵愛。這或許說得通。因為不溺愛孩子,就可以要求孩子替自己搥搥酸痛的手膀,教孩子以行動表示孝順,而琦君的母親並未如此要求。不認為母親是寵愛孩子的人,應該是認為琦君當時並未做些什麼嚴重任性的事。
★此題結論:雖然畢老師已作了上述解釋,但仍然認為此題為不良試題!問題就是出在(B)和(D)的爭議。以上解釋也只是為了配合出題者若堅持不送分的情況下而勉強作的解釋!
C37.關於本文寫作特色的分析,下列何者正確?
                          (A    借母女二人的對話,幽微反映母親的哀怨
                           (B    透過母親粗糙的雙手,刻劃母親的寬厚慈愛
                           (C    藉由生活化題材的描述,含蓄傳達母親對父親的愛
                           (D    以今昔對比的方式,寫二代女性對操持家務態度的差異
畢老師詳解:
A    關鍵錯誤在「哀怨」二字。第二段「從未聽她發出一聲怨言」證明琦君的母親即使嘆氣對她說:「小春,別盡在我跟前繞來繞去,快去讀書吧。時間過得太快,你看媽一下子就已經老了,老得太快,想讀點書已經來不及了。」仍應該是最後一段最後一句說的「終日和顏悅色對待家人」。何謂「哀怨」?哀傷怨恨。嘆氣不代表哀傷,也不代表怨恨。哀傷與怨恨多嚴重呀!
B    關鍵錯誤在「慈愛」二字。「慈愛」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多指長輩對晚輩的愛而言。注意「慈愛」二字,也不能忽略前半句「(B)「透過母親粗糙的雙手」。如果這個選項是對的,內容應該著墨在琦君的母親那雙手如何表現對她的慈愛,然而從第一段整大段來看,琦君與她母親的雙手關係不明顯,反倒是第二行「從父親的一日三餐照顧到長工的「接力」(鄉語點心之意)」,與第一行「母親的一雙手就粗糙多骨的。她整日的忙碌,從廚房忙到稻田……」這可清楚看出母親的雙手是跟整個家庭有關。再看「寬厚」的定義,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器量寬大厚道。一般會提及這兩字,是有對象做了什麼對不起主角而讓主角不與他計較的事……。天呀!說到此,實在無法配合答案勉強說下去!我就認為這選項沒錯,理由:第二段開頭「她永遠把最好的享受讓給爸爸,給他安排最清靜舒適的環境,自己在背地裡忙個沒完,從未聽她發出一聲怨言。」這還不能看出一位母親為了先生犧牲享受的寬厚嗎?說到「慈愛」,「小春,別盡在我跟前繞來繞去,快去讀書吧。」與「我又何曾想到母親勉勵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親身邊,給她搥搥酸痛的手膀?」這些地方難道不能感受出一位母親即使自己再累也捨不得讓孩子出力為她服務的慈愛嗎?不過因為是單選題,(C)當然沒問題。
C    第二段開頭「她永遠把最好的享受讓給爸爸,給他安排最清靜舒適的環境」即是為第一段整大段下的結論。第一段不難看出是寫母親當年生活的艱辛,以及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愛,這從琦君問:「那你為甚麼不去爸爸書房裡照著明亮的洋油燈看書呢?」而母親答:「你爸爸和朋友們作詩談學問。我只是看小書消遣,怎麼好去打攪他們。」可看出。
D    關鍵錯誤在「兩代女性操持家務」。因為最後一段固然提到琦君自己「在多方面難以兼顧之下,便不免變得脾氣暴躁,再也不會有母親那樣的容忍,終日和顏悅色對待家人了。」卻為著墨(用文字描繪、陳述)自己操持家務的「情形」。說到此,發現此選項有「態度」二字。若堅持認為此選項對著,「容忍」與「和顏悅色」卻是也屬於「態度」。反對此選項者就要爭辯了:「全文重心不在兩代女性操持家務的爭議呀!」贊成此選項的便可反駁:「題幹說寫作特色,又不是說寫作重心!」所以,這又是一爭議題。

★命題原則中「命題應避免爭議」之原則,36.37.都不應該計分。★請參考錯誤是解決問題的開端/畢仙蓉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