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國文科的考試力在國文課如何養成/畢仙蓉老師

★以下內容,若覺熟悉者,必是因為讀過我發表的作品。今日簡化後重提,主要是因為新接國二班級,必須讓家長與學生一起瞭解我在國文教學上的方向以及我對增強學生語文能力的用心。感謝家長一同關心!
   國文科的考試,包含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寫作測驗)。面對選擇題,需要尋找線索與思考判斷的能力以增強作答力。寫作,需要閱讀力與省思力以增強表述力。
    凡做過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歷屆試題的人,不難發現「尋找線索以解決問題」是一份試卷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試題,必須具備的能力。這份能力理應愈早具備愈好,而具備它的條件,就是擁有「尋找線索」的習慣。
    「教書應該把學生教靈活」,從我有這樣念頭的那天開始,便採用「尋找key words and key points」的教法,並請學生依據它們解釋正確答案的理由。為了看見學生的思考方向,(好知他們的學習,是「真懂」還是「裝懂」),總會在每一課之後,批改應用練習、習作與試卷上的畫記(key words and key points)。這樣的工作,雖然辛苦,卻令我覺得踏實。唯有這樣做,才能養成學生作答時,不存著「大概是」與「隨便猜」的心態,而是經由判斷作答。況且,我希望學生能有思考判斷的習慣與能力,這項能力一旦養成,在他們人生中,將可協助他們面對各方問題時,有謹慎思辨的習慣。
    我固然注重孩子們的學業成績,但從不忽略他們的人格成長。因此,我的國文課,在三年的課程中,不僅教授國文知識、培養考試能力,更不忘加強學生的閱讀力,並從閱讀中,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幸好迎戰國中教育會考,正需要閱讀力)。然授課時間有限,我總要求自己在有限時間內,一次同時訓練學生各方能力。因此課堂上的閱讀訓練,必須結合考試力,也就是除了作答力,還需有表述力(口語表達與寫作)。選擇的閱讀素材,以「品格陶冶」為主(盡量以可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動畫、音樂MV、真實故事、新聞……來設計題目),其次是時事問題(不涉及政治與宗教)。我定義的閱讀是: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地風俗民情……都是閱讀,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老實說,一個班級若是由我從一年級帶起,這套訓練將更完整,隨著年級增加,會逐漸增加試題練習的機會,相對的,其他訓練就會減少。
    為了協助學生解決問題,我會注意他們誤將哪些選項視為正確答案,並進一步詢問他們選擇的理由。從學生回答中,我可以知道他們思考的方向,並就那些很可能是錯誤的方向解惑。那時,我又忽然領悟:錯誤,就是解決問題的開端。從錯誤中「辯證」,可以是老師與學生的質詢與答辯,更可以是同儕之間的對辯。最後辨正問題。學生也因此不再「似懂非懂」,更不會「不懂裝懂」。
    不記得從多少年前開始,我要求學生必須對著同儕解釋「為什麼這是答案」並同時解釋「為什麼那些不是答案」。為了鼓勵學生勇敢針對自己的錯誤提問,我常強調:「有時答錯,並不是你的錯。」因為有些題目確實設計不良(出題者或許以為學生的思考方向會與老師一模一樣),甚至還可能給錯答案。
    若真要學生徹底明白「為什麼」,我會在批改key words and key points的判斷評量時,將一個班級中,不少學生會寫錯的題目,拿來在課堂讓學生之間討論:「為什麼它們不是答案?」為了使每位學生整節課專心聆聽教師或同儕講解,發下一份小小「理解題疑難解說卷」的同時強調:活動結束,立即繳回此卷作為另一次評分或獎懲使用。(請見「從「課文朗讀有聲書」賞析〈我所知道的康橋〉之後呢/畢仙蓉」)範例請見〈錯誤是解決問題的開端/畢仙蓉〉
    我常擔心時間不夠用,也擔心學生的負荷,因此好幾年來都不給回家作業。也因為不給回家作業,我更重視課堂的任何訓練(看得出學生也受我影響)。老實說,不給回家作業,是因為我相信:想多學者,自然會多學;不想的,也是應付了事。何苦將我批改作業的時間浪費在應付了事的人身上?說到回家作業,教師不妨提供備課用書(教用本)電子檔給學生,因為有助於學習超前的孩子,也有助於學習落後的孩子。很久以前,我便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我們不能忽略每一個孩子的需要,更不能因為極少數的孩子,而犧牲大多數孩子。
     說到備課用書(教用本)電子檔給學生這件事,正提醒老師:課堂有許多比老師記誦備課用書更重要的事。那些事,就是增強學生考試力、思辨力、閱讀力與表述力的關鍵。況且,一個老師如果有搜尋資料與閱讀的習慣,一定可以找到比備課用書裡更精采也更容易吸引學生的例子(與課本相關的,包含延伸閱讀)。當然不可否認任何一家出版編寫備課用書的用心,老師可判斷其中必須講述的部分,由自己講述或印製成講義並設計題目,由學生依據題目,尋找講義中的相關部分來發表
    我曾聽過三句話,也從自己一套思辨力與表述力訓練中得到印證。相信自始至中信任我教法的學生,也會有同感。最後以這三句話跟大家共勉:
    「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 若是認為「畫記線索」這件事複雜、麻煩,而不去做,那麼學生不會養成習慣,遇到試題,只碰運氣。運氣好,看得懂題目,能寫對答案,而看不懂題目,也可能「猜」對答案;運氣不好,結果只有一個:寫錯答案。「畫記線索」可以使學生專注於題目(這也是培養專注力的一種方法)。熟能生巧,習慣(畫記線索)成自然,遇到複雜的題目,不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它麻煩,更不會打退堂鼓(放棄它),那麼作答這件事,就一點也不複雜了。以上是我對「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這句話的新詮釋。
   「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行家」與「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這兩句的道理,請從「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那例子延伸思考,不難明白。
    雖然像我這樣用心在國文教學的老師,仍無法保證常態分班的狀態下,每個學生都能考出他們自己以及家長和我的期望(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教學可以),因為我們無法掌控學生自己才能掌控的事,也無法為他們的人生作任何決定(請見〈為什麼無法讓所有學生都有A成績/畢仙蓉〉),但學習過程養成的良好習慣只要持之以恆,累積的實力,絕不容小覷。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