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我在兩項新式教學法的實踐發現/畢仙蓉老師


    謝謝這幾年讓我徹底實作新式教學法的孩子。每一次教學都經過審慎思考,更不乏仔細觀察與省思。而每一次改變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最好的教學法,提升孩子的能量與能力。也許今日的發表,會像過去嘗試的最初──引來些許異樣的目光(否定或懷疑),但仍相信終究也會如那些嘗試的最後──得到信賴與肯定,甚至看到更多人為教育前進與超越我們的表現。

我在【閱讀理解策略】的實踐發現
    這幾年教學法頻頻出現一些新名詞,這些名詞的背後,可想見一群推動教學活化的人他們的用心。洪碧霞教授與鄭圓鈴教授強調的【閱讀理解】,即是提供老師問題設計的方向,也是訓練學生思考與表達的機會。當然老師也可以理出一套自己訓練學生思考與表達能力的方法。【閱讀理解策】讓我看見理解力與反思力的影響,前者使學生變得靈活,後者可以提高生命氣質(如果題目設計得好)。但是在時間的壓力下,往往無暇依照策略中的每種問題一一提問,因此想出這三個可以同時組合成一篇文章的題目:你發現什麼?你聯想到什麼?你領悟什麼?將他們運用於文本與延伸閱讀中。CWT於去年國中教育會考一結束,即請我回答幾個。整理時,赫然發現:原來我平日訓練學生尋找keywordskeypoints的習慣,即是PISA閱讀歷程中的【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至於「你發現什麼?你聯想到什麼?你領悟什麼?」不就是【省思與評鑑】嗎?請見以下:
有效閱讀在課堂上的運用~肆、PIRLS閱讀歷程在課堂上的運用~PIRLS閱讀歷程四層次http://ppt.cc/b4YN
閱讀理解策略〈請見10~16張照片〉http://ppt.cc/y9L2

2015/4/16畢仙蓉FB日誌
幾年做來,有個發現:原來【擷取訊息】、【理解統整】、【發展解釋】、【評鑑、創造】,它們真得都在思辨理解題的設計與反思能力訓練裡:
http://ppt.cc/S1iq  延伸閱讀與文本理解實務經驗分享
http://ppt.cc/Sfv7  閱讀理解策略思考能力訓練
http://ppt.cc/y9L2  閱讀理解策略〈請見10~16張照片〉

2015/3/13畢仙蓉FB日誌
近幾年,你若沒有看過我的學生如何寫測驗題,會以為他們就是一般學生的寫法,看過了就知道:原來不僅是寫上ABCD的答案,有些題目(思辨理解題)還要圈選關鍵處,有時還得在檢討時說明給全班聽「圈選與不圈選的理由」──這段時間,老師我都必須集中精神評點。但是一年後,我和學生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說到「值得」背後的大功臣就是他們的導師──會鼓勵學生信賴我與眾不同的教法,也給我一個很好的班級環境!
思考力與閱讀力在課堂上的運用(續) http://ppt.cc/IMRR

   
我在【翻轉教育】的實踐發現 
    以下並非我實踐【翻轉教學】的開始,卻是讓學生真實寫下他們感受的開始
《我把教室翻轉了──學生當老師》 http://ppt.cc/BIbA
其實早在多年前我和許多老師一樣作過這種
「由學生當『講』師」的教學方式
只可惜傳統教育視我們為異類
感謝引進此教育方式的前輩
讓我們可以大大方方且名正言順的在課堂實施
想知道學生對於這種教學法的感覺嗎?我也想知道。所以請學生誠實分享他們的看法。我對他們說:「你們的想法很寶貴,很可能就是未來許多國文老師的參考重點;如此深具影響力,所以務必誠實作答。」我請他們寫出這種教法或是傳統由老師個人講述的教法哪一種好,再說明優缺點甚至建議作法。以下供大家參考:〈為尊重學生個人意願,上課照片暫不公開〉

黃子純:過去的國文課總是由老師介紹課文的作者,因為老師上課會講,學生就有種「怠惰」的心態。讓學生分組查詢自己有興趣的作者,可激出不同的火花。我認為這種新式教學是有益的,讓學生自行上網查詢資料,可訓練個人的查詢技術;分組上臺報告可訓練表達能力及臺風。上課時,同學們可發揮想像力,運用具吸引力的表現方式呈現有用的知識,反而會比老師說的有趣。作記錄時,要求學生挑出報告裡的重點字,更可以訓練他們的分析能力,豈不是一舉多得?雖然這種教學法很多優點,但也不是沒有缺點。缺點是:指導老師需要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討論,也需要確定每位學生均會使用電腦。另外,這種學習法較適用在想學習的學生。

徐涵瑜:以往的教學方法屬於比較硬式的方法,老師在臺上講課,學生們不一定會聽講,而所學習到的知識畢竟有限。畢老師的新式教法可讓學生自行上網搜尋資料,所了解的知識也較多元。此外,透過聽取同儕分享的知識,更可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軼事,屬於較彈性的教法。而有優點,應該也會有缺點:雖然新式教法是利用分組報告,但組內的少數人會較偷懶──將蒐集資料的工作交給他人,自己相對的就學得較少。不過這種人,即使由老師來講述,也不會有心學習吧!

賴明君:我認為分組討論的結果比老師在臺上教學好些。在分組討論討的過程中,對討論的內容會比較有印象,同學上臺發表的過程中 ,也會因每個人的想法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學習方法及技巧,且同學以自己的方式上臺發表會較有趣!

賴硯渝:畢老師的新式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探討作者的一生,能更深入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自己融入那個情境。在聽同學報告時,能讓自己學著尊重他人發表,也讓自己去整理所蒐集來的資訊。缺點就是會花費較多的時間。但在上網搜尋資料的同時,也會發現課本以外的好作品。

廖宥翔: 舊式由老師介紹作者的教法,優點是:雖然沒有新式仔細,但每位作者都能講到一些。缺點:由於介紹多位作者,容易在介紹時,無法介紹得很仔細。至於新式教學法的優點:每組負責的只有一位作家,所以內容會比較仔細缺點:由於是每組分別介紹,容易在記錄別人報告時,除了聽,還必須忙於記錄,不比專心聽來得好。總結:上課時,常常只是了解到表面,不了解細節,容易混亂,新式教法讓每位學生透過動手查詢與彙整的過程,對作者有深刻的印象。

曾永來:由學生自己查作者資料來報告──真是個好主意,因為:
1.      減輕老師備課壓力,且同樣的內容講久了是會厭煩的。
2.      可降低學生課業壓力。可把這活動當成一個成績,這樣就少了一次考試。
3.      易增加學生上課意願
4.      習慣了上臺報告,出社會搞不好也用得到!
5.      可以更清楚的記住作者的背景與生平,往後可當成參考。

廖佩汶:自己去找自己要的資料,會比較有印象,再一次複習時,速度會比較快,不太容易忘記。老師講的,也許只有一次,即使拚命記也可能會忘記。求學新知是學生的責任,老師只是在過程中幫我們一把,如果不主動,很難讓它們成為知識中的一份子。
蔡修安:我贊同學生自己上網查作者生平,並上臺分享。因為這樣可以加深自己的印象,而且如果自己查到的資料被採用,會有被鼓勵的感覺,會更加積極的加入團隊活動在臺上講解、分享時,也有可能激發自己的才能,發現自己原本沒有的能力。而且聽到別人的分享內容,有可能會想比對方表現好,因此決定下次更努力查詢資料──這就造成良性的競爭。人要有競爭對象,才可以激發潛能。但是這種「由學生分組介紹作者」的教法有一個缺點,就是在上網查資料時,有人不認真,沒有做該做的事,偷偷玩或看別的東西,並拖累同組的人。

陳奕伶:我覺得由學生分組介紹作者的方式比較好。不是老師教得不好,是因為同學平常交集多,感情較好;因為是朋友在介紹作者,所以會比較認真聽他們講些甚麼。如果是老師講述,可能平常看習慣了,因此會有些小分心。雖然老師也盡量講得生動一點,讓我們不覺得無聊,但同學上臺機會較少,一旦有這種機會,就想把握,也想讓自己的朋友聽得懂。所以上臺可以訓練自己的臺風,也可更認真準備報告。

林安琪:由學生介紹作者,比起傳統由老師介紹的教法法,更能夠深入的了解。有些談吐風趣的同學在講述時,能夠吸引大家的目光,使大家間接地了解作者。對於喜愛表演的同學,能夠有舞臺發表,是很振奮的一件事。但相對的,較害羞、內向的同學,或許會因此緊張、懼怕。另外,有些未被介紹到的作者,我們就無法了解他了。解決辦法:希望可以給多一點的時間,整體報告能夠較完整,且能給較害羞的同學心理準備的時間。而未被介紹的作者可以發一些相關資料!

呂韋萱:如果是傳統的──由老師來介紹作者,可能會有部分同學認為到段考前才讀也不遲。如此一來,不但沒聽到老師的補充,還失去了增加印象的機會,使這幾分鐘的課堂沒了意義。但如果是利用同學分組報告的形式,則有兩項優點:一、活動中,學生須上網查詢資料,並整理成一篇報告。在此動作裡,可以增加腦中的印象,使有條理的印入腦海中。二、學生在臺上報告時,同學在臺下作記錄,不但可以強迫他們專注聽講,還可以透過手寫,把學生整理好的知識記起來,甚至是可以訓練如何將聽到的在腦中過濾後,並寫下來。所以我認為新式教學法比較佳!

賴信樵:我覺得這方式當然不錯,優點在於可以自己找資料,更能深入了解課本想告訴我們什麼,至少比老師制式化的臺上教法還能夠更方便地使一些不認真的同學記住知識。缺點就是記錄臺上同講話這項作法,老師可能認為是在測驗同學的專心程度,我倒覺得大家只會記錄帶有笑點的幾句話,反而造成了「寫完收工」的反效果。建議可以抽人起來回答,回答臺上同學所講的「重點」,而不是笑點,這樣或許比記錄還要更有成效。

黃建誠:我覺得新式的教法無缺點,學生在臺上報告時,不僅可以教導臺下的同學,同時自己也會對作者了解。當報告的學生資料有誤時,臺下的學生及老師也都能更正錯誤。這種教法不僅可以讓大家都參與,有時一些同學還甚至會查到連老師都不知道的作者資料!

黃道永:我認為讓學生自己查作者資料會比較好,但仍有缺點:
1.學生找到的資料可能沒有實質幫助。
例如:鄭板橋是同性戀,張飛有高血壓。
2.找到的資料不一定正確。
例如:李白著有長恨歌(長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
3.可能會浪費更多的時間找資料,因為學生可能不知道哪些資料是正確的,而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比對。

張玉瀅:過去普遍是老師照本宣科──根據他的課本講解。學生也以為由老師講解,才能學到更多。當初接受畢老師新式教法時,真不習慣,但是久了便發現自己查到的資料不輸給過去老師所講的,且學習較有效率,也提升參與興、團隊合作、口語表達能力、整理內容並歸納……這些能力,還能很快判斷題目的意義。這些以往沒有接觸的方法,讓我們的學習更多元,也更想主動去學習。

林皓文:藉由分組查閱資料及上臺報告的方式,可以讓小組成員具有歸納性地吸收資料資訊。另外,當其他小組成員在報告時〉作筆記可以讓聽講者更專注於演講者的報告內容,而非只關注自己小組的資料。但事情有利應該也有弊。這種教學法的缺點:因為這是「小組〈多人〉報告」,有些人心中便存有歹念:「既然是大家一起作的功課,那就交給其他成員吧!」所以建議修改方式:可以讓小組的人數縮減〈如:2~3人〉,既可以解決以上問題,還能因為更多小組準備而使我們了解更多資訊。

蘇郁淇:新式教學法有好有壞。好處是:可讓學生透過討論對自己查詢的資料有更深刻的印象,這也是一種訓練統整能力的好時機〈因為不能把網路上的文章全數複製〉。壞處則是:因為目前的學生都是傳統教法一路學習而來,面對需要自己「動手」時,可能就會引出「麻煩」的想法。我認為若真要使用這種教法且被大多數學生接受,國小就要開始訓練。面對自己「習慣」的事物,學習意願想必也會大增吧!
    由於上一屆學生給予的回饋,讓我今年做了些修正。無論做了哪些修正,總不忘提醒自己:一、不要讓任何學生有投機的念頭。二、要讓每一位學生有發表的心理準備(即是:「會輪到我發表」的心理)。此外,看到許多學校仍有部分教師,他們在實行「翻轉教學」時,也有同我一樣的發現: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翻轉,也不是任何班級都適合翻轉(或許「翻轉」可以同時讓班級經營成功,但多數老師認為導師經營成功的班級才適合翻轉)。因此,與其強調「翻轉」這個詞,不如強調……,就常說的「活化教學」吧!「翻轉」這個詞聽來活潑,但對於不習慣活潑的人來說,很容易拒絕它。如果直接用「活化」呢?把學生教「活」,教出「高能量」,那麼是否「翻轉」均非重點,應該更多老師可以接受。況且翻轉若是教出一些投機者〈坐等同儕答案,或是隨便翻兩下應付老師〉,那麼就失去教學的意義。「活化」依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從外界賦予物質能量,使其由低能量的反應物變成高能量的活化複體,再由活化複體將能量釋出,而形成生成物的過程。」
    【活化教學】讓我發現:「思考」與「表達」的能力訓練,源自良好的問題設計,同時輔以良好的引導(老師同時扮演三種角色:主持人、追問者、回饋者)。透過問題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這一直是被強調的事,但教材的提供是否先能引起視覺與聽覺型學習者的興致,應該是它的前提。當然我們不能依賴某種教學方式,否則無法兼顧不同特質的學生
     【閱讀理解策略】,當它被實施的時候,就是一種教學法,而且同【翻轉】一樣是種活化教學。「活化」指的不是一種教學法,它只是種實踐的概念──既提供學生吸收知識的機會,又培養他們善用知識的能力(思考與表達,是生活中最常需要的能力)。無論老師支持或是習慣哪一種教學法,只要是被多數老師採用且見成效的,都不妨一試;只要不心存成見,能用心比較與分析,都不難有令自己喜悅的發現。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