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語文課程中的品德教育/畢仙蓉老師


     品德教育在語文課程中不僅可以同時進行,還可以做得徹底。它可以被列在作文課裡,也可以列在口語表達訓練中,更可以在小組討論(分組合作學習)中,聽見同儕的正向思維,而這些思維也會產生影響力。
步驟一:
    發下可作為品格教育的閱讀文本(或是從電腦閱讀)。文本最後由教師設計的問題,可包含統整能力訓練、寫作能力訓練、品格導向等多方面。如:
1. 是哪些因素讓她以九歲的年紀改變了世界呢?
2. 在你的年紀,可以為環境做些什麼呢?
3. 你有哪些想做卻還遲疑的事?遲疑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些原因能否克服呢?(所謂「想做的事」是指與本文主旨一樣利益他人的事)
※此項作法,也可以短片、動畫、漫畫……作為題材,請見《畫或短片學寫作》文藝營隊作法分享。
※閱讀文本〈她只有九歲,卻餵飽了鎮上的所有流浪漢,還改變了世界〉
步驟二:
    叮嚀學生在閱讀之後思考以上三個問題,並將思考得到的答案,簡明扼要寫在題目後方,以便老師確定(學生)有進行思考,而非僅在接下來的小組討論依賴同儕答案。計時十分鐘
步驟三:
    藉由小組討論聆聽同儕思維,並對同儕演練上臺該如何表述。提醒學生:在接下來上臺發表時,所述內容若有引用哪位同學的說法,必須尊重對方是否說出他的姓名。計時十分鐘
※此活動進行前,教師先叮嚀學生:討論或演練過程中,必須做到(1)聆聽同儕分享(2)對同儕演練。二者缺一不可。倘若被發現學習態度懶散或者離群者,在發表時段將「優先」上臺。
步驟四:
    發表時間,先由教師抽問,再由學生自願。參考小抄,得到的分數或獎勵略少,除非相較於同儕有更精彩的表現(如內容豐富有深度、臺風穩健、口齒清晰)──此規定可在前三項作法中先提醒。(計時十分鐘)
步驟五: 
    短文寫作。由三題問答中,任選一題書寫。(計時十五分鐘)
步驟六(利用第二堂課十分鐘):
(1) 閱讀同儕佳作並畫記佳句
(2)於閱讀文本(同儕佳作)勾選心中的「更優作品」
步驟(第三堂課):
    教師將佳作中的佳作製成簡報(配以背景音樂)挑選學生朗讀(過去朗讀表現不俗者),使學生充分感受作品的美以及作者的心。
(時間十分鐘)
※步驟六與步驟七,可列在當日進度之餘的「閱讀十分鐘」。
【學生作品】
作者:游雨珊 
    我應該相信這句話:「就算力量不大但只要有顆堅定的心就足以去改變。」雖然心裡有過「除了捐東西以外,還可用其他行動去幫助別人」的想法卻不敢跨出關鍵的那一步想到我有時間嗎父母會支持我嗎?……,心中就會有一股畏懼,不敢再想下一步。直到社團帶我們社員去弱勢學校服務學習,才發現:幫助別人不是難事;且幫助人的快樂,是永久不散的。

作者:張喬茵
     關懷,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像現在我們能夠盡力為環境做些許改變。例如:看到身心障礙者要上公車,可以幫忙扶他,這也是一種微關懷。我還可以定時捐發票,給那些不曾有驚喜的人──不只關懷環境,更是把喜悅分享出去。或許只是一點力量,一點看似微弱的燈光,但是,它卻是能夠點燃人間的火花。

作者:劉芯妤
    在市場或在地下道,常會看到一些斷手斷腳的人在地上,用那無辜的眼神看著我們,好像希望我們投錢給他們。有時候當我忍不住把口袋的零錢拿給他們時,突然想到:如果我把錢給他們,到最後會不會落入那些砍他們手腳的人手裡?這讓我收回了給錢的念頭,但他們沒有拿到錢,回去還是會被打啊!或許社會可以成立個家收養他們吧!

作者:江晉佑
    在我的想法裡,只想好好的作環保,讓地球可以永存。但並不是為了人類,而是為了那些被人類迫害的生物們。我現在學的還不夠多,無法親自去野生的環境作保育,因此,我現在能做的,如:垃圾分類、淨灘活動、拒吃、拒養野生動物──我都會做得徹底並好好充實自己,方便以後能保護我愛的動物們,讓後代看見這世界的美,並去保護牠們。

作者:鄧述維
    母親是個愛狗人士,常常幫助流浪狗。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喜歡上狗的可愛、威猛和他們的忠心。但我從來沒有虐待過狗,也沒有吃過狗肉,狗一看到我就像得了狂犬病一樣,瘋狂的衝向我──讓我原本要去「流浪狗之家」當志工的心退卻了下來。
    所以,我決定先照料小隻(沒什麼攻擊性)的狗,慢慢瞭解狗的習性,再去照料壯碩的狗,和狗做朋友,落實我「左擁右抱」的夢想。

作者:朱槿
    人性本善,理應大家都能向他人伸出援手,但退卻的人還真不少。這名九歲的小女孩為何可以做到連許多大人都不曾完成的事?因為她有行動力。她不會像許多人有想法,卻沒行動。她說到做到。也因為這份堅持,感染了許多人,一起幫助他人,成為「手心向下」的一員。不要因為一件事很渺小就不去理會它,沒有一件事是無法改變世界的。

作者:陳郁均
    心態,是決定一切的關鍵,只要擁有真心的態度,便能幫助人。許多人一開始以為她的熱情只會持續一小段時間,但沒有想到她會堅持了整整四年,於是便也投入了這場活動。是大家的幫忙、支持,她才能繼續進行她的偉大工程,也是她的身心健全,讓她知道還有更多人需要幫助,便也立下決心,當一位慈善家。
作者:孟祥宸
    小女孩她從小就有個想法:讓每個人都有一個住的地方。因為她深切有這個想法,才有實現的動力。她的偉大工程讓流浪漢有住、有吃,他們都把小女孩當成聖徒,可是如果小女孩一直供他們住,供他們吃,會不會害他們有種「什麼都不用做,就有得住,有得吃」的想法?她的善舉引發了很多人的善心,但可能也害流浪漢沒有自力更生的動力。


作者:林新雅
    九歲的女孩,沒有理由要做這些事,只因為一個想法,讓她有動力去為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蓋房子。她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個住的地方」,幸有家人支持和幫忙、社區民眾捐贈的建屋材料,以及她健康的身體,和友善的心理,才足以讓她完成想做的事。儘管只有九歲,她做到一般人不做的事。

作者:楊懷淵
    年僅九歲的小女孩為流浪漢們打造房子,不僅僅是因為她有心、身心健全或有興趣,還有的是:周遭的人們一同付出。若僅靠她一人,或許也能積沙成塔,但多了旁人一同協助,讓她能更輕鬆、快速的完成一件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所以,如果周遭也有人在為這個社會付出,不要遲疑,幫助他吧!

作者:王喜文
    有件事我一直想做,但始終無法跨出第一步。我想參加淨灘活動。最近臺灣的產業轉型成觀光業居多,帶來了大量的觀光人潮,也造成許多垃圾問題,沙灘的破壞最嚴重。我想盡一份心力,卻礙於課業。也許到暑假,我會和父母一起參加淨灘活動的行列,讓臺灣的沙灘更乾淨,同時宣導「自己製造的垃圾自己清理」的概念。

作者:陳柔安
    看見有些年紀很小卻充滿愛心的人,心裡總是十分感動。既然他們能做到,那我們更應有能力去幫助需要的人。像是平常看到地上有垃圾就可以隨手撿起來,又或者捐贈一些自己用不到,但別人很需要的東西。像是發票、錢、食物、衣物和書……。這些對我們來說可能沒什麼,但對於較弱勢的人們來說,卻是份最溫暖的禮物了。

作者:姚宜珍
    她看到流浪漢無家可歸,就決定打造十一座移動小木屋給他們。因為她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住的地方;這是多麼有愛心的小女孩啊!可是只靠一位九歲的小孩,是無法完成所有事情的,幸好她的家人、鄰居與社區人士,都願意一起幫忙完成這項偉大工程。她證明了,只要有行動就能改變這世界。相信她會成為一位很好的慈善家。

作者:張哲瑋
    她用「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住的地方」的想法和理想,開始了改變世界的夢想。她在幫助那些流浪漢的過程中也遇到許多貴人。最後她不但為遊民造屋、捐出許多農產品,還積極參與慈善活動。一個好的環境,可以造就出一個好的人,這正是孟母三遷的理由。除了環境因素,想法也很重要;好的想法加上實踐,便能改變世界!

作者:王芊驊
    每一種善舉都可以改變世界,即使改變很小。九歲的Haily都可以造房子,我們也可以。我們可以當志工,利用閒暇照顧老人,就算只是聊天,也可以讓他們有開心的日子。或者是捐頭髮給做化療的人這個小舉動,可以讓他們喜歡自己的容貌,更進一步地認真接受治療。也許就連那些人的名字都不知道,卻為他們做了些「改變」。

作者:劉子葳
    她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懂得去幫助流浪漢。她懂得分享,知道把蔬菜水果給流浪漢。甚至還去幫助他們蓋房子。我想最大的因素大概就是家人以及朋友的支持。讓小hailey更有動力去幫助更多人。雖然年紀還小,心卻很大。她,證明了:有心去做,什麼事都有可能。我們不一定要跟她一樣去蓋房子、種蔬菜……。但是,可像她拿出奉獻的熱忱。

作者:馬其駿
    我可以做許多事情,如:參加一些為了自然抗爭的遊行,幫助弱勢團體,平常少用一些不環保的器物。因為到了這年紀,也是一個陽剛熱血的青年了,大自然造就了我,我也是在他呵護下成長的人類。大自然造就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卻在破壞它,此理怎說得通?。所以考量未來,我們必須行動!連九歲的小孩都有作為,我呢?勿讓人們成為寄生蟲,甚至病毒;為了地球,我們成了抗體,盡我們所能protect the Earth

作者:張家瑜
   是什麼因素讓一位九歲小女孩,付出自己寶貴時光與精力,只為了讓更多流浪漢有個家、有頓飯?我相信她從小家庭教育是與眾不同的。培養成熟的人生觀和一顆同理心,去思考如何幫助人們,才是最好的教育。去關心人們,並付出自己的力量,當別人在玩洋娃娃,而她卻在造房子,與別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便成就不一樣的人生。因無私奉獻,才能感動全世界!

作者:鄒東霖
    每次看到網路上幫助流浪漢和街友的影片,心裡總是很感動。我總是會思考:自己是否也能幫助流浪漢,為他們出一份力呢?心裡雖然一直想幫忙,卻一直不敢真正的去行動。有時因為怕生,而不去關心;有時害怕受騙,而不去幫忙。不過有次我鼓起勇氣,給一位流浪漢食物,並且祝福他。經過這件事後,我不會再因害怕而不敢伸手了!

作者:許開穎
    地球原本是一顆美麗的星球,但是人類把它變成了一顆被毛毛蟲入侵的蘋果,慢慢的被啃食,我們該如何做呢?我們可以多植樹,把原本的森林重返在我們眼前;可以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減少空氣汙染;可以多使用環保餐具,減少免洗筷的使用;可以自備環保袋,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這都是我們能為大自然做的事。

作者:劉昀達
    在我們這個年紀,能做的事雖然不多,力量也不大,但我們可以從小事開始行善。例如:看到老人家要過馬路,就可以扶他過──這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卻可以溫暖他們的心。或者看到地上有垃圾,隨手撿起──當別人看到,連小孩子都會維護環境,就會有更多人願意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這樣環境就會乾淨許多。我們能做的,就盡量做吧!


作者:林堉洺
    年紀,不代表能付出的限度,也不能證明心靈成熟的程度。

幫助別人往往會隨著年紀成長而退縮,反倒年紀越小,就越有熱情,願意嘗試看看。年紀不是問題,如果身邊的人願意支持你,不要浪費、也不要害怕,帶著那真誠的熱情去揮灑吧!付出的是時間、心力,但得到的是用金錢也買不到,也無法傳承的快樂的滿足和寶貴的經驗啊!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