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從試題檢討中訓練的能力 / 畢仙蓉老師


    上週三、四段考結束,正巧遇上星期五公假,無法親自上課,又不忍給代課老師太多要求。於是先安排年級補充教材論語──我設計問答題供學生回答於紙本請見【與國文教學有關的事】檔案分享之論語第五回問答。同時要求他們先閱讀補充教材指定範圍並畫記key points and key words。公假結束,回到辦公室,批改key points and key words畫記後,將問答題帶回家,不多久時間即改完。對了,回家前,我還整理了學生這次段考中,錯的人數較多的題目與最難的一則文言文閱讀測驗,重新印成一張含解答的A3試卷請地球先生原諒我!希望我的有效教學可以為地球培育出更多人才!今日課堂進行講解以及口語表達考驗──說明每一選項正確或錯誤的理由──必須就key point or key word說明。活動是這樣的:
    我說:「全班讀完題幹後,這題不完全懂或完全不懂得請站起來。所謂:『不完全懂』是指對題幹或者任一選項有部分不了解。站著的同學,老師不會請他解釋那題;反倒是坐著的同學,我就要請其中一位解題,包含我就選項提出的問題。若是答錯或答得支支吾吾,即要接受處分。因為不懂卻裝懂,最不可原諒。若是回答得好,當然會得到獎勵。此外站著的同學聽著囉!如果解題的同學沒有說錯什麼,我會問你們任何一位從剛才那位同學說的話中,聽到什麼重點。若是剛才那位同學有被老師修正的地方,我會問:我做了什麼修正?若是答不出來或答錯,請先站到願意自動解題或回答其他題,且正確後,才可坐下;若是自動舉手且答對了,可得到一點獎勵。」
    一節課完成段考試題檢討,這檢討過程,還給了學生一些重要的能力訓練。
    今日有一個班級是兩節國文課,這個班級的第二節,即進行上週五《論語》問答題的檢討。檢討前,我已批閱完畢並選出每題回答優良者,名單公布於黑板,開始活動說明:
一、     向名字在黑板上的同學請教,看看他們寫些什麼,十分鐘後,老師抽問回答(這段活動原本說計時十分鐘,後來又延長五分鐘)。
二、     回答時,若不依賴紙本且口齒清晰、儀態大方,可獲獎勵;若依賴紙本(盯著指本讀),僅能算安全過關。
三、     為了尊重回答者並證明你在聆聽,老師會抽問臺下同學從剛才回答者的口中聽見什麼重點。若是老師有做過修正,會問你聽到什麼修正。當然你可以在同學回答以及老師修正時,做紀錄──以防你因為緊張或其他因素而記不住剛才的說話內容──可以看著你手上的紀錄回答。
    這個活動不僅是回答設計好的題目而已,我還依據學生上週五紙本作答的內容中,那些易被反駁的答案,或是回答不清楚的答案提問,例如:為什麼「對追求知識是『樂在其中』的人,就比『喜好追求知識』的人更好?」會這麼問是因為題目:為什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又為什麼「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請說明你的見解。
    有學生僅作翻譯,卻未說明為什麼「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我還問到:「學而知之者」是願意學習的人,有人說這種人最值得欽佩。那麼「困而學之」的人不也是願意學習嗎?為什麼不特別欽佩他呢?此外,「生而知之者」不願意學習嗎?會這麼問是因為題目:「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這四等人,哪一等較值得欽佩?請說明你的看法。
    上述問題,我又問:有人試卷上回答他最欽佩「生而知之者」,你們覺得「生而知之者」真值得欽佩嗎?哪種情況下,這種人不但不值得欽佩,還會令人心生警惕呢?
    我又問:有人說知識廣博的人就具備仁德,你們認為「有知識」會等於「有品德」嗎?會這麼問是因為題目:為什麼子夏認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與「仁德」有關?請說明你的見解。而學生在做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翻譯後,就直接做這樣的結論:博學多聞又不恥下問的人就是有仁德。
    檢討試題的目的,應該不是只有給予學生答案;它至少包含思考圓融與口語表達的能力訓練──這是近年我對自己的提醒。以下提供方才提到的論語問答題:
《論語》問答第五回   班級:    座號:     姓名:        出題者:畢仙蓉老師
一、孔子讚賞顏回好學,說他「不遷怒,不貳過」。試問:為什麼「不遷怒,不貳過」便可以稱得上好學?
答:


二、為什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又為什麼「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請說明你的見解。
答:




三、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一直思考,為什麼對學習無益?
    答:


四、「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這四等人,哪一等較值得欽佩?請說明你的看法。
    答:


五、為什麼子夏認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與「仁德」有關?請說明你的見解。
答:

另附上【第一次定期評量班級檢討試題】學生優良筆記
關於文言文的解說方式請參考【朗讀(有聲書)在文言文中的運用】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