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閱讀融入國文教學/畢仙蓉老師


 回想自己在國文教學上──從傳統的鑽研課文作者、文章結構、修辭、語法、形音義……等記憶題,改變至今偏重閱讀理解及延伸閱讀──應該是跟隨時代的腳步吧!雖然這是一個需要廣泛閱讀的時代,更是一個重視閱讀理解力的時代,但許多時候「能記才能用」,傳統也有它留存的需要。課堂有限的時間裡,我們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應該清楚分辨該教學生在二者間各取多少且如何取得;記憶題與理解題,何時孰輕?何時孰重?該記多少?又該花多少工夫理解?
  影響全世界教育走向的PISA評比,正一步步引領臺灣國語文教學改變;只是這個改變似乎僅存在於想改變的老師身上,這些老師必須辛苦承受守舊派的拖延甚至反對。換句話說,當國際閱讀評比顯示臺灣學生在閱讀素養中的「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省思與評鑑」等表現偏弱時,認同這三項能力遠勝於傳統記憶題教學的老師,是不是真能放心改革?除了教師本身的認知與性格,恐怕還有他們任教學校的人事環境──都是左右的關鍵。
到過許多中小學分享教學實務經驗,幾乎每一場都會有老師好奇地問我如何在課堂上給學生那麼豐富的素材?如何分配教學時間?課本要上到何種程度?如何在國文課進行「閱讀教學」?學生考試成績是否達到預期……種種都是我在一堂課開始前都會考慮的問題。坦白說自己也是近五、六年才從傳統教學法走入現在的教學方式。延續五、六年愈教愈有樂趣,當然是從學生與我在課堂上的互動〈感覺每堂課我彷彿真的就是個主持人與追問者〉──令我發現他們思辨與表達的強力,也讓我發現閱讀理解策略使他們變聰明,下筆更能快、狠、準〈不過我指的是理解題而非記憶題,記憶題則需看他們肯記多少且又能記住多少了〉。
   我總覺得每一個人只要有心,都可以找到他成功的方法。雖然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總要評估自己的能力、處境〈環境〉以及捫心自問有多少意願肯嘗試。
   我在國語文教學找到自己的方法:一、以朗讀方式將學生帶入情境。二、提供學生大量閱讀的機會,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以及說故事、寫故事的能力。三、持續不斷訓練學生判斷關鍵字句的能力──熟能生巧,要「巧」,就要「熟練」。四、指導學生命題,以增進他們解題的能力。五、設法提供學生發表的園地──建立他們表達與創作的意願〈這是我認為頗重要的一點,因為有這一點,前四項就更容易達到老師的理想〉。
     也許不久後我又想到什麼方法,或者改變原來的作法,無論如何都是為了使學生更能習慣思考與表達,更想閱讀與創作。
有幸榮獲全國閱讀推手個人獎,我更有義務在國語文教學中推動閱讀。閱讀與升學現實〈考試成績〉真得就如「魚」和「熊掌」。如何兼得?其實只要把閱讀的定義延伸──不要只限於印刷的書文,舉凡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剛為七年級生上過朱自清的經典作<背影>,腦海裡仍清楚浮現學生陶醉於我連續朗讀幾篇關於「父愛」散文的專注畫面,還有他們欣賞同樣主題的動畫後那熱絡討論的場景……。今天就不再深談我如何將閱讀融入國文教學,因為大家可以點入以下網址知道更多。我想與大家分享七年級生的學習單。
關於閱讀融入國文教學:
一、     http://ppt.cc/Xvew
二、     http://ppt.cc/TRea
三、     http://ppt.cc/s7HP
四、     http://ppt.cc/E-CK
五、     http://ppt.cc/488v
六、     http://ppt.cc/S1iq
七、     http://ppt.cc/b4YN
八、     其他〈一些屬於閱讀理解策略的部分,若有興趣可點入【試在畢得】搜尋〉


【學習單】以下每一張都是課堂完成且是優良作品,但老師發現怎麼有幾張分明就是Good卻未被打上「Good」!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