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有效教學經典分享/畢仙蓉

       如果沒有國小老師勞心勞力為孩子紮根,國中老師恐怕得費更多時間與體力從頭教起;如果沒有國中老師繼續提供汲取知識的機會並設法開發孩子的能力,高中老師恐怕教得更辛苦。不知何時開始,我告訴自己:教學,要帶著感恩的心,並為下一階段的老師種樹。

【我在有效教學上的想法與作法經典分享】
 ★「經典」是我自己至今回顧仍喜愛的一種說法^^

我的國文教學,從過去的傳統教法,一路省思、改革至今,仍持續思考:如何讓老師多省些力氣,而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的精神?如何讓老師的教法更見成效,而學生聽說讀寫的實力更雄厚(感謝國小老師為他們紮根)?如何同時創造學生的考試佳績,也培養他們對生命的感悟力、行動力?(但先說:學生素質非我一人力量能改變)

「大量閱讀」與「反思」是這幾年我在國文教學的兩個重點。這兩種方式在課堂上先後進行,不但可以活絡學生的思維,還可豐富他們寫作的題材及運用能力。」

我們在作文教學上的對象是普遍學生,不是特定學生;是要大部分的學生會寫文章,不是要訓練語文競賽選手,也不是要培養文學創作比賽的人才。所以教法要適用於每個學生,至於所謂的「作家」或「文創家」,他們得天獨厚,就是有那先天的特質--善感、善於運用文字,而且對文字的記憶力異於常人--沒有這些能力的人怎麼辦?至少可以教給他們這幾項能力:會說故事、邏輯思考力強,也就是有自己的見解且說來合情合理,另外是文章結構完整,最基本的是句子要流利--這些都是我在作文教學上一再訓練的方向。為什麼一再訓練?因為熟能生巧--熟才能巧。當然多提供學生閱讀與聆聽(朗讀)美文的機會,並在閱讀中指導其佳句使用,使耳濡目染,或多或少也都是一種提升作品質感的機會。

作文教學是不是也可以來點改變──讓我們的學生不是只有拿到一堆資料來記憶或書寫而已呢?用許多不同的媒材促發不同的思考方式,使心靈觸動然後所見所感也才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常常覺得在國語文教學裡必須教給學生的能力太多(諸如:閱讀、寫作、評論、判斷、欣賞、聆聽、口語表達……),又不能讓他們錯過8~13歲這個記憶力最好的學習期,因此必要教的知識以及求知的習慣──又是我教學上的壓力。有效教學──提醒我如何將幾個重要能力,透過一堂課的教學同時給予學生;又如何透過反覆練習,而讓他們達到精熟。

「我們不能敎給學生所有,所以要斟酌什麼是一定要敎,什麼不一定要教。一定要教的,哪些需要仔細敎,哪些可以簡單敎;不一定要教的,想到再教。至於其他,仍要鼓勵學生自己去學。」

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是屬於視覺或聽覺型的孩子。視覺型學習者,需要提供他們圖片、影片、動畫……等刺激方式讓他們接受信息與表達信息;聽覺型學習者,則需透過朗讀、音樂、討論……等方式增強他們學習能力。因此近幾年我的國文課常提供學生這方面需要,也因此發現:原來國文教室可以是電影院、音樂廳或者座談會。

老師在課堂扮演的角色應該同時是:活動主持人、問題設計與追問者以及最重
要的——回饋者(或說「加油站」更貼切。)  
    我們不能敎給學生所有,所以在開始一課之前,我會思考:什麼是一定要敎,什麼是需要仔細敎,什麼是可以簡單敎,什麼是可以想到再敎,而什麼是鼓勵他們自己去學。課堂上,我不僅做知識的傳遞者,更常做主持人──多給學生發表的機會。在他們每回答一個問題後,我又常從他們的回答中延伸出下一個問題,或者將原本拋出的問題再接二連三衍生出一些問題──再三追問,但不是追問同一人(除非有把握該生有連續回答的本事,否則嚇到孩子,未來他們舉手發言的次數就會少)。往往我會提醒自己:無論學生回答得如何,只要不是離經叛道,在指引或修正他的說法之後,別忘了說些可以鼓勵他下次繼續勇敢發言的話語。


  我希望教給學生的能力,不僅是他們「會做」而已,還希望他們能「習慣做」。會做keywords and keypoints的判斷,不代表能輕鬆迎戰【會考】或【學測】中的思辨題。須知道在大考那種緊張的氛圍下,面對幾題略具深度的思辨題,即使平日在校考試成績佳的學生,也可能習慣僅憑「自己認為」,忽略題幹〈或文本〉線索,而判別錯誤。因此我讓學生在校即養成「習慣做」,面對大考的思辨題,就能從容應對且得心應手。作文〈短文、極短文〉也是需要習慣做。大家已經知道我的寫作訓練,其實就是兩種能力的訓練:敘事與反思。透過大量閱讀、思考、討論、分享〈含口語表達〉與實作,學生腦袋裡習慣裝入豐富的題材,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也習於思考和反省〈前提是這種訓練,不能在高中或大學中斷〉,不僅是迎戰考試,在生活中,這些「習慣做」的能力,應該可以幫助他們勇於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

閱讀確實很重要,它會影響我們寫作的風格。所以想寫出甚麼樣的作品,就需要長時間接觸那方面的文字;閱讀的同時,是否進行思考判斷,更是我們在課堂推動閱讀的責任與方向。

在無法教給學生所有的限制下,文本的重心是什麼,這是必須了解的問題。每一文本的重心不盡相同,每位老師的認知也不盡相同,若能透過【共備社團】協助,多少可以藉由聆聽與觀賞,了解其他老師的看法,然後反觀自己有無需要調整的地方。當然【共備社團】猶如滿漢全席,老師們提供的作法琳瑯滿目,每一種作法都是智慧的結晶,值得被尊重,甚至肯定,但不須全盤接受,以免消化不良;可選擇自己喜愛的口味,在課堂加以運用與發揮。有時如果也能嚐嚐其他口味,或許會有驚奇發生。

至今,我仍是個認真的老師,但不再作苦讀的學生。因為我把該讀的時間也分一大部分給學生自己了。過去多場演講中,老師應該不難發現我多樣的教學法,而那些教學法,都離不開能力的養成與成績的考量──就像我這個人,表面上循規蹈矩,甚至看來有些呆板;實際上,腦子似乎不曾停歇,一直想變花樣。於是我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了平衡點。雖然今後打算將精力多放在詩文研讀方面,希望透過自己的聲音,「讀」進一個個文人的靈魂深處,也讓莘莘學子從聆聽中,發現詩文的美麗與深度,但我仍會像今天這樣忍不住分享自己在國文教學上的節奏。

無論是培養哪一種能力,都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無法一蹴可幾。唯有一步一腳印,重複做、用心做,方可看見能力。此處先分享我聽過的三句好話: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行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2018/3/29增加:
《畢仙蓉老師課文朗讀有聲書》讓我透過朗讀者的用心詮釋,引導學生體會作家情感與思想,也讓學生感受每一篇被選入的作品它們果真有價值,而作品背後的作家它們有多不簡單。我還是有時間保留過去教學的精華教法,且增加學生認識作家的時間。
    我們對於一些事物,是不是先有感覺,才會留下印象?讓學生有感覺,有感覺就更有印象。《畢仙蓉老師課文朗讀有聲書》在2018年四月即將完成一至六冊的動畫製作。大部分的中小學生屬視覺與聽覺的學習者,屆時有聲書加上動畫效果,更能讓學生對作品產生感覺,感覺作品的美與好

如果今天跟我一樣將學生帶進e化教室,監督他們使用電腦,指定他們上網搜尋作家介紹,多少影片或者文字故事都會引起他們興趣呀!電腦就是有這個魔力,比大部分的老師講述更吸引人,比學生上臺介紹更確實也更省時,還更扎實。信不信:當學生被電腦,不!被作家吸引時,那作家說了哪些話,做了哪些事,都可能深植學生的心中。學生透過閱讀(影片也是閱讀媒介),而對作家更有感覺,連帶再閱讀他們其他作品——這是在我課堂親眼所見。可見作家影響他們之深。

如果我們設計一份學習單,它是必須透過專心聆聽專業朗讀才能作答,且才能測知對文本理解與感受多少,那麼哪些學生是真正在學習,而哪些學生根本是假裝學習,教師批改時,便知答案。當然這種教學法會讓過去「學習投機」或「作假」慣了的學生抗拒,這就像分明有良好的E化設備,而必須讓他們親自操作電腦、親自找尋資料、統整資料一樣——讓他們抗拒,因為他們真正的學習精神,將被攤在陽光下一一被檢視而無所遁形。
    如何從有聲書讀出文本精神?我以〈寄弟墨書〉與〈湖心亭看雪〉兩課為例:
一、   設計一個題目並講解教師希望學生注意題目中哪些重點。
二、   提醒學生(也監督學生)善用電腦搜尋需要的詞句。
三、   鼓勵學生閱讀各家賞析則更好。
四、   提醒學生在擷取自己需要的文句時,除非引用(要加引號),其餘必須轉換成自己的表述方式,也就是不能直接抄襲。
五、   學習單若能註明參考出處則又更尊重對方。
     當有聲書播放之前,要求學生以下兩點:
一、   對文意不十分了解時,可對照【備課用書】的各段翻譯(非在E化教室教學者,可提供紙本給學生)
二、   在課本上畫記朗讀者聲情表現特別鮮明的地方。
以上第一點,可視班級有無需要事先閱讀,再決定閱讀幾分鐘後開始播放有聲書。
第二點進行前,教師希在黑板提供可能使用到的詞彙(因此教師必須先聆聽過該課朗讀有聲書)。以〈湖心亭看雪〉為例,作答學習單時,可能用到的詞彙:
一、   語速(說話速度)
1.   愈來愈快(或說「漸快」、「加快」)
2.   愈來愈慢(或說「漸慢」、「減速」)
二、   語氣
1.   驚訝
2.   驚喜
3.   感慨
三、   氛圍
1.   靜謐
2.   暖和
四、   音調
1.   變高
2.   低沉
五、   字音輕重
1.   加重某詞力度
2.   某詞讀來力度減弱
    以上均需提醒學生:在註明聲情表達後,必須陳述它詮釋的文意。以下是〈寄弟墨書〉與〈湖心亭看雪〉可共用的學習單題目:
【學習單】  班級:     座號:    姓名:
請說明朗讀者呈現的聲情在文章的哪些地方特別鮮明。並說明那樣讀的可能理由。若是你認為朗讀者的詮釋與你對文章的理解不同,請說明你的看法(看法必須明白表示你對文章的理解)

「凡努力,必留下證明!」這是我從「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句話昇華而來。「留下證明」更明確表示自己努力思考及理解的過程,這才更有說服力,不是嗎?無論是老師的努力,或學生的努力──老師教些什麼,學生做些什麼;老師用心多少,學生做到多少──不留證明,哪天遇上懶於學習卻將責任推卸給老師的學生,或遇上聽信孩子片面之詞而不認清孩子實際程度與學習情形的家長,認真的老師如何證明自己付出的精神呢?今日以「文意複習」這項作法為例,讓老師監督學生的專心度,也讓家長看見老師認真訓練學生思辨力的結果。提供優良範本之前先說明:「文意複習」是以當今「國中教育會考」著重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主,製作的這份講義來自南一出版社國中國文第五冊。學生必須自行判斷哪些題目是在「未提供文本」之下而無線索可循的試題,若發現則告知老師以便提醒全班該題不須作答。由於平日即已訓練「從文本尋找線索」,今日複習即不含此項,這也使學生專心尋找題目敘述的線索。
範本請見《文意如何複習

   一般老師在學生測驗之後,會親自為學生解惑。認真的學生除了聆聽外,還會認真記錄。倘若我們把這種教學法改成由學生解答同儕的疑惑,或是由老師設計題目反問學生的看法,您想這堂課,學生會有什麼樣的收穫?別讓我們的學生永遠是等著別人告訴他「為什麼」而是要讓他們習慣自己思考「為什麼」,他們才真是會思考、能辨別的人。思辨能力訓練是我國文教學裡極重要的課程。以下列舉兩題近日複習考的問題,供老師們在班級進行看,若每位學生都有一臺電腦使用則更好(訓練學生蒐集資料、擷取資料與統整資了的能力)範例請見《將疑惑轉為思辨力訓練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