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學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作文題目之一是以現代詩入題,這是令文學界欣喜的事。一來可以提醒老師不要忽略現代詩的可看性與可教性,一來可以鼓勵學生不要害怕讀現代詩。
我在現代詩上的教學並非以創作新詩為主(當然絕不排斥在時間足夠的條件下進行此活動)。因為自己雖然也寫詩,但不敢像專家一樣指導學生。若提到讀詩與解詩,便敢以自己擅長的閱讀理解教學指導學生——透過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勇敢讀新詩,甚至以閱讀新詩訓練自己的閱讀理解力與聯想力。
我在〈批判性思考訓練之詩有感〉一文開頭即提過: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loom,將學生的能力層次從低到高分為六個階段: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其中「應用」、「分析」、「評價」與「創造」統稱「批判性思考」。那集是藉「詩有感」這一主題,訓練學生的批判思考力。
我在〈從閱讀一首詩訓練的能力〉一文開頭即提過:
讀不懂一首詩,也許不是讀者的錯。因為現代詩又叫「自由詩」;詩人的心太自由了,也許他的想像,真使讀者無法捉摸。但是今天若以「尋找線索」以及「組織方式」來讀一首詩,至少進行了一場思辨與想像力的訓練。
那集我建議先以一首詩請學生在閱讀老師的想像之後,指出每一段想像分別來自詩的哪一處。並鼓勵他們說明自己讀此詩的想像。續由學生選擇一首詩,以同樣的方式解讀。除了想像,更是一種教學生「尋找線索」以及「組織能力訓練」的作法。
我在〈一首詩在教學上的功能〉寫到:
一首詩,將它帶入中學課堂裡,往往讓它成了「考試」的角色。太委屈它?不!它的生命正此延展。因為考生眾多,大家一起讀詩,即使僅為考試,至少讓更多人看見它。若要發揮一首詩的功能,並讓眾人看見它除了考試以外的價值,國文老師我究竟如何運用?就以詩人陳寧貴〈旅程〉為例,從我和三名學生的對話內容可知。只能適用於三名學生和一名老師嗎?當然不!三十名學生更能集思廣益(過去已分享類似經驗,請見畢老師教學網誌之一《試在畢得》),只不過這堂課是在資優班進行,班級本就只有三名學生。(師生對話內容,即將呈現。先給各位聽聽經由學生詮釋後的朗讀。朗讀者就是我畢仙蓉。)
我在〈以串聯線索的方式讀懂一首詩〉一文開頭即提過:
「詩,很難懂,因為常不知詩人在想什麼,也就不知他在寫什麼。」
我說:「孩子!有時讀不懂並非你的錯,就像有時寫錯了答案,也不見得是你的錯。因為你寫的是不良試題!」大可不必把每一首詩都當作難懂的作品。何不懷抱一顆「利用線索就能讀懂」的心來讀呢?倘若這麼做之後,還有人說你理解錯誤,那可能就是你線索尚未尋找完整,即斷章取義。再不就是:你非詩人知音也。不是他的知音,又不是你的錯,對吧!
我雖然喜歡讀詩,卻也沒把握能讀懂任何一首專家(詩人)眼中的好詩。但我一點都不在乎,因為我有我的想像。再說,有些詩人挺大器,不在意你是否理解他,反倒肯定你的聯想,還鼓勵你繼續讀詩。
不過,教你讀詩,還是有我教學上的目的:希望你透過一首好詩,學習人家的文字,也培養閱讀理解能力。
我在〈題目也是解詩線索〉一文開頭即提過:
這是一堂結合觀察力、思考力、分析力、理解力、表達力、聯想力的閱讀課
自從語資生主動回饋,讓我倍增帶領學生「從解一首好詩增進閱讀理解力」的信心。學生奕儒說:「老師你帶我們解詩之後,我作閱讀測驗更得心應手了。」得到奕儒同意後,在此分享我們師生在一堂課的對話。當天解的是詩人楊穎鋒<潮>這首詩。
我在〈一首好詩可以訓練的能力〉一文強調:
藉由一首好詩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力。那集學習單設計的第一題屬於「檢索與擷取」及「發展與解釋」等能力的同時訓練。第二題屬於高層次的能力,即「省思與評鑑」能力。教師可視學生素質以及時間等條件決定進行的深度與廣度。
從107年學測國考作文題楊牧〈夭〉一詩看新詩教學有哪些可行方向?以下聯結供各位參考,並於最後附上我讀楊牧〈夭〉一詩後的創作。此外,十二萬分感謝劉教授正偉的潤飾。
關於畢仙蓉老師新詩教學的聯結
用我的想像拉著白靈的〈風箏〉奔跑 https://goo.gl/meg4H2
用我的想像朗讀劉正偉孤傲的<樹> https://goo.gl/fnt7pS
畢仙蓉老師朗讀文摩創作觀與詩作 https://goo.gl/kz7io5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07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
以下節選自《聯合新聞網》https://goo.gl/5ucGsA
二、
你在傾聽小魚澼濺的聲音
張望春來日光閃爍在河面
微風吹過兩岸垂垂的新柳
野草莓翻越古岩上的舊苔
快樂的蜥蜴從蟄居的洞穴出來
看美麗新世界野煙靄靄──
在無知裡成型。你在傾聽
聽見自己微微哭泣的聲音
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楊牧〈夭〉)
請閱讀上列詩作,分項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一):詩中有聲音的傾聽,有視覺的張望,也有快樂與哭泣。作者描寫春天的美麗
新世界,但詩題為何命名為〈夭〉?請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加以
說明。文長限 120 字以內(至多 6 行)。(占 7 分)
問題(二):普魯斯特(Proust, M.)在《追憶逝水年華》中說:「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個小
時,它是一只充滿香氣、聲響、念頭和氛圍的花缽」,說明時間的認知與感
官知覺及感受有關。楊牧的〈夭〉透過感官描寫,傳達季節的感知,請以「季
節的感思」為題,寫一篇文章,描寫你對季節的感知經驗,並抒發心中的感
受與領會。(占 18 分)
以上試題節選自《聯合新聞網》https://goo.gl/5ucGsA
這首詩在我朗讀時,讀到的不是喜悅,而是驚惶;讓我驚覺外在環境的自然變(在無知裡成型)與內心敏感的觸動(聽見自己微微哭泣的聲音)形成強烈對比。也因對比強烈,而使那片在明媚春光裡提早轉黃的葉片,更令我感傷,心忍不住抽痛了一下。
我不能悲觀,反倒要以樂觀的心境看待生命的無常。時光自然行走,它是無知,但我有感,可以在有限的春光裡,除了享受,就是準備;既享受當下的美,
也準備面對生命的種種無常。等待有一天我無法承受那些無常時,別為我哭泣,
因為無知的時光已留下我種種美麗的身影。
以上是我讀107年學測國可作文題楊牧〈夭〉一詩當下的感觸。我將上述那段心情以一首詩呈現:
聽我讀楊牧〈夭〉這首詩/畢仙蓉老師
有一首詩
以多個爛漫身姿
閃耀在你面前
卻來到我跟前啜泣
不帶來喜悅
只留下驚惶
那片在明媚春光裡提早轉黃的葉片
抽痛了誰的心
無知
是時光
別怨它
可能在你沉醉的時刻
來個無常
在無知的無常裡
轉身我離去
別哭
那落下的聲音
不是早夭
是告訴你
我來過
那落下的聲音
是留給你的思念
經劉正偉教授潤飾後
〈有一首詩〉畢仙蓉
一首詩以多個爛漫身姿
閃耀在你面前
卻來到我跟前啜泣
不帶來喜悅,只留下驚惶
樹葉在明媚春光裡提早
轉黃, 抽痛了誰的心
無知是時光,別怨它
無常,可能在你沉醉的時刻
在無知裡,轉身我離去
別哭,那落下的聲音
不是早夭
是告訴你,我來過
落下,是留給你的思念
補充《畢仙蓉FB日誌》
107/2/3
每位老師都應該期許自己為學生也為他們下一階段的老師種樹
再說國中教育會考難道不會跟隨學測的腳步嗎^ ^
107學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作文題目之一是以現代詩入題,這是令文學界欣喜的事。一來可以提醒老師不要忽略現代詩的可看性與可教性,一來可以鼓勵學生不要害怕讀現代詩。
同步分享於《全國國文教師教學討論坊》與《國中國文共同備課大集合》全臺兩大國文科社團
補充《畢仙蓉FB日誌》
107/2/3
每位老師都應該期許自己為學生也為他們下一階段的老師種樹
再說國中教育會考難道不會跟隨學測的腳步嗎^ ^
107學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作文題目之一是以現代詩入題,這是令文學界欣喜的事。一來可以提醒老師不要忽略現代詩的可看性與可教性,一來可以鼓勵學生不要害怕讀現代詩。
同步分享於《全國國文教師教學討論坊》與《國中國文共同備課大集合》全臺兩大國文科社團
從107年學測國考作文題楊牧〈夭〉一詩看新詩教學的可行方向/畢仙蓉老師
https://goo.gl/oU7LRE
1072/4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1072/4
給分方面我不能作主^ ^
卻希望大家用點輿論的正向力量(非攻擊)產生一些影響力^ ^
希望閱卷老師不要執著自己對楊牧〈夭〉這首詩的解讀。
以「作者之死」論(用在解讀新詩更需要)只要考生能「帶領」閱卷者抵達自己心中認定的目的地(心中認定這首詩的主旨),都應該接受。再從接受中分出作品優劣。這種也算開放式的作文題正提醒老師們不要有狹隘的主觀意識,也提醒在校老師平日應該多些思辨與思辯的課程設計。這正是改革老師一般教法的機會(作文給分很主觀,尤其校內作文考試。因此常有遺珠之憾,而那些遺珠有許多其實不該被「遺」下)。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感謝回饋此文^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