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提醒】
由於部落格平台在不同裝置或瀏覽器中顯示方式略有差異,排版可能會出現行距或標點間距的錯位,敬請見諒。
🌿 【溫馨提醒】
本卷內容僅供教學與學習使用,若需轉載、節錄或引用,敬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範圍:〈覆水難收〉、〈子罕辭寶〉、〈晏子使楚〉、〈趙人患鼠〉、〈三豕涉河〉、〈山雞獻楚〉
命題/編撰:畢仙蓉老師
解釋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部分試題改自《文言文推與敲》
〈覆水難收〉
1. 姜太公潑水於地,要馬氏「收之」,其象徵意義為:(A) 婚姻如水,應細水長流 (B) 水潑地上難再收回,比喻情感一去不復返(C) 水可隨形而變,比喻夫妻應互相體諒(D)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比喻婚姻關係存乎一心。
✅ 正確答案: (B) 水潑地上難再收回,比喻情感一去不復返。
🔎 解析:原文「覆水定難收」直接告訴我們,水倒掉了就收不回來,比喻夫妻感情一旦破裂就難以復合。
2. 姜太公「取水一盆,傾於地,令婦收水」的舉動,主要是要讓馬氏明白:(A)勸誡馬氏要勤儉持家,以免浪費水源 (B) 警告馬氏情感反覆,恐影響夫妻和睦 (C) 一切已成定局,難以改變 (D) 考驗馬氏是否能忍辱負重,共度難關。
✅ 正確答案: (C) 一切已成定局,難以改變。
🔎 解析:從「惟得其泥」可見馬氏想收回水卻只剩泥巴,表示事情已經無法挽回。
3. 〈覆水難收〉比喻夫妻情感決裂後難以復合,下列何者最貼切地表達同一意涵?(A)
指鹿為馬 (B) 破鏡難圓 (C) 鷸蚌相爭 (D) 望梅止渴。
✅ 正確答案: (B) 破鏡難圓。
🔎 解析:原文「覆水定難收」,跟「破鏡難圓」一樣,都是比喻夫妻分離後難以再復合。
4. 「覆水難收」此成語後世亦可延伸用來比喻:(A) 犯下的錯誤無法彌補
(B) 兄弟爭執終必和好 (C) 國與國之間的友誼歷久彌堅 (D) 朋友間相處應多忍讓。
✅ 正確答案: (A) 犯下的錯誤無法彌補。
🔎 解析:就像水倒了收不回來,一旦犯下錯誤,也不容易補救。
5. 從姜太公處理婚姻問題的方式來看,他的態度最接近於:(A) 寬厚包容,願意原諒過錯 (B) 堅決果斷,認為錯誤無可逆轉 (C) 猶豫反覆,難以作出決斷 (D) 輕忽隨便,不重視夫妻情感。
✅ 正確答案: (B) 堅決果斷,認為錯誤無可逆轉。
🔎 解析:太公沒有再給馬氏機會,直接用潑水的動作表達「不能再合」,態度非常堅定。
6. 若以成語「木已成舟」比擬〈覆水難收〉,兩者相同的涵義為:(A) 勸人勤儉持家 (B) 強調事情一旦定局,無法逆轉 (C) 表達夫妻相處應互敬互愛 (D) 告誡子女要懂得孝順父母。
✅ 正確答案: (B) 強調事情一旦定局,無法逆轉。
🔎 解析:原文「覆水定難收」與「木已成舟」都強調事情已經無法改變。
7.〈覆水難收〉的故事提醒人們:(A) 婚姻生活應互相體諒,寬容待人 (B) 做錯事要勇於改正,方能重修舊好 (C) 一旦失信或破壞關係,往往難以補救
(D) 夫妻之間應當冷靜,不可爭執。
✅ 正確答案: (C) 一旦失信或破壞關係,往往難以補救。
🔎 解析:從「馬求再合」但「太公不允」可見,夫妻之間若關係破裂,就不容易再回到原來的狀態。
〈子罕辭寶〉
8. 子罕為何拒絕楚人所送之玉? (A) 玉品不佳,非真寶玉 (B) 已有許多寶玉,不必再收 (C) 認為「不貪」比寶玉更可貴 (D) 擔心受玉會被人譏笑。
✅ 正確答案:(C) 認為「不貪」比寶玉更可貴
🔎 解析:子罕的價值觀是「操守重於財物」。
📌 原文線索:「我以不貪為寶。」
9. 宋人說「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想表達什麼? (A) 玉已經破損,仍然值錢 (B) 這玉經專家鑑定,確實珍貴 (C) 玉匠不懂得判斷 (D) 玉價值不高,無須珍惜。
✅ 正確答案:(B) 這玉經專家鑑定,確實珍貴
🔎 解析:「玉人」=鑑玉的專家;宋人把玉給專家看,專家認定這是寶玉,就等於替它背書(ㄅㄟˋ ㄕㄨ,意思是替某件事或某個人保證、作證明),強調此玉「確是珍寶」。
10. 對於「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的理解,下列何者最恰當?
(A) 子罕嫌棄寶玉,不願被財物束縛 (B) 子罕認為操守勝過財物,因此拒收寶玉 (C) 子罕怕接受玉會惹來麻煩,所以推辭 (D) 子罕希望宋人日後再送更多寶物。
✅ 正確答案:(B) 子罕認為操守勝過財物,因此拒收寶玉
🔎 解析:「皆喪寶」= 宋人失玉、子罕失德;兩邊都失去各自的「寶」。
11.「子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一語用來回應「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其重點在於: (A) 質疑玉人的鑑定失準 (B) 說明雙方對「何為寶」的標準不同 (C) 表明自己其實也想要玉 (D) 勸宋人把玉改獻給君王。
✅ 正確答案:(B) 說明雙方對「何為寶」的標準不同
🔎 解析:宋人以「專家認定」凸顯玉的價值;子罕以「不貪」表明德行才是自己的寶。
12. 若以成語描述子罕拒玉的行為,最貼切的是:(A) 見利忘義 (B) 清廉自守 (C) 投桃報李 (D) 巧言令色。
✅ 正確答案:(B) 清廉自守
🔎 解析:拒受名貴之物,守住操守,就是清廉自守。
📌 原文線索:「不貪為寶。」
13. 古人有言:「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依此觀點,故事中最容易招致禍患的人是:(A)
子罕,因拒收寶玉而失禮 (B) 獻玉的宋人,因攜寶易遭覬覦
(C) 玉人,因評為寶而惹爭議 (D) 君王,因不予收納而失民心。
✅ 正確答案:(B) 獻玉的宋人,因攜寶易遭覬覦
🔎 解析:「懷璧其罪」說的是「把寶物帶在身上,反而招禍」(意:普通人本來沒有罪,但因為帶著寶物在身上,反而惹來禍害)。故事中正是宋人拿著寶玉奔走,容易被人覬覦(ㄐㄧˋ ㄩˊ,指心懷非分之想,想要奪取別人財物)。
📌 原文線索:「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
14. 子罕拒絕寶玉一事,後世常據以稱頌其何種品德? (A) 機敏多謀 (B) 清廉不貪 (C) 勤儉節用
(D) 剛毅果決。
✅ 正確答案:(B) 清廉不貪
🔎 解析:主旨即在歌頌子罕「以不貪為寶」的清廉品格。
📌 原文線索:「我以不貪為寶。」
15.「不若人有其寶」的正確理解是: (A) 寧讓宋人自持其玉,自己保全操守 (B) 玉既是寶,應與眾共享 (C) 玉雖為寶,終將損壞 (D) 玉應歸國家所有。
✅ 正確答案:(A) 寧讓宋人自持其玉,自己保全操守
🔎 解析:與其讓子罕收下,造成「皆喪寶」,不如讓宋人保有其玉,自己保全德行。
〈晏子使楚〉
16. 關於「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何者最貼切? (A) 晏子藉此抗議楚方無禮,堅持捍衛齊國體面並維護自身尊嚴 (B) 晏子疑懼進城生變,故拒絕入門以避免危險 (C) 晏子不願與楚方往來,藉不入表明抵制與不合作 (D) 晏子誤解禮制等差,誤以為小門尊貴,因而拒入。
✅ 正確答案:(A)
🔎 解析:楚人故意讓晏子走小門,是失禮、想羞辱齊國;晏子拒絕,就是在維護齊國體面與自己的尊嚴。
17. 晏子屢以言辭應對刁難而不失分寸,最能體現他:(A) 隨遇而安、毫無立場,凡事不置可否 (B) 機警善辯、臨機應變,能護國亦能自護 (C) 好戰逞強、恃勇犯禁,以武力立威 (D) 默然不語、事事退讓,以沉默化險。
✅ 正確答案:(B)
🔎 解析:全篇多處可見晏子臨場反擊、說話機智,既保全自己,也替齊國爭回面子。
📌 原文線索:如**「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用實況回擊「齊國無人」的羞辱)。
18. 「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的描寫,最能暗示:(A) 人口稠密,因而反問「何為無人」,說明並不缺乏人才 (B) 百姓勞作繁劇,此段重在寫農務景象,與人才多寡無涉 (C) 城市擁擠失序,藉此諷刺城政不修、百姓受苦 (D) 氣候濕熱難耐,著重刻畫暑熱炎蒸之狀。
✅ 正確答案:(A)
🔎 解析:「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都在強調人多如雲,用來反問「怎會沒人?」→ 暗示齊國不缺人才。
📌 原文線索(強化版):「何為無人?」屬反詰語氣(激問法),否定對方「無人」的說法;既非「無人」,則為人多,進一步暗示不乏人才。其前文「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即為人多如雲的具體場景。
19. 「齊命使,各有所主」最合理的理解是:(A) 任命使者有明確原則:賢能者使賢君,不賢者使不賢之君 (B) 任命使者全憑喜好無準則,分派隨機只看運氣 (C) 任命使者重門第出身,非士族不得擔任使節 (D) 任命使者由諸家私相割據,各自為政互不相干。
✅ 正確答案:(A)
🔎 解析:「齊命使,各有所主」意思是:齊國派外交使者有原則——賢能者去見賢明的君主,不賢者去見不賢的君主;不是亂派。
20. 楚方設小門相迎,晏子言「狗國從小門入」,其言外之意最貼近:(A) 批評楚以犬國之禮相待,失禮可恥,應改以大門相迎 (B) 表示齊國地位卑下,願從小門進入,以免冒犯楚國 (C) 讚許楚人好犬成風,此為民俗所尚,故以狗國相稱 (D) 因不懂禮制誤認小門更尊,故主張改走他門以示恭敬。
✅ 正確答案:(A)
🔎 解析:晏子說「狗國從小門入」,不是說齊國卑下,而是當面諷刺楚方把齊使當「狗國」的禮節對待,要求改用大門相迎。
21. 晏子拒入小門之舉,對楚王當下的影響最可能是:(A) 立即激化戰端,兩國進入兵戎相見 (B) 令其尷尬收斂,暫時不再以禮節相侮 (C) 促成兩國言歸於好,從此關係緊密 (D) 使齊國名聲受損,諸侯皆譏其失禮。
✅ 正確答案:(B)
🔎 解析:晏子拒入小門,讓楚王的羞辱計失敗,場面尷尬,因此暫時收斂,不再於禮節上刁難。
22. 由本文所見,關於君臣相與之道,較合宜的體會是:(A) 君主當處處逢迎強鄰,對外務求退避三舍 (B) 君臣皆須審慎持禮、各盡其職,以免有損國體 (C) 君主可恣意差遣不適任者,以示權柄在己 (D) 臣子只須絕對服從,不必與君主溝通。
✅ 正確答案:(B)
🔎 解析:齊王能用晏子,晏子能守禮應對;君臣各盡其職、審慎行事,才能不損國體。
23. 本篇最核心的意旨,下列何者最貼近?(A) 以柔避強為上策,對外務須低姿以保全 (B) 以機智守禮應對侮慢,展現齊國體面與外交智慧 (C) 以受辱為常態,齊國只能屈從楚國的威勢 (D) 以示威力為先務,禮節應當退居其次。
✅ 正確答案:(B)
🔎 解析:文章主旨是以機智守禮來化解侮慢,讓齊國保住體面,展現外交智慧。
📌 原文線索:小門之拒、人口之辯等,皆屬「守禮而機智應對」的具體表現。
24. 關於「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的語氣與用意,何者最貼近? (A) 以自謙反諷楚王不賢,派「不肖」去才對得上 (B) 用直白說法請免差,自稱無能,不願承擔出使 (C) 把話題轉向齊王,指責內部用人不當之失 (D) 藉自稱不肖卸責推託,意在躲避出使之責。
✅ 正確答案:(A)
🔎 解析:「嬰最不肖」是自謙話術,實際上有反諷意味:暗示楚王不賢,所以派「不肖」去才「對得上」。不是推辭、不是真自貶。
小字詞補充
不肖(ㄅㄨˋ ㄒㄧㄠˋ):不才、不成器。文中多作自謙,不是真說自己沒用。
- 比肩繼踵:肩靠肩、腳跟著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
- 延(ㄧㄢˊ):延請、迎請。
- 體面:面子、禮節上的尊嚴。
〈山雞獻楚〉
25. 文中「擔者欺之曰:『鳳凰也。』」與後文國人紛紛欲獻的情節,最能顯示何種現象? (A) 流言易傳,人多從眾,未能辨別真偽
(B) 販者老練,定價合理,交易公平公開 (C) 路人精明,反覆查驗,終能識破騙局
(D) 國人謹慎,先求證據,方決定進獻。
✅ 正確答案:(A) 流言易傳,人多從眾,未能辨別真偽
🔎 解析:一開始擔鳥的人說謊(把山雉說成鳳凰),路人信了,接著**「國人傳之」,大家都以為是真的,紛紛想進獻。這是從眾、沒有查證的行為。
📌 原文線索:「擔者欺之曰:『鳳凰也。』」「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欲以獻之。」**
小詞補充:
- 咸(ㄒㄧㄢˊ):都、皆。
- 傳(ㄔㄨㄢˊ):傳播。
26. 關於路人與楚王的反應,下列理解最恰當的是:(A) 路人重視金錢勝於名聲,捨不得花錢買鳥 (B) 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獻王,重在「求榮邀寵」 (C) 楚王只重真鳳,若知是假必怒而誅之
(D) 楚王厚賜十倍,主因讚賞販者的眼光。
✅ 正確答案:(B) 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獻王,重在「求榮邀寵」
🔎 解析:路人不是捨不得錢,他**「不遑惜其金」(連吝惜錢都來不及),重點是懊惱無法拿去討好楚王**;而楚王厚賜十倍,是因為**「感其欲獻己也」(被想進獻給自己的心意感動),不是因為稱讚賣鳥者眼光。
📌 原文線索:「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悵不得以獻楚王。」、「楚王感其欲獻己也,召而厚賜之,過於買鳥之金十倍。」**
小詞補充:
- 不遑(ㄅㄨˋㄏㄨㄤˊ):沒有空暇、來不及。
- 悵(ㄔㄤ̀):遺憾、懊惱。
27. 綜合全文情節,最能概括此則寓意的是:(A) 有志者事竟成,終能求得鳳凰 (B) 名貴之物難得,一旦可得當速購 (C) 不辨真偽易生盲從,徒以「欲獻之心」取代判斷
(D)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故人人爭相進獻。
✅ 正確答案:(C) 不辨真偽易生盲從,徒以「欲獻之心」取代判斷
🔎 解析:從路人到「國人」,只憑想要進獻求榮,就相信是鳳凰;而且鳥都死了,還在傳、在信,這就是不分真偽、盲目跟風。
📌 原文線索:「擔者欺之曰:『鳳凰也。』」「經宿而鳥死」「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欲以獻之。」
〈趙人患鼠〉
28. 故事中一家人反覆討論「去貓/留貓」,其首要考量最接近下列何者? (A) 先顧家雞存活,其他問題暫緩 (B) 先解決老鼠帶來的根本麻煩 (C) 先評估養貓成本是否過高 (D) 先徵求鄰里意見再作決定。
✅ 正確答案:(B)
🔎 解析:全篇在強調先處理「老鼠帶來的根本麻煩」,再談其他。
📌 原文線索:「吾之患在鼠。」(重點明指:主要麻煩在老鼠。)
29. 關於「無雞者,弗食雞則已爾,去飢寒猶遠」一句,「去」的語義最恰當的是:(A) 離開、去掉 (B) 距離、相距 (C) 轉移、改變 (D)
前往、趨近。
✅ 正確答案:(B)(「去」=距離、相距)
🔎 解析:「去飢寒猶遠」意思是:離「不再挨餓受凍」還很遠,不是「去掉飢寒」。
📌 原文線索:「無雞者,弗食雞則已爾,去飢寒猶遠。」
小補:可對照詩句「相去復幾許」的「去」,也是「相距」。
30. 面對「鼠害」與「雞群損失」同時存在,趙人父子最後採取的原則最貼近:(A) 兩利相權取其重,以大利壓倒小利
(B) 兩害相權取其輕,以小害換取去大害 (C) 以逸待勞守觀望,暫不做任何抉擇
(D) 先求名義合宜,再圖實際解決之道。
✅ 正確答案:(B)(兩害相權取其輕)
🔎 解析:留貓除鼠能解決大的麻煩,雖有「雞群損失」的小害,但仍較為划算;因此選擇以小害換去大害。
📌 原文線索:主次判斷見於**「吾之患在鼠」;反對丟貓見於「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31. 依情節推論,趙人父子對「丟貓」的態度變化最合理的是:(A) 起初因雞被咬想丟貓,後來判斷輕重改為留下
(B) 從頭到尾都主張丟貓,立場沒有改變 (C) 一開始主張留貓,最後因人勸而改丟貓
(D) 原本沒有意見,最後完全交給鄰人決定。
✅ 正確答案:(A)
🔎 解析:一開始因雞被咬才想丟貓,後來看清輕重(老鼠才是根本麻煩),改為留下貓。
📌 原文線索:態度扭轉可由**「若之何而去夫貓也?」**(反詰,等於強烈否定丟貓)看出。
32. 「若之何而去夫貓也?」這句話的語氣與功能,理解最恰當的是:(A) 平述看法,僅作一般陳說 (B) 反詰發問,實際是否定丟貓 (C) 嚴厲命令,立刻丟棄為是 (D) 諮詢眾議,顯示尚未決定。
✅ 正確答案:(B)
🔎 解析:這句是反詰語氣,表面在問,實際是否定「丟貓」的做法,意思接近「怎麼可以把貓去掉呢?」
📌 原文線索:「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33. 對「無雞者,弗食雞則已爾」的理解,何者最貼切?(A) 就算沒有雞可吃,也還不至於立刻挨餓受凍 (B) 既然沒有家雞,就應立即改吃他物 (C) 沒有雞可吃才是最大問題,應先養雞
(D) 有雞可吃才是本務,其餘皆不重要。
✅ 正確答案:(A)
🔎 解析:意思是「就算沒有雞可吃,也還不至於立刻挨餓受凍」──先撐過去,重點在處理老鼠。
📌 原文線索:「無雞者,弗食雞則已爾,去飢寒猶遠。」
34. 對「鼠已清除而雞也大受損失」的情形,下列評析最合宜:(A) 完全不必顧惜雞群,重點在把鼠全部清光 (B) 明白行動會有代價,仍需按輕重權衡抉擇 (C) 認定貓天性難馴,應立即停用為妥
(D) 兩邊都不可接受,最好同時一併去除。
✅ 正確答案:(B)
🔎 解析:把老鼠清掉,雞也會受損,顯示行動有代價;仍需按輕重做抉擇,而不是全然忽視或全都不要。
📌 原文線索:前文有「貓治鼠」但帶來「雞受害」之實情;由**「吾之患在鼠」**可知衡量的準則。
35. 綜觀全文,最能概括此則給人的做事準則是:(A) 凡事先看多數意見,跟著人群就不會錯 (B) 辨明主次、看清輕重,先處理最根本的問題 (C) 事情宜多觀望少作為,靜待時機自然轉好
(D) 以保存雞群為最高原則,寧可暫時放任鼠害。
✅ 正確答案:(B)
🔎 解析:這則寓言的做事準則是:先辨主次,抓住根本問題,其他次要損失再評估。
📌 原文線索:「吾之患在鼠。」(清楚界定「主麻煩」是什麼。)
小詞補充
- 去(ㄑㄩˋ):在「去飢寒猶遠」裡當「距離、相距」講。
- 若之何:怎麼辦、如何是好。
反詰(ㄐㄧㄝˊ):用問句表示否定(例:「若之何而去夫貓也?」=怎麼能把貓丟了呢)。
〈三豕涉河〉
36. 文中把「三豕涉河」更正為「己亥涉河」,最合理的原因是:(A) 地方口音相近,聽錯了年份 (B) 書寫字形相似,誤把紀年「己亥」看成「三豕」 (C) 政局變動,史官故意修飾用語
(D) 古書殘缺,讀者各自揣測補字。
✅ 正確答案:(B) 書寫字形相似,誤把紀年「己亥」看成「三豕」
🔎 解析:「己」和「三」長得有點像;「亥」和「豕」也很像。抄寫或閱讀不仔細,就會把「己亥」看成「三豕」。
37. 子夏在衛地聽聞「三豕涉河」之後的做法,最能反映何種態度?(A) 立即定罪對方捏造,嚴詞斥責 (B) 暫存疑點,返回發生地查詢原委 (C) 全盤接受,不必再行求證 (D) 逕行宣佈,廣而告之以示警戒。
✅ 正確答案:(B) 暫存疑點,返回發生地查詢原委
🔎 解析:子夏先指出可能讀錯,但沒有逞口舌;他回到晉國去問清楚,結果證實應作「己亥涉河」。這是存疑、查證的態度。
📌 原文線索:「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38. 「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一語,最適合用來提醒讀者:(A) 應放棄干支紀年,以免混亂 (B) 閱讀古籍要防形近字與傳抄差 (C) 史官常有立場偏頗,不足信任 (D) 年分越久遠,越不必深究。
✅ 正確答案:(B) 閱讀古籍要防形近字與傳抄差
🔎 解析:作者提醒我們:長得很像的字最容易被看錯、抄錯(例如「己」vs「三」、「亥」vs「豕」),讀書要特別小心。
39. 對「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的理解,下列何者最恰當? (A) 是非不分,凡事聽其自然即可 (B) 表面似錯者或為真,貌似正確者或為謬,當細加辨析 (C) 只要多數贊成,便可斷為正確
(D) 與通行本不同者,一概視為偽作。
✅ 正確答案:(B) 表面似錯者或為真,貌似正確者或為謬,當細加辨析
🔎 解析:有些看起來像錯的,其實是對的;有些看起來像對的,其實是錯的。所以要分清準繩、仔細核對,不能只看表面。
40. 文末說「是非之經,不可不分」,若作為讀書做學問的原則,最貼近的是:(A) 重在速度,先求結論再談證據
(B) 以權威為準,只看名家之言 (C) 返求原典與事源,核實再下判斷
(D) 刪去異文,統一版本以免爭議。
✅ 正確答案:(C) 返求原典與事源,核實再下判斷
🔎 解析:「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判斷對錯的標準一定要分清。做法就是回到原文、原始資料確認,再做結論。這正是子夏回晉國查證的作法。
小詞補充
- 己亥:干支紀年的一個年份名。
- 涉河:過河。
- 是非之經:判斷對錯的準繩、標準。
補充:天干地支(六十甲子)
• 10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ㄖㄣˊ)、癸(ㄍㄨㄟˇ)
• 12 地支:子、丑(ㄔㄡˇ)、寅(ㄧㄣˊ)、卯(ㄇㄠˇ)、辰(ㄔㄣˊ)、巳(ㄙˋ)、午、未、申(ㄕㄣ)、酉(ㄧㄡˇ)、戌(ㄒㄩ)、亥(ㄏㄞˋ)
• 配對規則:天干與地支各自輪流,從 甲子 起排到 癸亥,共 60 組,稱「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自甲子起):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