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國文課裡的作家與課文孰輕孰重/畢仙蓉老師


    時間,對國文老師而言,往往決定授課內容的方向與多寡。然而擁有一樣時間的老師,教給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卻不盡相同。因為教法不同、著重方向不同,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多寡也就不同。倘若將學生視為一塊海綿,學習環境應該是引領他們走向知識翰海的媒介,教師則是引路人。引路人需要遠見與可靠的經驗(當然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雖然無法決定每位學習者的學習意願,至少可以使多數願意學習的人獲取更多知識與能力,並增加美感經驗與培養好品格。與其他老師一樣的授課時數,可曾認真思考授課內容的方向與多寡?今天就以國文課裡的作家與課文來說,有限的時間裡,該如何決定孰輕孰重?決定之後又該怎麼教才能使學生有效學習?
    雖然104年即受某家出版社青睞而錄製好一套(一至六冊)課文朗讀有聲書,但始終不敢大肆宣傳這套有聲書的高價值。終於今年想通了:我與這家出版社之間並無利益輸送,且人家還無償地讓我借花獻佛——贈予偏遠地區的學校(只要那些學校表示需要),以及各地需要的親師。而我既然知道它對教學是一大助力,既可以提升學習氛圍、使學生體會作者情感與思維(這應該是課文存在的最大目的)、減省剖析課文的時間(國中國文課文無論哪一家版本應該是認識作家比耗費時間剖析一篇課文更重要)、增加思辨能力訓練的機會(含試題檢討與延伸閱讀)……,為什麼還要猶豫而不坦蕩蕩介紹它呢?再說,以我三十年來始終在國文教學教法上研究的老師來說,我的精神、我的經驗,哪裡還需要隱藏?我的無私分享,凡與我接觸的老師,皆能感受我的真心。今日談「國文課裡的作家與課文孰輕孰重」,即是以《畢仙蓉老師課文朗讀有聲書》作為輔助教材。有老師跟我說:「它才是一堂國文課裡的主角!」我聽了雖然欣喜與感恩,但此處仍姑且將它視為配角。因為我希望學生多認識國文課本裡的真正主角——作家。
    曾經,我將大部分的時間(指國文課)花在「解析」課文。形、音、義,有必要說明,但說明到什麼程度(範圍),常常補充許多當課之外的;文法與修辭,有必要說明,但經常舉當課之外的比較;文章結構,為了提升學生寫作能力而分析,分析至我懷疑:學生是感受該篇作品的內涵,還是僅記住該篇結構?還是連結構也無法記住,而僅是疲憊於老師的解析中?
    曾經,我在課文之外,也分享自己的相關經驗,且鼓勵學生分享。我曾經因此得意自己那是活潑的國文課,但也懷疑:學生能感受作品的美與作者的用心嗎?學生對作家的認識有多少?又記得多少?還是他們認為作家不重要?文章內涵不重要?考試會考些什麼才重要?還是上課有說有笑才重要?
    曾經,我以自認為迅速有效的方式結束一課又一課,以我豐富的出題經驗告訴學生:哪些形、音、義要記住、哪些文法要清楚。我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延伸閱讀——加深又加廣,有足夠的時間測驗與解題,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辨能力與表述能力(口說與寫作)訓練。但終究有一點不安:我讓學生對作家的認識僅那麼一點我講述或學生上臺報告的部分?會不會太粗淺了?而臺下學生又聽進多少?
   如今,《畢仙蓉老師課文朗讀有聲書》讓我透過朗讀者的用心詮釋,引導學生體會作家情感與思想,也讓學生感受每一篇被選入的作品它們果真有價值,而作品背後的作家它們有多不簡單。我還是有時間保留過去教學的精華教法,且增加學生認識作家的時間。
    我們對於一些事物,是不是先有感覺,才會留下印象?讓學生有感覺,有感覺就更有印象。《畢仙蓉老師課文朗讀有聲書》在2018年四月即將完成一至六冊的動畫製作。大部分的中小學生屬視覺與聽覺的學習者,屆時有聲書加上動畫效果,更能讓學生對作品產生感覺,感覺作品的美與好。但我認為作家功不可沒,他們是讓學生能透過聆賞而學習的最大功臣,沒有他們,就沒有作品,沒有作品,國文課就不像國文課。因此有必要認識作家,且是更深層的認識,不是課本作家簡介而已。
    剛才不是說大部分的中小學生屬視覺與聽覺的學習者嗎?如果今天跟我一樣將學生帶進e化教室,監督他們使用電腦,指定他們上網搜尋作家介紹,多少影片或者文字故事都會引起他們興趣呀!電腦就是有這個魔力,比大部分的老師講述更吸引人,比學生上臺介紹更確實也更省時,還更扎實。信不信:當學生被電腦,不!被作家吸引時,那作家說了哪些話,做了哪些事,都可能深植學生的心中。學生透過閱讀(影片也是閱讀媒介),而對作家更有感覺,連帶再閱讀他們其他作品——這是在我課堂親眼所見。可見作家影響他們之深。因此,我總是先提醒學生:永遠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一位老師說的話,即使是所謂的專家也一樣。過去我常跟學生這麼說,是因為老師很容易以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社會上所謂的「專家」也是。我提醒學生要有思辨習慣,要想想哪些話可能是出於說話者什麼樣的生活背景、個人情緒或偏好,又或者出於何種狀況下,想想哪些話可信度高、可行性高。
    國文課裡的作家與課文,在有限的時間裡,孰輕孰重?決定之後該怎麼教才能使學生有效學習?「先求有,再求好」這句不知是哪位前輩說的,似乎頗適合用在各種學習,國文教學亦然。如果老師認為一課的作家重要而課文也重要,何不想想這句話?這也與刷牆的原理一樣:不宜在同一處刷得很仔細才往下刷,而是從頭大致刷過一遍,但不夠,得再第二遍、第三遍時,而時間又足夠的條件下,那第二遍、第三遍,即是老師想補充至多細微的部分。也就是說「第一遍」應該是進入一課之前,必須先想好:哪些是必要教。我們不能敎給學生所有,所以在開始一課之前,不妨思考:什麼是一定要敎,什麼是需要仔細敎,什麼是可以簡單敎,什麼是可以想到再敎,而什麼是鼓勵他們自己去學。(請見拙作〈有效教學經典分享)
    課文,重要!課文存在的目的:明白處世智慧,知悉世界變化,了解生活樂趣,清楚環境美醜……,這些都僅止於看到文字、知道內涵,而不能深入聽見。如果讓課文的深度被聽見,感受會不會比只有看見更深刻呢?您可以想像聽障人士的辛苦與渴望(聽見聲音)即知。(請見拙作〈從課文存在的目的談起)課文還有一個存在的現實目的:透過它授予學生相關的考試知識。
    作家,重要!因為他們的作品是在眾多名家中被選入的。除了古代知名的文人,現代作家對現代文學的貢獻,在名為「國文課」的一堂課裡,若被忽視……,國文課還能存在嗎?可以,那就像是沒有靈魂的軀體吧!作品的價值,是一課的靈魂,而作家又是作品的靈魂。
     如何讓學生重視作品與作家的價值,除了上述引導,請參考以下作法:
如何藉由朗讀有聲書引進賞析/ 畢仙蓉
從「課文朗讀有聲書」賞析〈我所知道的康橋〉
從「課文朗讀有聲書」賞析〈我所知道的康橋〉之後呢/畢仙蓉
如何藉由朗讀教育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畢仙蓉
朗讀比默讀更多收穫/畢仙蓉
國語文教學革命之二(從有聲書讀出文本精神)/畢仙蓉老師
國語文教學革命之一/畢仙蓉老師 
如何從[讀]培養省思與評鑑能力 2017 下半年新版/畢仙蓉
聽!見閱讀力/畢仙蓉老師
從「我為什麼這樣讀」引導自學/畢仙蓉老師
從課文存在的目的談起/畢仙蓉
聽見語文的美感使閱讀更精緻/畢仙蓉老師指導
朗讀與閱讀教學:如何從[讀]培養省思與評鑑能力2017 上半年版/畢仙蓉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