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文意填空題及長文閱讀測驗: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畢仙蓉老師

📝 【小提醒】

由於部落格平台在不同裝置或瀏覽器中顯示方式略有差異,排版可能會出現行距或標點間距的錯位,敬請見諒。

🌿 【溫馨提醒】

本卷內容僅供教學與學習使用,若需轉載、節錄或引用,敬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作者:畢仙蓉(內容由ChatGPT協助編寫)

💡文意填空題的三個重點 

一、先看「前後在講什麼」

不要一開始就看選項。
先看空格前一句和後一句在講什麼事。
想想:這裡的人是在「害怕」「開心」「生氣」還是「後悔」?
如果知道整句的意思,就能大概猜到要填哪一類的詞。

二、看「幾個空是不是有關」

像以下第1題:「面對□□,失去□□,懷疑自己的□□──
三個空放在一起,通常意思有關、會漸漸變強
第一格是「開始發生的狀況」,
第二格是「造成的結果」,
第三格是「內心的反應」。
所以要選同一種感覺、越來越深的詞,才會通順。

三、念一遍看看順不順

把選的詞放回去讀一遍:
念起來順、意思連得起來可能對。
如果填入的詞並未加強或延伸文章的意思,或沒有呼應前後的語境 → 要換。

 

🌱 例子

「真正讓人緊張的,其實是面對□□,失去□□,甚至懷疑自己的□□。」
先看整段:他不是怕題目,而是怕在很多人面前表現不好。
所以三格都跟「心理壓力」有關。
可能是「面對別人、失去勇氣、懷疑自己的能力」。
放回去讀:順、合理,就是對的。

🎯 小口訣

「先看前後句找出幾格意思有關放回去念一遍。」
(聽起來順,就是對。)

 

1.   

    小明第一次參加辯論比賽。比賽前,他每天都反覆練習,甚至在鏡子前模擬比賽的情境。然而,真正走上舞台時,他還是感覺心臟怦怦直跳,手心冒汗。他不是害怕題目太難,也不是擔心稿子背不熟,而是害怕在眾目睽睽下,被別人的眼光動搖。那一刻,他才明白,真正讓人緊張的,其實是面對□□,失去□□,甚至懷疑自己的□□

以上短文中的□□,最適合填入哪一組詞語? (A) 場地、勇氣、外表 (B) 觀眾、冷靜、身分 (C) 人群、信心、價值 (D) 燈光、鎮定、才華。

 

一格一格的比對解析

第一格:面對□□

  • 場地:就是空間大小,這不會讓人心跳加速。
  • 觀眾:指看表演的人,和「眼光動搖」很貼近。
  • 人群:比「觀眾」更概括,和「眾目睽睽」完全呼應。
  • 燈光:只是舞台設備,不會造成「心理壓力」。👉 答案選「人群」。

第二格:失去□□

  • 勇氣:跟膽量有關,但勇氣通常是在「要不要去嘗試」之前。現在小明已經上台了,重點不是敢不敢上,而是怕「站上台後表現不好」。
  • 冷靜/鎮定:雖然跟緊張有關,但這是「表面狀態」,不夠深入。
  • 信心:指「對自己有沒有把握」,才是緊張的核心。👉 答案選「信心」。

第三格:懷疑自己的□□

  • 外表:長相、打扮,跟比賽表現無關。
  • 身分:是學生、是誰,這不會因為表演而被懷疑。
  • 才華:偏向能力,雖然相關,但比「信心」層次低。
  • 價值:最貼近文意,因為緊張常常讓人覺得「我是不是不重要」「我到底值不值得被肯定」。👉 答案選「價值」。

這樣整體帶完,學生就能清楚看到:

  • 第一格關鍵在「眾目睽睽」人群。
  • 第二格關鍵在「表現好不好」信心。
  • 第三格關鍵在「自我懷疑」價值。

 

2.   

 

    他走在蜿蜒的山路上,空氣裡帶著潮溼的氣息。樹葉在風裡沙沙作響,偶爾有鳥鳴從林間傳來。抬頭望去,遠方的山巒一層又一層,像沉默的巨人守護在天際。他心裡突然明白,這些山峰屹立千百年,而人類再怎麼忙碌,也只是短暫停留的過客。和山相比,我們顯得那麼短暫,那麼渺小。山的存在,提醒我們應該□□,學會□□,並在生活裡找到真正的□□

以上短文中的□□,最適合填入哪一組詞語?(A) 矯正、掌控、價值 (B) 敬畏、謙卑、安定 (C) 害怕、依賴、快樂 (D) 依靠、驕傲、樂趣

 

解析

第一格:應該□□

  • 矯正是「改正錯誤」,山並沒有錯,不需要人來改。
  • 敬畏面對比人類大得多、長存的山,自然要尊敬又帶點害怕,這才符合文意。
  • 害怕只是恐懼,沒有文章裡「尊敬」的意思,不對。
  • 依靠強調「靠山保護」,但文中寫「人是過客」,不是要依賴山。👉 正確是 敬畏

第二格:學會□□

  • 掌控要控制一切,和「人很渺小」矛盾。
  • 謙卑山長久、人短暫人要謙虛。最合適。
  • 依賴又回到靠山,不符文章精神。
  • 驕傲和「渺小」完全相反。👉 正確是 謙卑

第三格:找到真正的□□

  • 價值雖然正向,但這裡山帶給人的是內心平靜,不是社會價值。
  • 安定山的沉穩象徵一種安心和穩定,最貼近文章氣氛。
  • 快樂太淺,不合文章的深沉氛圍。
  • 樂趣偏娛樂,和「渺小」對比不搭。👉 正確是 安定

小結

  • 文章用「山像巨人」和「人是過客」來暗示「人很渺小」。
  • 所以態度應該是「敬畏、謙卑」,最後得到「安定」。
  •  

3.   

    夜晚的海面沒有白天那麼明亮,浪聲卻更清晰,像不斷拍擊心房的鼓點【註】。他站在岸邊,望著漆黑中翻湧的波浪,心裡一度升起不安。可是當月光慢慢灑下,海面閃出一條銀色的路時,他忽然感到安慰。原來,海告訴他:生活裡的動盪會讓人□□,但只要等待,就能再次□□,最後從黑暗中看見新的□□。【註】鼓點:打鼓時一下一下、有節奏的聲音;此處借喻海浪有節奏地拍擊,讓人感到心被敲擊。

以上短文中的□□,最適合填入哪一組詞語?(A) 恐懼、平靜、希望 (B) 驕傲、退縮、孤單 (C) 安全、掌控、勝利 (D) 自滿、冷漠、微小

解析

第一格:動盪會讓人□□

  • 線索:文中先寫「浪聲如鼓點」「波浪翻湧」「心裡升起不安」氣氛緊繃。
  • 比較
    • 恐懼(A:遇到動盪最自然的情緒,與「不安」呼應
    • 驕傲(B)、自滿(D):自我感覺良好,和不安相反
    • 安全(C):是狀態不是情緒,也與動盪不合
      選「恐懼」

第二格:只要等待,就能再次□□

  • 線索:「等待」+「忽然感到安慰」情緒被撫平。
  • 比較
    • 平靜(A:等待後情緒穩下來,最貼合
    • 退縮(B):是逃避,不是等待之後的「穩」
    • 掌控(C):太用力,與等待的被動沉澱不合
    • 冷漠(D):情感變鈍,不等於平穩
      選「平靜」

第三格:從黑暗中看見新的□□

  • 線索:「月光灑下、銀色的路」黑暗裡出現光亮。
  • 比較
    • 希望(A:黑暗中的光=希望
    • 孤單(B)、微小(D):負面、無關解題重點
    • 勝利(C):過強、偏結果論,文中只是情緒轉好與看見方向
      選「希望」

作答關鍵提示(教學用話術)

  • 先抓情緒走向:不安(緊)等待(月光)安慰(鬆)。
  • 再抓意象對應:黑暗 月光;鼓點(緊) 平靜(鬆)。
  • 選字要跟上下文的力道一致:等待之後回到「平靜」,不是「掌控」「勝利」這種太用力的詞。

 

4.   

    午後的風從山谷吹來,帶著青草與泥土的味道。樹葉隨風搖動,衣袖被掀起,他卻覺得心中清爽。風有時強烈,有時輕柔,像是大自然的手,撫過每一個角落。

他靜靜站著,想到:風沒有固定的形狀,卻能穿梭天地;風沒有一定的方向,卻能推動萬物。人生也是如此,許多事不會照著我們的心意走,總會遇到變化和轉折。真正重要的,不是抱怨風的多變,而是要學會□□;只有在變動之中保持□□,才能在前路模糊的時候找到新的□□。

以上短文中的□□,最適合填入哪一組詞語?(A) 適應、沉著、方向 (B) 沉默、中立、力量 (C) 習慣、善良、希望 (D) 獨立、鎮定、成果。

解析

第一格:要學會□□

文中說:「人生不會照著我們的心意走,總會遇到變化和轉折。真正重要的,不是抱怨風的多變,而是要學會□□。」

  • (A) 適應最符合「面對變化」的需要。
  • (B) 沉默和「變化」無關,變化不是要你閉嘴,而是要調整。
  • (C) 習慣有點像,但「習慣」是長期的適應結果,語氣不如「適應」貼切。
  • (D) 獨立偏向「自己一個人完成」,和「應對變化」不直接呼應。
    👉 答案是 A

第二格:在變動之中保持□□

文中寫:「只有在變動之中保持□□,才能……這裡是說「心境要穩」。

  • (A) 沉著冷靜鎮定、心不慌,最符合。
  • (B) 中立偏向「不選邊站」,不是心境的狀態。
  • (C) 善良人格特質,與「變動」無直接關係。
  • (D) 鎮定雖然也接近,但「獨立、鎮定」搭配不自然。
    👉 答案還是 A

第三格:找到新的□□

文中最後說:「才能在前路模糊的時候找到新的□□。」這裡很明顯是「去向或指引」。

  • (A) 方向與「前路模糊」正好呼應。
  • (B) 力量雖然正面,但力量不等於「看清前路」。
  • (C) 希望常見正面詞,但和「模糊的前路」相比,「方向」更精準。
  • (D) 成果偏向事情結束後的結果,不是「前路模糊」時要找的東西。
    👉 答案鎖定 A

關鍵提示

  • 第一格抓「變化要去調整」適應。
  • 第二格抓「變動之中要心境穩」沉著。
  • 第三格抓「前路模糊要找到路」方向。

 

5.   

    夜色漸濃,他走到院子裡,仰望滿天繁星。星光閃爍,像無數微小的眼睛,靜靜注視著人間。他忽然想到:這些星辰存在了數不清的歲月,而人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

當他想到自己每天的忙碌與爭執,不禁覺得渺小又有些可笑。星空讓他意識到:有限的生命其實更值得珍惜。正因為有限,我們才更要□□,更懂得□□,最後才能在有限的時光裡留下屬於自己的□□,像星星一樣閃爍。

以上短文中的□□,最適合填入哪一組詞語?(A) 創新、忍耐、陰影 (B) 把握、珍惜、光芒 (C) 謙卑、禮讓、成果 (D) 獨立、冷靜、方向。

詳細解析 

(A) 創新、忍耐、陰影

  • 「有限生命更要創新」:創新偏向「發明、突破」,和文章「珍惜有限」的語氣對不上。
  • 「忍耐」:星空帶來的是開闊與體悟,不是教人忍耐痛苦。
  • 「陰影」:文章最後明明說「像星星一樣閃爍」,要的是光,不可能是陰影。
    👉 三個詞完全不連貫,和星空的意境衝突。

(C) 謙卑、禮讓、成果

  • 「有限生命更要謙卑」:謙卑雖是好詞,但和「有限生命」不搭,文章重點是「把握當下」。
  • 「禮讓」:這是人際關係的詞,不符合「仰望星空」的反思。
  • 「成果」:文章最後比喻的是「像星星一樣閃爍」,強調精神和光亮,不是實際的成果。
    👉 這組詞雖然正面,但彼此之間沒有呼應,跟文章格調不合。

(D) 獨立、冷靜、方向

  • 「有限生命更要獨立」:重點是「時間有限要好好利用」,不是「靠不靠別人」。
  • 「冷靜」:星空帶來的體悟是珍惜,不是「保持冷靜」這種單純情緒。
  • 「方向」:雖然正向,但文章最後寫「像星星一樣閃爍」,比喻光亮,而不是指引方向。
    👉 詞語各自有道理,但放進文章不順,文藝氣氛被打斷。

(B) 把握、珍惜、光芒

  • 「有限更要把握」:時間有限,要把握當下,語氣完整。
  • 「更懂得珍惜」:呼應前文「更值得珍惜」,加強語意。
  • 「留下屬於自己的光芒」:和「星星一樣閃爍」完美呼應。
    👉 三個詞互相連貫,與文章主題和意境最一致。

 

💡做長文閱讀測驗的兩大原則 

 

一、先整體、後細節

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用畫記標出主題、語氣與段落重點;不要一開始就盯題目。
小提醒:拿筆畫記的好處

  • 更專注:邊讀邊標記,讓視線集中在關鍵詞與轉折上,不容易分神。
  • 不漏重點:主題句、轉折語、結尾被畫出來,之後要找線索時能快速定位。
  • 回查方便:答題時只要看畫記的位置,就能直接找到對應句,不必重讀整篇。

二、答案在文裡,不在感覺裡

任何選項都要能在文中找到對應的句子或線索找不到=不要選
看起來合理、不代表文章有說,一定要回到文本,用你的畫記做對照。

 

閱讀題組

(一)   

    盛夏的午後,他決定走到郊外的山徑。陽光從樹葉縫隙灑下,斑駁的光點落在小徑上。蟬鳴此起彼落,像是不知疲倦的樂隊。汗水沿著臉頰滑下,他卻覺得心裡異常清醒。

    一路上,他看見溪水從岩縫間奔湧而出,嘩啦啦地向下流去。溪水透明,卻蘊含著力量,不停地沖刷岩石,日復一日,終於磨出一道道紋路。他停下腳步,心想:這溪水就像人生的努力,看似柔弱,但只要堅持,總能留下痕跡。

    再往前走,道路變得陡峭。風吹過樹梢,帶來一陣涼意。遠處的山巒層層堆疊,如沉默的巨人聳立在天地之間。他望著這一片壯麗,忽然覺得自己渺小得像一粒塵土。可是這種渺小並沒有讓他沮喪,反而讓他明白:人雖然有限,但正因為有限,才更要謙卑,更要珍惜。

    他走到一處高地,眼前是一片遼闊的草原。微風吹拂,青草搖曳,像一張綠色的地毯鋪展開去。草原上有幾朵不起眼的小花,卻在陽光下努力綻放。它們不比玫瑰嬌豔,也不比牡丹華麗,卻用自己的方式點綴了大地。看著這些小花,他心裡湧起一股感動:原來生命的價值,不一定在於轟轟烈烈,而是在平凡中仍能勇敢生長。

    夕陽漸漸西沉,天空被染成金紅色。雲彩被拉長,像是燃燒的火焰。整個山谷都映照在這光影中,顯得溫柔而壯闊。他靜靜站著,覺得自己仿佛也是這幅畫的一部分。那一刻,他不再思索未來的焦慮,也不再糾結過去的遺憾,只是單純地感受當下的存在。

    他想到:人生就像這趟山行。一路上有平緩的小徑,也有陡峭的坡路;有時疲憊不堪,有時卻因風景而心曠神怡。溪水教他堅持,山巒教他謙卑,草原的小花教他勇敢,夕陽則提醒他把握當下。當他走下山時,天色已暗,但心裡卻像被照亮一般。他知道,這趟旅程不只是走過一條山路,更是走進了自己心靈的深處。

6.    文中「溪水透明,卻蘊含著力量」這句,最能表現出什麼特色? (A)平凡

         中蘊藏堅持的力量(B) 溪水雖清澈,但無法改變環境 (C) 人生只有力量才

         能被看見 (D) 溪水最重要的是保持乾淨。

7.    )作者在看見山巒時,心境的轉折為何?(A) 先覺得渺小,後來覺得無望 (B)

         先感到壓,後來感到榮耀 (C) 先覺得渺小,後來領悟謙卑珍惜  (D) 先感

         到快樂,後來覺得孤單。

8.    )草原小花的描寫,在全文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什麼? (A) 豐富自然景色,襯

         托草原廣闊 (B) 象徵平凡生命也能展現價值 (C) 暗示作者更喜歡華麗的牡

         (D) 提醒人類不要破壞自然。

6解析

🧭 一、找原文線索

原文緊接著說:

「溪水透明,卻蘊含著力量,不停地沖刷岩石,日復一日,終於磨出一道道紋路。」

這一句的「」字表示轉折:外表看起來柔弱(透明),
但其實有力量(能沖刷岩石、留下痕跡)。


🎯 二、推出意涵

表面柔弱、實際堅強。
作者又補一句:「這溪水就像人生的努力,看似柔弱,但只要堅持,總能留下痕跡。」

這是最直接的提示。
「溪水」象徵「平凡卻持續努力的人」。


正確答案:(A) 平凡中蘊藏堅持的力量。


7解析

🧭 一、找原文線索

原文寫:

「他望著這一片壯麗,忽然覺得自己渺小得像一粒塵土。可是這種渺小並沒有讓他沮喪,反而讓他明白:人雖然有限,但正因為有限,才更要謙卑,更要珍惜。

關鍵詞:「可是」「反而」「明白」「謙卑」「珍惜」。


🎯 二、推出心境轉折

前段:「覺得渺小」=自我縮小、感受自然的偉大。
轉折句:「可是……反而讓他明白」=態度從「消極的渺小」轉為「正面的領悟」。


正確答案:(C) 先覺得渺小,後來領悟謙卑珍惜。

 

8解析

🧭 一、找原文線索

原文寫:

「草原上有幾朵不起眼的小花,卻在陽光下努力綻放。它們不比玫瑰嬌豔,也不比牡丹華麗,卻用自己的方式點綴了大地。看著這些小花,他心裡湧起一股感動:原來生命的價值,不一定在於轟轟烈烈,而是在平凡中仍能勇敢生長。

最後這句是「情感領悟句」=題目答案線索

🎯 二、推出象徵意義

「小花」不是單純景物,而是象徵「平凡卻努力的人生態度」。
對應到作者體會的「平凡也能綻放價值」。

正確答案:(B) 象徵平凡生命也能展現價值。

 

(二)

    人生在世,朋友是一種難得的陪伴。有了朋友,日子不再孤單,許多喜怒哀樂有人分享,也有人安慰。然而,朋友之間的相處,並非天經地義的順遂,常常因為習慣不同、想法有別,而產生摩擦。若要讓情誼長久,最重要的一個基石,便是「尊重」。

  尊重並不只是口頭上的客氣,而是一種真心的體貼。朋友之間,雖然彼此熟悉,但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越界。比如,有人常把「開玩笑」當藉口,隨意揭人短處,說者無心,聽者卻可能難以承受。若能在話語出口之前,設想對方的感受,懂得留餘地,那便是尊重的第一步。

  尊重也表現在傾聽。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人人都忙,許多人習慣在對話中急著表達自己,卻忽略朋友真正想說什麼。有時候,朋友找你傾訴,不是希望立刻得到答案,而是想有人能靜靜聽他把心裡的委屈說完。如果我們能耐心傾聽,不打斷、不隨意評論,單單用一種理解的態度陪伴,那份被尊重的感覺,就足以讓友誼更牢固。

  此外,尊重還體現在「接受差異」。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朋友之間更不可能完全一致。有的人喜歡熱鬧,有的人偏愛安靜;有人思慮縝密,有人豪爽直率。若總是要求朋友必須跟自己一樣,那麼爭執便在所難免。真正的尊重,是允許差異存在,甚至欣賞這些差異。因為正是這些不同,讓朋友之間能互補不足,彼此學習。

  尊重更意味著在界線上自覺。朋友再親,也需要有分寸。例如,朋友之間可以借物,但若長久不還或隨意損壞,便是不尊重。朋友之間可以給建議,但若常常干涉對方的選擇,甚至替對方做決定,那便是逾越。能夠自覺拿捏「你是你,我是我」的分際,才是真正的尊重。

  尊重也是信任的基礎。朋友能夠互相托付秘密,不是因為契約,而是因為彼此的尊重:相信對方會保護自己的心事,不會拿去取笑或傳播。若失去了這份尊重,再親密的友情也會逐漸瓦解。尊重讓我們在友情中感到安全,而安全感正是長久友誼不可或缺的條件。

  尊重還意味著在朋友成功時不嫉妒,在朋友失意時不輕視。真正的朋友,能為彼此的成就感到欣喜,也能在低谷時給予陪伴。這份「同喜同悲」的心意,正是源自於尊重:承認對方的努力,理解對方的脆弱,而不是把比較、輕視放在心中。

  回顧人生,我們或許會發現:那些讓人心裡溫暖的朋友,多半不是因為他們多麼能言善道,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尊重。他們在你需要時安靜陪伴,在你得意時真誠祝福,在你迷惘時給你空間思索。他們讓你覺得,自己的存在是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的。

  友情不是一種佔有,而是一種同行。尊重則是這段同行旅程中最堅實的橋梁。朋友之間若能彼此尊重,那麼,即使歲月流轉,聚少離多,友情也能在心裡長存,不因距離而消失,不因時光而褪色。

9.    )文中提到:「朋友之間雖然彼此熟悉,但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越界。」

         又說:「能自覺拿捏『你是你,我是我』的分際,才是真正的尊重。」

         根據這兩句,作者對「親密」的態度最接近下列哪一項? (A) 親密應該讓

         人更自在,不必時時顧慮彼此的感受 (B) 親密若建立在互相理解與體諒

         上,才能長久維持 (C) 親密雖能拉近距離,但若缺少界線,也可能傷人 

         (D) 親密要透過坦白與衝突來檢驗真誠。

🌱 解題關鍵說明

1️ 先找題目裡作者真正要說的重點:

「朋友雖然彼此熟悉,但不能隨意越界。」

「能拿捏『你是你,我是我』的分際,才是真正的尊重。」

👉 作者在說什麼?

是在提醒我們:「朋友再好,也要有分寸和界線。」

 

2️ 接下來一個個看選項:

(A) 「更自在,不必顧慮」

→ 錯。作者說要體貼、設想對方感受,這個選項太放肆了。

(B) 「建立在互相理解與體諒上」

→ 這句話聽起來不錯,但重點錯了。

作者談的是「不越界」的尊重,不是「心靈契合」的理解。

它講的是友情的「感覺」,不是友情的「界線」。

(C) 「親密雖能拉近距離,但若缺少界線,也可能傷人」

→ 對!

這句話剛好呼應作者意思:太熟也不能隨便,要知道什麼該說、什麼該做。

(D) 「透過坦白與衝突來檢驗真誠」

→ 錯。

作者說尊重要「體貼」「不越界」,不是鼓勵用衝突來測試感情。

 

10.    )作者在文中談到朋友相處時,提到「說話要設想對方感受」,也提醒「傾

          聽要耐心,不急著評論」,又說「朋友再好也要拿捏分際」,並指出「尊

          重是信任的基礎」。綜合這些觀點,作者最想傳達的態度是什麼? (A)

          友之間應當真誠坦率,有話直說最能維繫友情 (B) 朋友的相處若太拘謹,

          反而會失去親密感 (C) 真正的尊重在於體貼對方、守界線而不越分寸 (D)

          尊重固然重要,但友情仍需以忠告與干涉來維護。

正解:(C)


🌱 解析

1️ 這題要回到文章多個段落:

  • 開頭提「說話前設想對方感受」不亂開玩笑;
  • 中段說「傾聽要有耐心」不打斷、不評論;
  • 後面又說「懂分寸、不越界」有界線才是尊重;
  • 另外還說「尊重是信任的基礎」。

這些句子全都圍繞一個中心:
👉 尊重=體貼+界線。


2️ 逐一檢視選項:

(A)    「有話直說」聽起來真誠,但太直接反而可能傷人;違背作者「設想對方感受」

的原則。

(B) 「不拘謹」聽起來像放鬆、自然,但要小心——不拘謹很容易變成隨便。一旦太

   隨便,就會「沒分寸」,而「沒分寸」正是作者反對的。

(C) 「體貼+界線」完全符合作者多處觀點。正確!

(D) 「以干涉維護」作者明確說要尊重對方選擇,不干預。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