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國文教學方向徹底轉彎了嗎/畢仙蓉

畢仙蓉老師









以下內容是幾次演講中的相關談話

       什麼是「國語文」?「國語的文學。」曾有許多老師這麼告訴我。其實,我也這麼認為,它和國學知識似乎是不同的兩門科目。既然我們是敎國文的老師,為什麼把時間花在敎(考)那深奧的國學知識?考得學生就擔心失去一題分數〈有時候還不只一題〉而死背、猛背,難怪他們會覺得我們的國文很無趣。說到此便忍不住感嘆:唉 !誰叫「國學知識」仍被視為國文的範疇呢?
       想讓學生看見文學的美,想讓他們感受文學的趣味──這是我至各校演講時,許多國文老師對我吐露的心聲。原來有甚多國文老師都認同國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這樣。想想看:在學生最容易接觸文學的年紀──我是指他們從國小至高中都要學國文──在這十二年的黃金歲月,都不能覺得文學的美和趣味,等過了這十二年,所選科系、所就職的工作──無論是否和國文有關,更難有興致品味文學,因為好習慣沒有養成。
       或許有人會說:「沒有文學,照樣可以生活。」甚至有人會說:「科學比文學重要。」我都不會否認這些說法。但是在文學的世界裡,我們讀到的不僅是作品的文采,還有作者的情思,甚至更有作品要傳達的精神〈或說意義〉。特別是後者,它是絕對影響我們在任何一方面學習的態度與智慧。如果我們將一堂課那短短的時間拿了一部分叫孩子背這個、記那個,然後再來測驗這個記了多少、那個又記了多少,試問:還剩多少時間可以訓練孩子的思「辨」能力和思「辯」能力?分析事理的能力,不是在我們國文課最有機會訓練的嗎?口語表達能力,不是與我們國文課最相關的嗎?但我們都在做什麼?是誰把我們的國文課變得一點能力都沒有?是誰把我們的國文課變得一點意思都沒有?考試方向!
        雖然國際閱讀評比的結果,已將臺灣國語文教學帶往閱讀能力訓練的方向(會考與學測試題均可見趨勢),但從各校總和來看,仍有不少老師偏向傳統記憶題考試。因此我們不禁要問:國文教學方向徹底轉彎了嗎?  
        我不是說記憶題不重要,畢竟許多學問是能「記」才能「用」,但是在一節四十五分鐘或五十分鐘的課堂上,有心教給學生能力或是有心讓學生喜歡國文的老師,您會怎麼作?或許您也可在國文課這麼作:由學生發表自己的感想,甚至讓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學生若是不敢說,就用寫的,但是在刊登前,一定要經過學生本人與家長同意。記得要給予獎勵與肯定。讀一則故事,寫一小段心得,談一點經驗──這些若加上一點背景音樂,輕輕的音樂──這是我很喜歡營造的教學情境,我喜歡這樣的國文課,從學生的反應上,我知道他們也覺得這樣總比老師一人講述那些什麼什麼居士各指誰好,總比老師叫他們一味背誦宋詞與元曲的作法好(這些記憶題不是不要教,而是要斟酌考或不考,又或者該怎麼考,才不會令學生在國語文的學習本末倒置)
       分享我在個人教師專業網上的一段話:
       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是屬於視覺或聽覺型的孩子。視覺型學習者,需要提供他們圖片、影片、動畫……等刺激方式讓他們接受信息與表達信息;聽覺型學習者,則需透過朗讀、音樂、討論……等方式增強他們學習能力。因此近幾年我的國文課常提供學生這方面需要,也因此發現:原來國文教室可以是電影院、音樂廳或者座談會。
        以下再跟大家分享我的教學設計,它是我國文教學的方向,目前做了,但不徹底;不徹底的原因是:考試方向限制了我和我同事──讓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發揮,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仍在繼續努力!
一、     鼓勵從閱讀中記錄吉光片羽
作法:
1.     將一般週記改為閱讀週記形式。
2.     鼓勵學生記錄每天閱讀中發現的佳句。
3.     指導學生記錄從所閱讀文字中的收穫。
4.     每星期一檢閱成果並挑選佳作供同儕欣賞。
【說明】
1.     凡被選為佳作者,增加國文科分數,是最實質也最有效的獎勵方式。
2.     學生難以負荷過多作業,閱讀週記取代日記或一般週記的作法,可淨化學生心靈,使表達不致流於瑣碎記錄,也能從中找到處世方針。
二、     欣賞優質影片,培養善感的心
作法(獎勵方式同一、)
1.     利用協同教學──請輔導科老師播放溫馨且具教育意義的影片(國文老師更可以利用課堂時間,播放片長較短的影片或動畫,進行思考與表達能力訓練)
2.     國文老師必須自己先看過這部影片,影片播放前,先作導讀,並於播放時,適處旁白──引導學生注意及思考。
3.     事先告知學生必須在影片播畢分享心得──口頭報告或筆錄。
【建議】
1.     被肯定的作品不一定是長篇作品,幾句發人深省的短語也可獲得發表機會,讓不擅長篇寫作或畏懼寫作的學生,透過肯定而開始喜歡思考與寫作。
2.     長篇佳作可給予更多肯定,以培育優秀人才。
三、     領讀名家作品,尋求正確的價值觀
作法:
1.     帶領學生一起閱讀名家作品。
2.     老師先鼓勵學生口頭分享心得,自己再分享。
3.     老師先記錄心得,再鼓勵學生迴響。
4.     3.迴響作品供同儕欣賞並給予肯定
【說明】
1.     家長有正確的價值觀,對孩子的學習將更有助益。所以老師
可將作品貼於聯絡簿,也是影響家長的一種作法。
2.     迴響學生,一定要給予有效的肯定,使願意努力提升自己。
四、     聆聽演講,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作法一般用於朝會或週會
1.     先說明專注聆聽所給予的獎勵。
2.     續說明演講後有一學習單。
3.     發表優良作品並鼓勵同儕迴響。
4.     說明迴響者所獲的獎勵。
5.     鼓勵學生養成聆聽長者言的習慣。
【說明】
1.     先肯定學校安排的每一場演講都有學習上的意義。
2.     朝會時,師長的叮嚀,也都有專注聆聽的必要。
五、     劇場活動,訓練勇氣、展現自我
作法:
1.     年級設立劇場比賽並說明給予參加者獎勵方式。
2.     學生自撰腳本,老師從旁指導。
3.     同儕自行安排角色,老師從旁指導。
4.     凡是參與演出的班級,至少獲一獎項以資鼓勵。
5.     最優秀的班級則頒發第一名大獎以茲高度肯定。
【說明】
1.     讓參賽者獲得自信,也提升學習的動力與勇氣。
2.     獎項名稱如:最佳團隊合作、最佳舞臺魅力、最佳講演、最佳精神、最佳貢獻、最佳……。


    過去在國語文教學裡,閱讀與寫作是必須同時具備的兩個習慣,它們是知識的來源,也是思考能力的訓練,更是聯繫師生情感的橋樑──師生應該一起進行這些活動、一起成長。今日在「學思達」這股良風的吹襲下,口語表達的訓練變得不容小覷,畢竟它對學生面對群眾的應變能力有正面影響。閱讀,除了讀市面上出版的書籍,還需要讀報、讀影片、讀大自然、讀人……,所有能增加知識、增進思考能力、提高生活品質、提升自我價值者,皆不可忽略。期待我們的國文教學方向真能徹底轉彎!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