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藉一首詩與作者詩觀的聯結訓練閱讀能力/畢仙蓉老師


    讀一首好詩確實可以使人聰慧。
    雖然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但他並未否定詩可能還有其他價值,是吧!對我而言,一首我心中的好詩,還可以訓練分析力、組織力,並開發想像力與創造力如果學生喜歡讀詩,我知多半是因為它既短又淺,當然題材也能引起學生興致這興致有時也需老師引起;如果學生不喜歡讀詩,我也知那是他們常在看不懂的詩上作答,而那答案關係他們的分數。因此心生畏懼,甚至厭惡。可惜呀!可惜!一些好詩便被學生拒於千里之外了。(與以上相似的內容,我在過去常提,今再次提及,實因的確如此)
         今日我即藉一首好詩,跟大家分享在教學上如何進行閱讀能力訓練。非常感謝新加坡著名詩人卡夫熱情提供他的詩觀與著作供我分享。首先介紹詩人(標楷體是詩人口述)
詩人卡夫簡介
      卡夫原名杜文賢,祖籍中國廣東,1960年生於新加坡。1985年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獲文學士。1986年獲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榮譽學士。畢業後擔任教職至今。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寫小說、散文、詩及評論等。著有散文集《生命的神話》(1986年)、中篇小說《我這濫男人》(2003年)、詩集《我不再活著》(2013年)。部分作品收入《同溫層散文選》、《吾土吾民創作選》(詩歌)、《新加坡共和國華文文學選集》(散文)、《新華文學大系小說集》、《新華文學大系詩歌集》、《新華文學大系散文集》、《新華文學大系微型小說集》等。現為野薑花詩社、乾坤詩社與台灣詩學同仁。目前擔任野薑花雅集、臉書詩論壇與吹鼓吹詩論壇中短分行詩版主。
    詩人為什麼取名卡夫呢?他說:「我取名卡夫,正是感覺人不能自在地活著,上下不得,左右難以轉身,總是掙紮在生死隙縫之間。
 關於卡夫的詩觀,他在發表的一篇文章裡,開頭這麼說:生命不過是一首詩的長度。接著繼續說:「詩是詩人的傷口,一寫出來,血就流了。傷口不用說話,詩人流的血千真萬確。詩人的一生其實就是詩的一生。許多詩人遭遇的不幸或者感受到週遭人的悲苦命運,激發了他詩寫的衝動。從這個意義上看,人生是悲傷的,詩是詩人唯一的出口,他在現實生活中種種不如意都藉著詩發洩了,情緒也由此獲得釋放,詩也填補了他在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差距。」說到這裡,卡夫作了一個結論:詩即是『淚」的化身,不同詩人對它做了不同解讀而有了不同的面貌。
    卡夫繼續解釋:「詩,作為我們窺探詩人對這個世界觀感的視窗,如果接受了悲觀意識,它自然就是淚的化身,詩人寫詩就有如把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傷口揭開,讓人接觸到生命的真正意義。認清悲劇存在必然性的目的不是要對人生感到絕望,而是要珍惜與把握當下能有的一切。詩人對許多『不平』無能為力,卻無處可逃,唯有通過詩寫,方能使生命不會只是一場毫無意義的生老病死過程,也才能超越生死而存在。」
    詩,僅是詩人身上的傷口嗎?不!卡夫說:「詩人把傷口進化成『出口』,傷口就不再是傷口,不但撫平自己的憂傷,也獲得重生的希望。」
    《我不再活著》是卡夫第一本詩集的名字,他說:「『不再活著』不是指生命意義的結束,而是很多時候我並沒有『活著』,靈魂早已宣告死亡,幸好我還能用『詩』書寫悲傷。有些人活著,其實早已死去,因為他的靈魂已不存在,形同行屍走肉。我說我不再「活著」,可以對照我筆名的意思,還有我的詩觀,人生是一場悲劇,悲劇讓詩人有了力量去尋找出口。 」至於詩人說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並非要讀者存著悲觀看待人生,反倒是要讀者接受苦樂人生本來就少不了「苦」的事實,且終有離開世間的一刻;無論是活著時面對的挫敗與傷痛,或是死亡前面對的遺憾與不捨,多少都會傷悲。若再觀照詩人說的:「認清悲劇存在必然性的目的不是要對人生感到絕望,而是要珍惜與把握當下能有的一切。」 這「靈魂早已宣告死亡」 的「靈魂」,應該是指當初悲痛的那顆心;不讓心陷在悲傷裡,而讓它藉由書寫成一首詩來走出陰霾。(關於我這樣的解讀,也已獲詩人本身認同)。
        讀完以上卡夫的詩觀,相信讀者不難感受詩人他既感性又理性的性格。如果說以下幾首<詩>跟他的詩觀有關,你會如何解讀詩的意思呢?我先以一首表達自己的聯想,再請問讀者如何根據我的聯想與詩人詩觀聯結。

<詩>卡夫

詩人
- 三十年祭 -
朗讀影片
《畢仙蓉老師朗讀卡夫詩觀與詩作》

和黃昏一起離開那男子
回頭
他還坐在下午寫詩
那男子只好走回去
三幾步路
走到天黑 還在走
莫非他一直在詩裡繞
此事 藏詩裡三十年
我怕 別人說
那男子就是我
而我不是詩人

【我的聯想】我:畢仙蓉
         黃昏是一天即將結束時,這首詩裡彷彿是詩人打算結束他那三十年的寫詩模式。雖然腳步已經離開,但總不捨那個癡情在詩裡打轉的自己,畢竟那也是他,另一個他,與他生命串連的他;想毅然決然捨棄從前那個為了一首詩而絞盡腦汁的自己,然而過去自己創作的習慣,再怎麼令現在的自己嘆息,總還有惺惺相惜的憐憫吧!畢竟都是因為詩,都想成為詩人。或許這男子終究還是消失在黃昏裡,並在下一個黎明出現。那時,他仍是詩人,有了新方向的詩人。他真得想成為詩人,但不再只是為了成就一首詩才作詩的詩人(不是拚命思考用哪些詞彙完成一首詩,而是用真感情書寫真實生活)
【學習單】
問題一:倘若你同意畢老師的詮釋,請說明你的理由。倘若你有不同看法,也請說明。無論哪一說明,皆請根據詩人的詩觀以及詩的線索分析(關於如何依據詩的線索說明,請參考《藉詩訓練理解力與批判性思考力》優良學習單)。
問題二:你從過去至今有什麼改變令你難忘?請說明那項改變的心路歷程。
仿作:此題可依據【問題二】的題材以一首新詩表達,亦可另選題材。

【教學上的建議】
1.     依授課時間限制:【學習單】問題二與仿作可擇一作答。
2.     視班級學生程度:決定是否給予部分提示(引導)。可請學生先思考以下問題(而
這也可以列為提問):
1)文中的男子是不是同一個人?
2)如果這首詩是作者的自述,那麼作者為什麼擔心別人說他就是「那男子」?
3)若將「他一直在詩裡繞」與「我不是詩人」這兩句聯結,你想作者認為詩人應該如何才稱得上是「詩人」?

【延伸閱讀與聯想發揮】
        請學生依據下列詩作發揮自己的聯想,作法可參考畢老師的形式,也可以論述、分析或其他方式,只要是詮釋個人對詩意的了解即可。

【教學上的建議】
1.    依授課時間限制:【學習單】可選擇作答。
2.    視班級學生程度:決定是否給予部分提示(引導)。

        <隙> 卡夫
        
        日子瘦成風也無處轉身
        任由擺布
        聲音張牙舞爪
        擠滿所有時間
        反鎖了眼睛
        要我不能有夢
        
        出走的右耳留下左耳
        不作抵抗
        想像遠方有光
        已近
        馱我躍出困頓的身體
        方覺
        即使是針
        也穿不出天地的缺口
        
        
        <妒忌>卡夫
        
        橫出
        一根刺
        一個仙人掌部落
        迅速蔓延
        窄小的土地
        再也看不到
       
        
  另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計畫/畢仙蓉

2017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補充延伸閱讀學習單    
詩人卡夫說:「詩,作為我們窺探詩人對這個世界觀感的視窗,如果接受了悲觀意識,它自然就是淚的化身,詩人寫詩就有如把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傷口揭開,讓人接觸到生命的真正意義。認清悲劇存在必然性的目的不是要對人生感到絕望,而是要珍惜與把握當下能有的一切。」當你覺得遺憾、沮喪、挫敗或者悲傷,又或者憤怒時,你嘗試過藉由書寫(小語、詩、散文、小說)來沉澱自己的心思並讓心靈找到出口嗎?無論你是否嘗試過,今日請你當一個心靈導師,藉由文字,為自己也好,為他人也可,寫出能轉換心情(由負面走向正面)一則短文或一首小詩。敘述中,必須包含以下三部分:一、曾發生的事(扼要說明即可)。二、那件事產生的負面情緒。三、開導內容。其中第三部分為全文重心。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