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使抽象得以感知——從「形象化」談修辭辨析

文/畢仙蓉 合作者/ChatGPT

 📝 【小提醒】

由於部落格平台在不同裝置或瀏覽器中顯示方式略有差異,排版可能會出現行距或標點間距的錯位,敬請見諒。

🌿 【溫馨提醒】

本卷內容僅供教學與學習使用,若需轉載、節錄或引用,敬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在國文課上,老師最常聽到學生問:「老師,這句算譬喻嗎?還是擬人?還是形象化?」這三種修辭的確很容易混淆,因為它們都讓語句變得生動、有畫面。但它們的出發點其實不同。倘若能理解「作者在做什麼樣的轉換」,就能清楚分辨。

本文所採之修辭分類,以中學國文教學常用體系為準,參酌教育百科與教材實例,著重於教學辨析與實作,不涉及嚴格學理歸屬之爭。


一、形象化是把抽象的變成可感的
形象化屬於「轉化法」的一種。它的重點不是「比喻」誰像誰,而是「讓看不見的可以被感覺」。作者把原本抽象、難以觸摸的概念,轉化為能被操作、能感覺到的形象。例如:「往事在腦海裡一層層剝落。」這裡的「往事」原本只是記憶或想法,但作者讓它變成有形、有層次、能被「剝落」的東西,讓讀者真的感受到記憶的流逝。再如:「沉重的歷史壓得我幾乎喘不過氣。」這裡的「歷史」不再只是時間或事件的集合,而變成有重量、能壓迫人的存在。抽象的概念被具體化,這就是形象化的力量。

二、譬喻法是用「另一個事物」來說明本體

   (資料來源:教育百科/國家教育研究院)
譬喻法的核心是:用喻體來表達本體。常見情況會有比喻詞(如「像」「如」「似」「是」),但略喻會省略比喻詞,借喻則省略本體與比喻詞。重點不是一定出現「像/是」,而是:是否引入另一個事物來表達或代替本體。

📘小補充:名詞對照說明

  • 本體:要被形容的東西。
     例:「記憶像潮水」,「記憶」就是本體。
  • 喻體(或喻依):拿來形容別人的東西。
     例:「潮水」是喻體。
  • 喻詞:連接兩者的詞,常見的有「像」「如」「似」「是」。
     例:「像」是喻詞。

👉所以「記憶像潮水」裡:
 本體=記憶 喻體=潮水 喻詞=像
若去掉喻詞,變成「記憶潮水」,那就是略喻;
若連本體都省掉,改寫成「潮水一波波湧上心頭」,
句子裡雖然沒提「記憶」,但其實是用「潮水」借代表記憶的湧現
這樣叫借喻


四種常見的譬喻方式

1.  明喻:有比喻詞。例:「記憶像潮水」。

2.  暗喻(隱喻):用「是」直接連結。例:「記憶是潮水」。

3.  略喻:保留本體與喻體,省略比喻詞。例:「人山人海」(=人多如山、如海)。

4.  借喻:省略本體與比喻詞,只留下喻體。
 例:楊煥〈夏夜〉:「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枚又大又亮的銀幣。珍珠」喻星星,「銀幣」喻月亮。
 例:顧炎武〈廉恥〉:「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松柏、雞鳴喻君子處亂世而不改節操。


判斷要點:
句子有導入另一個事物來表達本體(不論有沒有「像/是」)=譬喻
句子沒有導入另一個事物,而是把抽象寫得能被操作/能做動作(壓、沉、漾、包、發芽、盤旋)=形象化
句子讓事物具有人的行為或情緒(笑、哭、說話)=擬人


三、擬人法是給事物加上人的行為與情感
擬人法讓事物「有了人性」。只要看到物品會「笑」「哭」「說話」「呼吸」「伸手」,就屬於擬人。例如:「風在唱歌」、「花兒笑了」、「太陽露出笑臉」。這些句子讓沒有生命的東西有了人的動作或情感,因此是擬人,不是形象化


四、用同一意象看清三者差異
假設我們都要寫「記憶」。
形象化會寫:「記憶潮水,一次又一次地上心頭。」──記憶被轉化為具體的潮水+動作,有動作、有觸感。
譬喻法會寫:「記憶像潮水一樣,一波波湧上心頭。」──用「」明確指出比較對象。
擬人法則會寫:「記憶在心裡輕聲呼喚我。」──讓記憶有了人的行為
三句都生動,但修辭類型不同


五、經典教材裡的形象化句子
許多散文作家都善用形象化,使語言有重量、有溫度

(聲明:以下皆為教材自編示例,僅用於修辭教學辨析,非任何作家的逐字原句。)

1】「記憶的潮水,一次又一次地上心頭。」
**
在說什麼:**記憶一波波湧上來。
**
形象化點:**把抽象的「記憶」寫成有力的「潮水的湧動」,讓人感到衝擊。

2】「往事在腦海裡一層層剝落。」
**
在說什麼:**過去的記憶慢慢淡去。
**
形象化點:**把「往事」變成「可剝落的層」,有觸覺與動作感。

3】「沉重的歷史把我得幾乎喘不過氣。」
**
在說什麼:**歷史帶來強烈壓迫。
形象化點:把「歷史」具體成「有重量、能壓人」的存在,轉成身體感

4】「那淡淡的香氣****滲進記憶裡,化成一抹柔軟的疼痛。」
**
在說什麼:**氣味喚起回憶,帶來隱隱作痛。
形象化點:懷念/回憶」被寫成能「滲進/化成」的東西,有路徑、有觸感

5】「冷雨****敲打著我心上的窗。」
**
在說什麼:**雨聲引發心裡的悸動與感傷。
形象化點:把「內心」具體成有「窗」的界面,「敲打」對應心震動

6】「我拾起幾粒星光夾進信箋裡,等回憶慢慢發亮。」
**
在說什麼:** 把夜空的星光收藏起來,夾在信箋中,象徵把記憶珍藏在文字裡。
形象化點:把「星光」寫成能被拾起、夾進的實體,使抽象的光化為可操作的東西;

接著再讓「回憶」具有能慢慢發亮的特質,使情感從內在轉化為可見的光亮。

整句層層轉化,讓「記憶」與「懷念」都有了形體與動作,是典型的轉化法中的形象化

7】「那些字句緩緩進我的心底。」
**
在說什麼:**文字引人感動,久久不散。
**
形象化點:**把「感動/意義」變成「有重量、能下沉」的東西。

8】「那溫暖在心裡一寸一寸地漾開。」
**
在說什麼:**被愛或被善意慢慢擴散。
形象化點:把「溫暖」寫成會「漾開」的波紋,具體的擴散感。

9】「希望心田發芽。」
**
在說什麼:**心中重新長出希望。
形象化點:把「希望」化作「可生長」的東西,呈現生命化的可見過程

10】「思念胸口****盤旋不散。」
**
在說什麼:**思念久久纏繞。
形象化點:把「思念」具體成「會盤旋」的形體,帶出壓迫與糾纏感


小結】
形象化=轉化法的一種:把原本不可觸、不可操作的東西(情感、時間、光影、回憶)寫成可被操作或感知的形態(能包、壓、沉、漾、發芽、盤旋)。
判斷重點:不看「看不看得見」,而看能不能被「做動作」;若沒有引入第二個事物,而是讓抽象直接具備可感、可操作的特性,屬形象化
譬喻法:用另一個事物(喻體)來表達本體;可以有比喻詞(像/如/似/是),也可能省略(如略喻、借喻)。
擬人法:讓事物具有人的行為或情緒(例:笑、哭、說話、呼吸)。
**
口訣:**有第二個事物=譬喻;有人類行為情緒=擬人;沒有第二個事物、卻能做動作=形象化

資料來源:教育百科(國家教育研究院),條目:〈譬喻〉、〈略喻〉、〈借喻〉。

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

梁實秋〈鳥〉他校試題解析

作者:畢仙蓉

本文為教學分享,在 ChatGPT 協助下完成分析。


給八年級生

下面的解析用短句、加粗重點、白話翻譯帶你一步一步看懂題目。
遇到古文詩句,我會直接翻成白話;遇到修辭,我會用生活例子說清楚。


📝 【小提醒】

由於部落格平台在不同裝置或瀏覽器中顯示方式略有差異,排版可能會出現行距或標點間距的錯位,敬請見諒。

🌿 【溫馨提醒】

本卷內容僅供教學與學習使用,若需轉載、節錄或引用,敬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1.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歐陽脩 畫眉鳥)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情感為何? () 對自然生態的重視 () 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對追求真理的堅持 () 對困境的正向積極。                                                                                                              臺北市立內湖國中   正解B

解析: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白話直譯

·       百種鳥鳴千樣聲音想怎麼換就怎麼換

·       山上的花有紅有紫,樹有高有低。

·       這才明白:把鳥關在金籠裡聽牠叫比不上牠在林間自由地唱

情感重點嚮往自由B)。詩人發現,再好的籠子也比不過林間的自在 

 

2. 梁實秋感嘆在四川聽聞杜鵑的啼叫聲:「由遠叫到近,由近叫到遠,一聲急似一聲,竟是淒絕的哀樂。客夜聞此,說不盡的酸楚!」下列選項,何者與其心境相似? (A)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B)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C)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D)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 

     高雄市立國昌國中 正解D

解析:

先把四個選項「逐句翻譯」

A)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 白話:從(雛鳥的)聲音裡好像在訴說,還沒把想回報父母的心意說完
  • 重點:講反哺之情(小鳥長大回報雙親)。

B)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 白話歌女不懂國家滅亡的痛苦,還在江對岸唱〈後庭花〉。
  • 重點批評不懂亡國之痛

C)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 白話:這個東西不算貴重,只是讓我感覺到離別的時光在流逝
  • 重點感嘆物件隨時光流轉,引起離別之感。

D)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

  • 白話:朝著故鄉方向望去,道路漫長無盡兩袖都被淚水濕透哭個不停
  • 重點愁苦、悲傷、酸楚

為什麼選 D

  • 梁實秋在異地夜裡聽到杜鵑,心裡感到酸楚,而這份酸楚其實帶著強烈的思鄉
  • D 的畫面是:
    • 望向故鄉路漫漫回不去(思鄉),
    • 雙袖都被淚打濕(悲苦、酸楚)。
  • 這兩句的思想感情=思鄉+酸楚,和梁實秋在文中感受到的心境完全一致

所以選 D,因為它最能表現「思鄉的酸楚」。                  

 

3. 細讀鳥一文,下列文句的解讀何者最為正確? (A)常年的關在柵欄裡,飲啄倒是方便,冬天還有遮風的棉罩,十分地「優待」——欣羨鳥兒優渥的待遇 (B)不知是什麼東西驚動牠了,牠倏地振翅飛去,牠不回顧……牠留下 的是無限的迷惘——寫鳥兒不眷戀人類的飼養 (C)牠的苦悶,大概是僅次於黏在膠紙上的蒼蠅;牠的快樂,大概是僅優於在標本室裡住著罷?——描寫籠中鳥徒有生命,卻失去自由 (D)鳥的身軀都是玲瓏飽滿的,細瘦而不乾癟,豐腴而不臃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地穠纖合度——寫鳥兒的動作輕盈靈巧。                                                                                             高雄市立國昌國中  正解C

解析:

·       A)「優待」:文中其實是反諷。看似「飲食方便、冬天有棉罩」,卻是被關起來,不是在羨慕。

·       B)「不回顧,留下無限迷惘」:這段重點在鳥一飛走,人類反而迷惘不是在寫牠不眷戀人類的飼養

·       C)「苦悶僅次於膠紙上蒼蠅;快樂僅優於標本」:用強烈對比說明籠中鳥仍有生命卻失去自由

·       D)「穠纖合度」:這是寫外形勻稱,不是寫動作輕靈

 

4. 在「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一句中,把原本抽象的「喜悅」,用「刺」這個字化為「具體」的尖銳物體,使人的感受特別深刻。下列何者沒有運用此種「轉化」修辭技巧? (A)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B)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C)她漫步在一望無際的原野,啜飲夜色,沐浴星月皎潔的光輝 (D) 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醃起來,風乾,老的時候下酒。                          高雄市立國昌國中  正解A

 

解析:

·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o   只是比喻味道像歌聲沒有把抽象情感轉成立體物沒有轉化(正解)

·       B)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

o   把「日子」轉成會「滴」的液體,是轉化

·       C)啜飲夜色,沐浴星月光

o   把「夜色」「光」轉成能喝、能洗,是轉化

·       D)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醃起來……

o   把「影子」當食材,是轉化

生活小例子

·       焦慮沿著背脊一寸一寸爬」=把情緒變成會移動的東西

·       想念在心裡結塊」=把想念變成摸得到的硬塊

 

5.梁實秋在鳥一文中提到:「看他高踞枝頭,臨風顧盼──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透過轉化中「形象化」的手法,表達對鳥兒於大自然中無所拘束的自在,下列選項中,何者也使用了相同的修辭手法? ()籠子裡的鳥更不用說,常年的關在籠子裡,飲啄倒是方便,冬天還有遮風的棉罩,十分地「優待」。() 就像阿公和阿媽/為阿爸織就了一生/綿長而細密的呵護。()靜極了,這朝來水溶溶的大道,只遠處牛奶車的鈴聲,點綴這周遭的沉默。() 整條山徑上鋪上了油桐花編織的白色長地毯,空氣中滿含著濃淡適宜、令人愉悅的花香。

 新北市立新莊國中   正解 B

解析:

·       A)籠子裡的鳥……十分地「優待」。

o   反諷語氣,不是把抽象變具體

·       B)就像阿公和阿媽/為阿爸織就**了一生/綿長而細密的呵護正解

o   把「呵護」變成能「織」的布看得見、摸得到,就是轉化

·       C)靜極了……只有牛奶車的鈴聲,點綴周遭的沉默。

o   這是客觀描寫只寫看到、聽到的事實(安靜+鈴聲),不加主觀情緒

o   這一句沒有把情感變成東西不是轉化

·       D)油桐花編織的白色長地毯……

o   比喻,但重點在地面像被鋪地毯,不是把抽象情感轉成立體物;與題幹的「喜悅刺上心頭」不完全同型

6.鳥一文中提到:「鳥到了這種地步,我想牠的苦悶,大概是僅次於黏在膠紙上的蒼蠅;牠的快樂,大概是僅優於在標本室裡住著罷?」作者這段話主要想表達什麼? ()影射鳥類如同膠紙上的蒼蠅般自投羅網 ()同情籠中鳥失去自由,無法自在翱翔 ()呼籲人類要保育鳥類,不要任意捕捉 ()指責人類殘忍自私,將動物製成標本。                                                                               新北市立新莊國中  正解B

解析:

  • 核心想法:「活著」不等於真正**「自由」;被關就很苦**

📌 原句重點

「鳥到了這種地步,我想牠的苦悶,大概是僅次於黏在膠紙上的蒼蠅;牠的快樂,大概是僅優於在標本室裡住著罷?」

📖 先用白話說清楚

  • 黏在膠紙上的蒼蠅
    幾乎動不了、痛苦、不自由,快要被困死。
  • 標本室裡的標本
    已經死去、完全沒有生命,也不可能開心。
  • 籠中鳥的處境
    作者說牠的「苦悶」只比蒼蠅好一點點;
    「快樂」只比標本多一點點。

意思是:
👉 牠雖然活著,但幾乎沒有自由、沒有快樂。

這段話真正想表達什麼?

就是深深同情籠中鳥的痛苦

作者用極端、強烈的比喻,讓讀者感受到:

  • 鳥被關著,不是舒服的「優待」
  • 牠的生命變得 不像生命
  • 牠的自由被 奪走得幾乎只剩「活著」這件事

因此,最符合作者的意思是:

B)同情籠中鳥失去自由,無法自在翱翔

為什麼不是其他選項?

A)影射鳥類自投羅網完全不符

原文是在說「苦悶」,不是怪鳥自己笨、自己跑進籠子。
作者語氣是同情,不是責備。

C)呼籲保育範圍太大

原文重點是「自由被奪走的痛苦」,
不是在討論保育政策、捕捉問題。

D)指責人類殘忍焦點錯誤

作者提到「標本」只是用來做比喻
強調鳥的快樂少到像標本一樣,
並不是這段文字的批判主題。