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我在國文教學上的用心/畢仙蓉

臺中市立惠文高中畢仙蓉老師










我在國文教學上的用心/畢仙蓉
       原本這篇是下一場分享的講稿(習慣先把講稿給老師閱讀,現場把握時間利用教材說明作法),題目一再修改,從<聽,見閱讀力>、<聽!見閱讀力>、<我從朗讀發現作品價值與培養閱讀素養的方向>、<培養閱讀素養的方向>到現在<我在國文教學上的用心>這個題目。如此煞費心思,即是想讓各位老師知道我最想告訴大家的是:閱讀素養,很重要!國文課,即是讓學生具備閱讀素養的關鍵。無論我們(國文老師)教給學生什麼,就是要讓學生有閱讀力,否則不用「教」,只要求學生聽我們說、說、說,而他們背、背、背,即可。知識再多卻不能活用,那些知識用來作什麼呢?時間久了,難道不會遺忘嗎?生命本該發揮在美好的事物上,如果我們自認為給學生的知識是美好的,那麼請用心設計題目讓他們發揮吧!雖然清代文學家張潮說過:「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我也因此簡化跟學生說:「能記才能用,不記而胡用,易成『危』用!」但我總想著可以讓學生「甘願記、快樂用」的教學法……

        我喜歡朗讀,古今中外的詩文絕不偏頗一方,因為我自許為優秀的朗讀者!「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想成為優秀的朗讀者,應該是任何文體、任何一篇作品,都能詮釋得淋漓盡致,甚至成為經典。我期許自己:無論什麼樣的作品,至我手上,都該極力忠誠地詮釋它的價值,再說那作品很可能伴隨作者的血淚產生,要不就是有作者的精魂在其中,我以一個朗讀創作者的身分與它惺惺相惜。因為朗讀,我更能感受作品價值的高低。當然我仍得不間斷地培養自己的閱讀素養。說到此,必須坦白:我仍會遇上根本不想浪費時間朗讀的作品,能默讀它一次就夠了。
       很久以前我也跟一些老師相同,看到教科書選用的某些文章,忍不住說:「怎麼選這文章?學生會想看嗎?會想聽老師講解嗎?」奇怪的是,無論換了哪家版本,都會聽到這種聲音。選文不都是來自一些被認定為「專家」的人他們的眼光嗎?難道各家都不夠專業?曾經我這麼懷疑。
        自錄製課文朗讀有聲書開始,即要求自己:無論個人再怎麼不喜歡的課文,都要相信那是作者的心血結晶,他們當時用心於這篇,就像我用心於朗讀一樣。將心比心,我拋開使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主觀意識,用心讀出每一篇作品的價值,也讀出作者創作時的那顆真心。結果發現:曾經我不喜歡,也是一些老師不喜歡的作品,在我的詮釋下,變得令自己喜歡也令聽過的老師喜歡了。老實說,我頗自豪地認為是我把作品救活了。
       每至一所學校分享,難免有老師好奇我的國文時數究竟一週幾節,或者好奇我如何在課本之外還能進行那麼多的閱讀活動。我總是開心地回答:跟大家一樣的時數,且不給學生回家作業。說到「回家作業」,請別誤會我是那種主張「不出回家作業」的老師。如果作業是一篇作文或作文以外的學習單,都需要專心思考,且是獨立完成。在家寫,很難要求每位學生都專心如在考場;是否獨立完成?為避免此疑惑,就在課堂作吧!
              為什麼我能進行那麼多閱讀活動?我們不能敎給學生所有,所以在開始一課之前,會思考:什麼一定要敎,什麼需要仔細敎,什麼可以簡單敎,什麼可以想到再敎,而什麼是鼓勵他們自己去學。(請參考<從文本分析談國文教學的重心/畢仙蓉老師)
            「大量閱讀」與「反思」是這幾年我在國文教學的兩個重點。這兩種方式在課堂上先後進行,不但可以活絡學生的思維,還可豐富他們寫作的題材及運用能力。
                在我設計的閱讀活動裡,有一項是讓學生聽見語文的美感。當然我說的「美感」絕不是一味強調聲情之美,還包括有些作品存在的思想價值。或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惑:「從默讀與文句分析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就行了,為什麼要採朗讀方式?」當然行!成功的教學法哪裡僅有一種?我強調讓學生聽見語文的美感,是為了加強他們對作品的感受力,且這十幾年來,實在不喜歡將一篇文章由老師我徹頭徹尾來分析給學生聽。因為擔心自己分析太詳細,並未訓練出學生自行分析的能力。再說我也不敢保證自己的分析,可以讓絕大部分的學生一整節課專心聆聽;會不會有我自以為講述精彩,實際讓許多學生煩不勝煩呢?會不會有學習力強的學生心裡著急著老師怎麼一直在文章上兜圈子?就讓學生自己來分析吧!用什麼方式分析才不會浪費時間?一樣讓學生像老師那樣將一篇文章從頭至尾講述?每位學生都像老師表達那麼流暢?會不會更是拖延時間?但絕對有必要培養學生分析的能力,怎麼辦?這時便考驗老師掌控時間與教學情境的能力,以及設計問題的智慧了。在思考「時間」、「教學情境」與「問題設計」這三點之前,不妨先問自己:為什麼要教課文?倘若各位同意我說:「課本不過是我授予學生語文基本知識與文學史常識的媒介。課文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明白處世智慧,知悉世界變化,了解生活樂趣,清楚環境美醜……。學生在課文以外的閱讀更有興味。(請參考從課文存在的目的談起/畢仙蓉)」那麼對於問題設計便知該如何省去不重要的問題,該著重在哪些問題。能掌握問題設計的方向,自然較能掌握課堂時間。接下來「教學情境」跟教材教法有關。什麼樣的教學情境可以培養學生「課堂投入」的需要?我不敢以「專家」自詡,我僅是經常實驗、實作、反思與修正而已。我的訪法至少有下列三種:
一、     讓學生有說話的機會。許多學生不都愛講話嗎?透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他們與同學討論問題並演練上臺如何表述。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還可協助學習力較慢的孩子。
二、     讓學生有上網的機會。有幾個學生坐在電腦面前會沒精神?老師拋出問題讓學生利用電腦搜尋資料。
三、     讓學生有欣賞短片與音樂的機會。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是屬於視覺或聽覺型的孩子。視覺型學習者,需要提供他們圖片、影片、動畫……等刺激方式讓他們接受信息與表達信息;聽覺型學習者,則需透過朗讀、音樂、討論……等方式增強他們學習能力。(請參考<啟發式作文教學/畢仙蓉老師>)
    從以上教學方式來看,學生哪有機會於課堂發呆或作自己的事?那麼回到之前說「讓學生聽見語文的美感」,這是閱讀課文與課外文章(含詩歌),必須培養的能力。通常我進行這項能力訓練,會提醒自己須囊括「檢索與擷取」、「發展與解釋」、「省思與評鑑」等國際閱讀素養的三種歷程。但老實說,我進行「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活動頗多,礙於時間限制,必須調整每次活動的問題設計,因此可能有時就省略三項歷程中的某一項,或只進行其中一項。(請參考<閱讀融入國文教學/畢仙蓉老師>)說到閱讀素養中,臺灣學生最弱的一項能力——省思與評鑑,它應該需要一種感悟力。透過「聽」的訓練,加強學生對文章的感悟。教師也可從指導學生「聽」的過程,先了解學生閱讀力的強弱,再透過數次訓練,養成學生品讀作品的習慣,而非一般迅速讀過了事。當然前提是我們提供給學生的作品,確實有品讀的價值。我想應該有老師想先問我花多少時間逐字逐句解析課文。其實我早已不在文本上逐字逐句說明,這先得感謝各家出版社用心設想學生需要的解釋,那些都已經印在書本上。其次,我認為文本不須逐字逐句講解的原因:
1.十年前,我把文本逐字逐句講解(還仔細分析結構)的原因:
 1)希望學生熟記文本,因為試題(那些年)許多今日稱作的「不良試題」即是需
      要熟記課文才能作答。
 2)希望學生以課文為寫作範本。
2.近十年,不把文本逐字逐句講解(還仔細分析結構)的原因:
 1)與其叫學生熟記文本,不如讓他們「感受」與「理解」文本。因此藉由我的朗
      讀達成此一教學目標。【課文朗讀有聲書】製作之前,我是真人現場朗讀;有聲
      書出版之後,我不必那麼辛苦,且可以隨時暫停或倒回,以利進行我在《如何
     以下列舉幾次教學設計,我先後進行「聽見語文的美感」與「搜尋資料」等能力訓練。學習單中,我請學生說明聲情變化的理由,目的就是引導他們閱讀文章並了解文意。
一、<年,真的是一隻怪獸>學習單
    請以朗讀者的角色分析作家陳胤<年,真的是一隻怪獸>一文,判斷哪些地方須有明顯的語氣或節奏(快或慢)的變化,並說明理由。
語氣有哪幾種?開心、緊張、感慨、高亢、羨慕、悲痛、遺憾、輕蔑、憤怒……等。
二、<殷建波詩作閱讀>學習單
     問題一:請分別說明朗讀者聲情變化與三首詩的關係(聲情,指的是聲音透露的 感 情,包含語調和語氣的變化)
     問題二:請將三首作品編寫成一則故事或者抒情短文(不須依照以下排列順序)
三、<詹義農詩作閱讀>學習單
     問題一:朗讀者的聲情在詩裡有哪些變化?請舉詩中句子形容其聲情,並依據文本說明那樣讀的可能理由。若是你有不同的詮釋,也請說明你的看法(聲情,指的是聲音透露的感情,包含語調和語氣的變化)
     問題二:若說這是一首諷諭詩,請說明它諷刺的主題是什麼。
四、<楊子澗詩作閱讀>學習單
    問題一:朗讀的節奏在詩裡有哪些變化?請舉本詩說明那些變化的可能理由。若是你有不同的詮釋,也請說明你的看法(聲情,指的是聲音透露的感情,包含語調和語氣的變化)
    問題二:請分別說明下列詞語在本詩產生的影響。例如:花苞就是花苞,為什麼還說成「座艙」?為什麼不直接說「蜜蜂」,而用「薄翼」替代呢?諸如以上,敘述時,可運用你的想像力。 
五、<楚淨詩作閱讀>學習單
    問題一:朗讀的節奏在詩裡有哪些變化?請舉本詩說明那些變化的可能理由。若是你有不同的詮釋,也請說明你的看法(聲情,指的是聲音透露的感情,包含語調和語氣的變化)
    問題二:邀請各校教師命題
    1.     請找出詩中與李白有關的詞語並簡要說明(出題者:林季咸老師)
    2.     本詩中,不只一次提到「青蓮」,本詩亦題為「蓮想」。請找出其他以「蓮」為主
      要意象的詩作,藉以欣賞比較。(出題者:蔡名雅老師)
    3.     請以詩中提到的地點,拼湊出李白行走天下的地圖,並選擇一地,吟誦與該地相
      關的詩作。(出題者:薛聖月老師)
   播放畢仙蓉課文朗讀有聲書     http://mu6.me/125702
(1) 第一次播放:點出下列幾處,請學生括弧,於下一堂課回答分別從那幾出感受什麼樣的氛圍,或人物性格,並說明發生了什麼事。
●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
●眾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
●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
●此人料吾平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
(2) 第二次播放:請學生重新感受第一次播放時特別提醒的那幾處,並於課文中寫上自己原本不懂或者沒把握的字音。
(完整內容請見<<空城計>教學計畫/畢仙蓉>)
七、從「課文朗讀有聲書」賞析<我所知道的康橋>
播放課文朗讀有聲書
教師叮嚀
1.     請在文中聲情(聲音呈現的情感)明顯變化處,以( )標示哪幾句,並以「↑」或「↓」表示音調的上揚或下降。
2.     請在「遠近的炊煙,成絲的、成縷的、成捲的,輕快的、遲重的、濃灰的、淡青的、慘白的,在靜定的朝氣裡漸漸地上騰,漸漸的不見,彷彿是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地翳入了天聽。」註明你聽到的節奏變化,或者任何感受。
3.     請簡要說出透過本課可以推想作者徐志摩具備什麼樣的性格?
4.     請務必在聆聽過程中同時標明生難字音。
八、<木蘭詩>文本內容研究與討論之設計
播放課文有聲書(朗讀者:畢仙蓉老師)
播放前,說明此活動停止後必須回答的問題(事先發給學生學習單):
    1.詩中哪幾處如故事中的旁白?哪幾處如主角自述?
     ※預想:有學生認為末段(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
      雄雌?)屬主角自述,也有學生認為是作者評論。此時又可開放討論與發表。
    2.請說明朗讀者聲情的轉折經過,並列舉幾處說明轉折的理由。
九、<如何藉由朗讀有聲書引進賞析>
   1.你對文中哪幾處的敘述印象最深刻?請說說你當下的感受或想像
   2.你能想像作者當時的心情嗎?請舉出文中幾處說明。
(完整內容請見<如何藉由朗讀有聲書引進賞析>)
   
補充
課文朗讀有聲書的運用與功能(選自<朗讀與閱讀教學:如何從[讀]培養省思與評鑑能力/畢仙蓉>)
           欣賞一部影片時,僅見字幕出現卻沒有聲音,與文字和聲音同時呈現的情況,哪一種給人的感染力更深刻?一本食譜擺在眼前,即使印刷如何精美,總比不上廚師在你面前炒作來得吸引人;倘若再加上如一些美食節目主持人那樣的三寸不爛之舌──聲情介紹,更是令人垂涎欲滴,不是嗎?一份好的課文有聲書,作用即是讓文字具有價值的作品,透過恰當的詮釋,讓讀者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思並呈現文字的高倍力量。學習者在優質的課文有聲書輔助下,可免去瞎子摸象之苦,直接感受也實際感動,豈不更是一種有效學習?朗讀(課文)有聲書的功能有:提升學習氛圍、體會作者情感與思維、減少剖析課文的時間(不是否定講解,而是有些講解非必要講)、增加思辨能力訓練的機會。(此段內容節錄自拙作<如何藉由朗讀有聲書引進賞析>作法也請參考該篇)其他作法也可參考參考<從「課文朗讀有聲書」賞析〈我所知道的康橋〉>以及<從有聲書訓練專注力與表達能力
  <從「課文朗讀有聲書」賞析〈我所知道的康橋〉>學生回饋如下(僅列三位,其餘大同小異):
懷淵:文章有許多寫景的地方,由我們自己揣測作者的心情,有點困難,播放兩次或三次課文朗讀CD,可以清楚了解。
泫丞:我們的程度不一定懂作者想表達的意境,聽了老師的朗讀,不但可以學到一些朗讀技巧,還可以更了解作者究竟想表達什麼。
承恩:一定要播放課文朗讀有聲書,因為更容易分辨哪一段最有感染力,也會對文章有深刻記憶。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