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閱讀理解能力在試題上的訓練/畢仙蓉老師

依據104年國中教育會考試題訓練學生keywordskeypoints能力
 想知道我如何將【檢索與擷取】、【統整與解釋】的閱讀理解能力放在keywordskeypoints能力訓練中嗎?

請先閱讀我在幾場演說中的一段話:
  我希望教給學生的能力,不僅是他們「會做」而已,還希望他們能「習慣做」。會做keywords and keypoints的判斷,不代表能輕鬆迎戰【會考】或【學測】中的思辨題。須知道在大考那種緊張的氛圍下,面對幾題略具深度的思辨題,即使平日在校考試成績佳的學生,也可能習慣僅憑「自己認為」,忽略題幹〈或文本〉線索,而判別錯誤。因此我讓學生在校即養成「習慣做」,面對大考的思辨題,就能從容應對且得心應手。作文〈短文、極短文〉也是需要習慣做。大家已經知道我的寫作訓練,其實就是兩種能力的訓練:敘事與反思。透過大量閱讀、思考、討論、分享〈含口語表達〉與實作,學生腦袋裡習慣裝入豐富的題材,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也習於思考和反省〈前提是這種訓練,不能在高中或大學中斷〉,不僅是迎戰考試,在生活中,這些「習慣做」的能力,應該可以幫助他們勇於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

另外,請再閱讀我曾發表的幾段【有效教學】的心得

2015/4/17
【閱讀理解策】讓我看見理解力與反思力的影響,前者使學生變得靈活,後者可以提高生命氣質(如果題目設計得好)。但是在時間的壓力下,往往無暇依照策略中的每種問題一一提問,因此想出這三個可以同時組合成一篇文章的題目:你發現什麼?你聯想到什麼?你領悟什麼?將他們運用於文本與延伸閱讀中。CWT於去年國中教育會考一結束,即請我回答幾個問題。整理時,赫然發現:原來我平日訓練學生尋找keywordskeypoints的習慣,即是PISA閱讀歷程中的【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至於「你發現什麼?你聯想到什麼?你領悟什麼?」不就是【省思與評鑑】嗎?
.......

【活化教學】讓我發現:「思考」與「表達」的能力訓練,源自良好的問題設計,同時輔以良好的引導(老師同時扮演三種角色:主持人、追問者、回饋者)。透過問題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這一直是被強調的事,但教材的提供是否先能引起視覺與聽覺型學習者的興致,應該是它的前提。當然我們不能依賴某種教學方式,否則無法兼顧不同特質的學生。
【閱讀理解策略】,當它被實施的時候,就是一種教學法,而且同【翻轉】一樣是種活化教學。「活化」指的不是一種教學法,它只是種實踐的概念──既提供學生吸收知識的機會,又培養他們善用知識的能力(思考與表達,是生活中最常需要的能力)。無論老師支持或是習慣哪一種教學法,只要是被多數老師採用且見成效的,都不妨一試;只要不心存成見,能用心比較與分析,都不難有令自己喜悅的發現。

2015/4/17
依照20092012 兩屆PISA研究團隊計畫主持人洪碧霞老師的說法,閱讀理解能力可以分成以下三方面:檢索與擷取、統整與解釋、省思與評鑑。「檢索與擷取」:依據問題要求或指明的特點,找出文中清楚寫出的訊息。「統整與解釋」:合理的理解,包括比較和對照訊息、獲致結論、指出與列舉支持性證據。最後「省思與評鑑」:將所閱讀的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經過判斷與省思過後,就文本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由此來看,103年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題「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是屬於「省思與評鑑」這種高層次的思考。在這類的題目中,我們可以見出學生是否具有批判的能力、後設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我們的國文教學方向,除了知識的傳授,今後更應該著重思辨理解能力的訓練,使教出的學生具備「分析」、「綜合」與「評價」這三種思考能力,也不致在瞬息萬變、光怪陸離的社會中迷失。當然各校老師必須先有共識──知道學生學習的重心是什麼,校內考試的命題方向不應讓學生無所適從,也不應讓學生的學習方向本末倒置。雖然老師都會尊重同事間彼此的專業能力,但老師對於自己在教學上的方向是否正確──都該有深刻的省思與改進。

最後請看


不是只有作完題目而已
檢討試卷時
需請學生解釋清楚判斷關鍵正確與關鍵錯誤的理由






2015/11/11精準版
作者:尤靖文

作者:張家瑜

作者:林心蘋

作者:王柔涵

作者:王芊驊

作者:蔡沅蓁

作者:郭佳穎

作者:郭佳穎
2015/12/11
作者:張家瑜

作者:張庭瑄

作者:楊硯傑

作者:王喜文

作者:王柔涵

作者:王芊驊


歡迎觀課!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