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臺中市立惠文高中畢仙蓉老師
演講時間:2015/6/10
演講地點:南投縣延和國中
演講內容
*詳細內容與作法於研習會場介紹
教務處劉懋榮主任介紹講師 |
南投竹山鎮延和國中美麗校景 |
一、反思能力的訓練
倘若還有學生懶於思考與表達,恐怕就是把自己遠遠地丟在教育新時代的後頭。因此老師隨時於課堂拋出問題詢問學生對事情的看法(「論點」寫作訓練)──這是國語文必要的教學方式──是老師的責任;學生對於老師授予的知識,能隨時進行思考與理解,甚至反觀自身的生活──這是學習的智慧。
至於如何說出發人深省的論點──這是平日應該訓練的能力。以「捨不得」為例,「面對難以割捨的事物,你有什麼體會?」這「體會」即是需要平日反思能力的訓練。
◎如何建立學生思考與表達的行為?《蒙娜麗莎片段1》、《蒙娜麗莎片段2》、《三個傻瓜之盲從與思考片段》──三次片子播放之前,先拋出問題:
1.請在觀賞《蒙娜麗莎片段1》與《蒙娜麗莎片段2》之後,比較學生學習方式的不同,以及說明哪種方式對學習更有幫助,什麼樣的幫助?
2.請從第三支片子中發現學習的錯誤方式,以及說明它反諷的意義。
此外,再讓學生閱讀<思考不應等到蘋果落下時>,使更能感受「思考」的重要。
◎平日進行反思能力訓練的方式:
1.從文本設計評鑑與省思的題目
2. 從延伸閱讀設計評鑑與省思的題目
3.比較文本與延伸閱讀中心思想的異同
4.其他
◎範例
4.<低智商社會>
◎參考單元
二、賦予事件意義
一般作文考試不是希望考生說完故事就好,畢竟大部分學生的功力,與那些能寫出經典故事的文人相較,差距甚遠;若不在故事之後說明意義,老師怎知學生的思想深度?看不到深度思想的作品,很難被肯定是佳作。
◎賦予事件意義的訓練
1.將故事中的錦句融入心得分享中
2.聽故事說道理(此項作法須要求學生不得重述故事中任何片段)
3.其他
◎範例
1.《雁行理論》
2.《2014最強激勵片八分鐘》
3.《2500名猶太兒童的媽媽》
4.其他
◎參考單元
歐陽脩的〈賣油翁〉一文,哪裡是在告訴人們兩位人物射箭技術或倒油技術的厲害?「熟能生巧」、「謙沖自牧」才事故事的內涵。那麼「學會這項技能後,對現在或未來的自己而言,又有什麼影響」這句,哪裡是要你說:「學會作菜,我以後就可以作菜給家人吃」而已?哪裡是要你說:「學會游泳,我就不必擔心自己哪天會溺水」而已?
另以104年國中教育會考作文題「捨不得」為例,捨不得,又該怎麼做?總不能一味說「捨不得」吧!若真「捨不得」,除了說明自己捨不得的理由,是不是也想為對方做些什麼?
三、敘事有重心且有精采處
想學好作文,就得先學會說故事,但故事裡沒有重點,沒有精彩處,聽故事的人,很可能未聽完就睡著了,又或者心裡想著:「這故事什麼時候才結束?」、「這故事到底要說什麼?」、「能不能別再說了?」何謂「重點」?何謂「精彩處」?二者有何差別?所謂「重點」指的就是最能呼應題旨的地方,也就是從它便可聯想文章題目想要傳達的道理。至於「精彩處」,是指全文最能抓住讀者注意力,最會牽動讀者閱讀情緒的地方。說到「精彩處」,也千萬記得兩個寫作原則:
「精彩處」的故事情節必須配合文章主旨來發展,而不是瑣碎的記事。
為使情節精彩生動,情節宜避免落於俗套(這與宋代流行的「說書」是一樣的原則)。
◎敘事有重心且有精采處的訓練:找出短片中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幕,描述其畫面並說明感受及領悟。
◎範例
1.《善的迴力鏢》
2.《友誼》
3. 《林義傑感人小短片》
4.其他
◎參考單元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作文「捨不得」,其中【說明】有這麼一句:「讓人感到猶豫掙扎」──關於這句的由來(即引發「捨不得」這心情的情景)與心理狀況的描繪,應是全文精采處,宜善加鋪陳。
四、善於從事件中省思
「捨不得」(104年國中教育會考作文題)之後,該省思的是什麼?許多學生把重心放在「捨不得」三個字的意義上──不斷解釋它,卻忘記【說明】中有這麼一句:面對難以割捨的事物,你有什麼體會?這「體會」即是需要發揮的地方。又如「如果能重來」中的說明,分明強調「事後的省思與改進」,有考生一味在「如果能重來」這短語上抒發感慨,卻不知要從事件中去領悟義理。這就好比「當痛苦來臨時」一文說明中分明強調「這些痛苦有沒有帶給你任何的啟發或是特殊的意義呢」,結果學生一直強調「痛苦」的意義,卻不知要將重點放在事件的意義上。
◎訓練方式:
1.文章開頭與收尾巧妙放入題目並強調中心思想
2.多作「賦予事件意義」的訓練
◎範例
1.<抓住藍天 掙脫流沙>
2.<幸運餐桌>
◎參考單元
五、能敘事也能說理
文章若只有作者真誠的情感,而無理性的思維,便會流於作者個人主觀情感的發洩(一發不可收拾,而又失去重心──無法切中要旨);讀者若缺乏與作者相同的經歷,便難以體會作者的情感,勢必無法產生共鳴。因此必須有理性的思維來引導讀者省思,使讀者融入其中。反之,文章若只有理性的思維,而筆鋒未帶感情,便無法令讀者動容,更難以令人深思反省,自然也無法達到說服的目的(成功的作品是要讓讀者認同作者的想法,甚至想起而力行),更無法叫人再三回味。
◎訓練方式:
1.同「敘事有重心且有精彩處」
2.同「賦予事件意義」
◎範例
1.<三袋米的故事>
2.<那天我感受到的溫情>
◎參考單元
六、敘事與說理多寡的分配恰到好處
「心得」才是最能夠呈現你們思想的地方,也是老師評分的關鍵,可惜仍有同學將這部分精簡甚至省略。當然過猶不及,有一種寫法也不好,那就是故事僅兩三行說完,讀者還未進入情況,同學就開始洋洋灑灑談自己的想法。
◎參考單元
七、題意清楚在文中卻不顯累贅
文章結尾如果不能巧妙的放入題目,以再次提醒讀者關於它的重要性,那麼又何必要以它為題呢?可惜很多學生就是喜歡擅自更改題目──我不是指直接將題目畫去,而是全文從頭至尾不讓讀者看出他寫的是哪一道題目,又或者讓讀者誤以為他寫的是某一道題目──但偏偏這些都不是規定的題目!因為捨不得離別,而領悟人生就該「珍惜當下」;因為捨不得放手,而提醒自己「學會放下」:因為曾經捨不得將努力來的收穫分贈給人,卻得到他人的分贈,最終領悟「分享」的可貴──這些領悟都很好。倘若寫著寫著,似乎全文很難看到「捨不得」這個題意,而使讀者誤以為題目是「珍惜當下」、「學會放下」或是「分享」,這會不會被視為偏題呢?很有可能喔!
又如「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雖然它談的就是關懷、付出、奉獻、造福……等相關道理,但學生就是不提及「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讀者即聽眾,他們是用眼睛聽作者內心的聲音。其實作文和演說有許多相似處,最大的相似處是:要讓讀者(或說「聽眾」)從頭至尾清楚地知道說話者(作者或演說者)今天跟大家談的主題是什麼。當然我不是說文章從頭至尾的每一段都要出現題目以提醒讀者(因為過猶不及,頻繁地強調題目,會使文章顯得呆板),但是每一段的材料都要與題意密切相關,特別是結論更應該讓文章有完整結束的感覺。所謂「完整的結束」,就是強調主題,讓讀者清楚地知道你今天談的重點,也明白為什麼要舉那些例子的原因了。在這方面,演說與作文有點兒不同:建議演說者在開頭、本論與結尾都各強調一次題目。為什麼?消極地說,是以免聽眾注意力不集中而誤以為你偏離主題;積極地說,是讓聽眾覺得你思路清晰,每處都不離主題。作文不這麼強調,是因為「文無定法」之外,也是因為避免文章僵化。~就是要你記得我──談文章收尾/畢仙蓉老師
補充
訓練說理圓融的方式:辯論
◎參考單元
尚有甚多直接於課堂由學生發表感想,或是利用電腦播放新聞供學生簡要討論,均無法在此列出。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